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不論影視改編或原著都相當精彩的好作品
隨著電視劇的改編,江鵝的《俗女養成記》勾動了極少被創作者們關注的對象,這些六年級女性:
那些差不多跟十大建設一起出生、和台灣經濟一起從塵裡土裡兵兵乓乓長出來的女孩,應該要養成的樣子都差不多,要聰明伶俐卻又聽從爸媽和老師說的話;從事一份穩當的工作並且經營一個齊備的婚姻,最好玲瓏剔透卻又福厚德潤。
而事與願違早已成為人生標準的,所有想和大家一樣成為好女孩的,勉力跟著大半輩子的這些資深少女,最後的確也像大家一樣,變成既成材又不成材的普通女人。
而普通這個字眼,曾經多像是個髒話,父母輩省吃儉用,不敢喘大氣的花用上餐館或買一件新衫,全供給