今年夏天走在舊金山金融區的大街上,你會發現最大的不同就是滿街亂竄的電動滑板車。今年稍早,舊金山街頭突然在一夕之間多出幾百輛電動滑板車,從此這個城市就步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 有人稱之為滑板車之亂 (Scooter Invasion),也有人認為下一個Uber 已經誕生,而稱之為乘車共享2.0 (Ride Sharing 2.0) 。
滑板車之亂
要追溯這個故事,就必須要倒帶回到 2017 年 9 月,一家有史以來成長最快速的新創科技公司Bird 在洛杉磯的聖塔莫妮卡 Santa Monica成立。這家公司的創辦人來自 Uber 的高階主管,身體裡流著的也是 Uber 叛逆的血液。他們把一年前才在中國泡沫化的「無停放架單車共享」模式,改成電動滑板車,以先斬後奏的方式,瘋狂在加州幾個大城市連夜推出。舊金山就是他們選中的試驗場。這裡所謂「連夜推出」,是把幾百輛滑板車連夜載到大馬路口,然後揚長而去。剩下的就交給市場機制,讓它自行有機成長。短短六個月,美國已經有50個大城市陸續淪陷。八個月之後,這家「鳥」公司已經招募了三億美元資金,市值也達到 20 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成長最快的新創公司。
中國式浩劫的升級版
Bird 的商業模式只是中國無停放架單車共享的升級版。2016在中國大陸風起雲湧的單車共享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改進,就是取車、還車沒有固定地點。你可以用手機搜尋附近的單車,讀完QR code就可以開鎖使用。到達目的地之後,你可以把車子上鎖,用手機結帳之後往路邊一扔就拍屁股走人。他們打的算盤是,無論車子停放在任何地方,總會有人需要它。
深圳某一公園的入口 - 這就是隨處停放的定義 圖片來源 : 網路截圖
不過它最大的方便也是它最大的問題。那些單車被人任意丟棄在街頭,霸佔私有土地,嚴重妨礙行人交通又防礙觀瞻。有些車子被留在偏遠的地方,無法循環使用而變成廢棄物。為了趕上這個熱潮,中國大陸出現了五百家新創公司,全國一共生產了一千三百萬輛共享式單車。泡沫破了以後,新創公司帶著用戶存款一起倒閉,上百萬輛的單車活生生被拋棄在單車墳場裡。一年下來中國各大城市都出現了蔚為世界奇觀的 「單車墳場」。那些畫面相信大家都在媒體上看到過。
國外有些媒體稱這次的浩劫是出於科技的傲慢加上對人性的無知。科技也許沒有想到隨處停放的定義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任意丟棄。
所以一年後的美國有什麼樣的能耐,能不重蹈中國那一場記憶猶新的浩劫 ? 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不同,不過容我待會兒再回頭談。
2016 年的浩劫 - 中國的單車墳場 圖片來源 : Gardian.com
銜接最後一哩路
這種隨時可以取車,隨處可以還車的共享模式,在美國有比在中國更大的魅力,因為它解決了美國都市人最深惡痛絕的最後一哩路交通問題。美國因為大眾運輸系統貧脊又缺少周邊延續措施,開車成為唯一的選擇。舊金山有捷運,有輕軌電車,也有公車,而且是美西最發達的。但因為住商分離,住宅區分散且幅員佔地廣大,頭一哩和最後一哩路的不便,一直是家家戶戶必須有車的原因。在舊金山大部分地區,哪怕是買一盒牛奶或喝杯星巴克可能都得開車。美國 40% 平均一趟行車距離不超過三公里。汽車應該是用來做中、長途旅行的交通工具,而不是拿來履行日常生活機能用。
這就是美國大都市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全美國每年耗在塞車的產能總值是三千億美元,當然不用說,這還製造了停車及空汚的問題。70% 的美國都市人都熱切期待改善這種頭尾都不連接目的地的大眾運輸系統。像滑板車這種無架式隨處可停的輕便型交通工具,就扮演了銜接這最後一哩路的功能。
電玩式的創意
不過跟中國單車共用最大的不同,是這種「隨處停放」的背後有一套非常聰明的自動回收機制,那就是他們把收集、充電和歸位變成一種類似線上遊戲,又可以賺外快的工作,開放給全民使用。遊戲規則大致是如此 : 只要去開立一個充電站帳號,任何想賺外快的時候,你都可以按圖索驥,就像玩寶可夢一樣,在街上找尋可以充電的獵物- 也就是把滑板車回收變成有報酬的電玩,讓一切自動循環。
當電池續航力低於 15% 的時候,那一部滑板車就會以綠色圖像出現在地圖上。你只要把車子拿回家充電,再放回路口特定區域內,就可以得到美金五塊起跳的報酬。這筆錢是每天結帳。這些都只是隨手可摘的水果。有些距離較偏遠的車子會以黃色圖像出現,報酬是美金十塊。如果你想尋求更高的刺激,還有已經死掉的車子,或是已經留在同一地點三天以上的車子(表示收集也許會有難度),會以紅色圖像出現,充一次電的代價是美金二十塊起跳。越難回收的車子報酬越高,但重賞之下總會有勇夫。
充電站玩家的手機螢幕 - 上面告訴你寶物在哪裡值多少錢 圖片來源 : FinancialPartner.com
電動滑板車可租用的時間是每天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所以晚上九點以後,停在大街小巷的車子都變成尋寶的對象,玩家們會傾巢而出搶生意。你可以一次收集六、七輛充電,睡一覺起來,只要在八點以前把充好電的車歸位,一個月幾乎可以賺一千美元的外快,而且跟學業和工作幾乎不衝突。有一些玩得比較出神入化的專職充電站,每個月可以收入五、六千元。
所以如果一大清早走在舊金山街頭,你會看到路口那些排例整齊的車子,循規蹈矩地等待新的一天。不知內情的人還以為這些租車公司出用大批人力,一夜之間把散佈在一百多平方公里內幾千部車子全部收集充電歸位 … 你甚至會有點感動他們願意花這麼大的心力和成本,來維持這個城市的秩序 – 沒錯,租車公司的確會在人口最集中的鬧區,雇用大批人力每晚回收歸位,但絕大部分的回收其實是仰賴上述這種全民皆兵的創意。
科技創意可以填補社會道德的缺口,對於群眾你只能依賴報酬和趣味而不能仰賴道德。
每天早上充好電的車子都會整齊排列在路口等待新的一天 圖片來源 : 鱸魚
惡作劇也可以有創意
不過趣味也可能反向而行。美國人用創意解決了中國的大問題,卻也嚐到了趣味的殺傷力。美國人道德不比中國人高,卻還外掛了東方人所缺乏調皮搗蛋的天性。破壞對他們也是一種娛樂。創意可以防堵道德缺陷,但也可能被用在惡作劇上。
電動滑板車的問世給那些熱愛惡作劇的青少年搭建了一個完美的表演舞台 : 有人把車子扔進湖裡,有人把車子從高樓拋下,有人在上面塗鴉,有人把車子掛在樹上,有人放火把車子燒了,有人偷偷把剎車線剪斷,有人把車子隨便丟進別人家後院,還有人在車板上大小便 … 於是有人設立網站,鼓勵大家把最有創意的虐待法 post 上網分享。破壞還不限於調皮搗蛋的青少年,有些對隨地停放不滿的民眾,也會隨手拿起車子拋進垃圾桶洩憤。
如果看了上面這段影片,你擔心車子這樣被糟蹋公司如何維持成本,那你可能太善良了。下面的數字告訴你,他們根本不在乎。
三十天回本的暴利
儘管一部電動滑板車每天有86% 的時間都是處於閑置狀態,儘管每部車每天平均要七塊錢的充電及歸位酬庸,儘管一部車的成本高達 $500 美金,他們只需要30天就可以回本。所以無論如何虐待或糟蹋,這樣的損失對他們來說只是九牛一毛。有人估計舊金山的電動滑板車有三千輌,照這個商業模式,光是這一個城市每年帶給租車公司的利潤就近兩千萬美元 … 所以他們不擇手段瘋狂向全美擴張,所以 Uber、Google 也紛紛下場搶這塊大餅。
談這塊大餅之前,我們先看看消費者的立場。電視台訪問過一位舊金山市民,他每天下捷運還要走 20 多分鐘才能到辦公室。如果坐 Uber 要花十分鐘,加上七塊錢車資。市區塞車嚴重,Uber 幫不了大忙 ; 可是有了電動滑板車之後,他只要花兩塊錢,五分鐘就可以到公司。不要小看這種車,它最高時速是 25 公里,穿梭大街小巷所向無敵,塞車對它幾乎沒有影響。舊金山獨特的斜坡對滑板車也不是問題,這就是電動滑板車的魅力。
年輕世代主導的下一個市場
滑板車最大的使用族群是千禧世代的年青人。這些人不喜歡開車,年輕世代擁有汽車的人口已經從十年前的 90% 驟降到 70%。他們痛恨都市擁塞和空污。滑板車不但好玩,還可以幫助解決全球暖化。對於改善交通,政府的進展一直是龜步化,他們已經受夠了食古不化的官僚與傲慢,政府完全無法滿足他們所需要的改革速度。(你也許巧合地發現,這跟台灣選舉年輕族群在台北唾棄兩大陳腐的政黨有異取同工之妙)。
行徑有如惡少的租車公司幾乎成為千禧族群崇拜的對象。有人說這些公司的行徑「就像吸了大麻的 Uber」,他們入侵每一個城市都是違法先造就既成事實,然後靠著年輕族群的支持作為跟政府談判的籌碼。他們的想法是 : 「如果政府不敢改革,就讓我們來改革。」
乘車共享的戰國七雄
再回頭談市場的戰國七雄 - 最大咖大家都知道是 Uber。第二大咖是在美國跟 Uber 勢均力敵的 Lyft。再來是 Bird、Lime、Skip 和Spin。這四家公司都是來勢洶洶的電動滑板車公司。其中 Bird 和 Lime 創立才一年多,市值已經超過 20 億美金。另外還有一家單車共用公司 JUMP ...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這些公司的名字都是四個字母,簡潔易記而且帶著一些俏皮味 - 這彷彿成了業界的默契。
Uber 兩個月前才買了JUMP,上週又對外放話可能要併購 Bird 或 Lime。巧的是 Google 也來淌這灘渾水,對 Lime 也下了重注。 Lyft 先前也宣布要進入電動滑板車市場。Uber 和 Lyft 進入這個市場其實是在搶自己飯碗 - 前面的例子已經說明,滑板車將取代汽車共享的部分功能。只是如果不先下手自殘,這塊大餅最後也終將被別人瓜分。這是一場不涉入就必死的戰爭。
從城市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這些公司認為大都市每人一車的制度終將成為歷史。Lyft曾誇下豪語,「要在 2020 年以前消滅一百萬輛汽車」。他們認為美國汽車實在太多了。
難解的三角習題
革命性的創新會引起革命性的支持與反彈,滑板車共享制創造了一個不可能平衡的三角關係 – 瘋狂的支持者,怨恨的反對者,和趕鴨子上架的市政府。
保守的人認為滿街亂竄的滑板車危害安全,擾亂交通秩序,隨處停放的車子妨害行人路權,有礙觀瞻。他們已經受夠科技創新擾民,也厭倦了矽谷過於頻繁的改變。有一些居民說睡一覺醒來措手不及地發現滿街都是滑板車,讓人覺得矽谷走過頭了。人們不應該為了改變而改變。
政府也面對了極大的挑戰 : 滑板車到底是交通工具還是玩具 ? 它可不可以走人行道 ? 騎車的人需不需要駕照 ? 該不該帶安全帽 ? 滑板車是不是也應該有頭燈、尾燈和方向燈 ? 街頭任意丟棄的滑板車,是不是可以當廢棄物處理 ? 過去像這樣的法規可能要兩年才可能制定出來,可是已經有幾千輛車正以 25 公里的時速在街上奔馳,在沒有法律管理之下,他們要如何面對 ?
此外從安全角度來說,每天不停地有人在顛簸不平的街道上摔跤,因為現行的道路設計根本不適用小輪子的滑板車,馬路上隨便一個坑洞都可能釀成摔車意外。有些城市甚至因為摔出人命而成為被告⋯⋯也有城市反告租車公司,說他們才是罪魁禍首。光是在 Santa Monica,Bird 這家公司就已經吃了 30 萬美金的廢棄物罰單,另外還揹負著一大堆正在進行的法律訴訟。這些煩惱都已經正在發生,很多城市被搞得雞飛狗跳。政府不可能再以過去冗長的議會討論和聽證來處理這些問題,所以他們比誰都頭痛。
一年後見分曉
上面那個恐怖三角的正中央就是興風作浪的租車公司。Uber 這個老大哥靠著蠻橫成功的先例鞏固了他們的信心,滑板車 280 億美元的市場是他們的夢。成功沒有固定的模式,搶先製造市場的就是贏家。
看來這一場滑板車之亂還會持續下去。也許一年後的今天我們才會知道,世界是不是正式步入乘車共享的下一個章節。還是這又是另一次虎頭蛇尾的浩劫 ?
側記 : 距離舊金山 70 公里的南灣最近也出現了滑板車,上禮拜我在公司門口也看到了一輛。那天我跟同事捧著咖啡在滑板車旁對它品頭論足,結果它竟然吹口哨引起我注意,彷彿要勾引我去租它。如果不解碼就搬動車子,它還會出言警告要報警 - 矽谷的創意常常伴隨著小幽默。另外我相信「滑板車智慧化」是 Google決定淌這灘混水的真正原因。他們志在「智慧」,而不在交通。
就是它 – 不但吹口哨勾引我,還會說話。我看到 Google 的影子。圖片來源 : 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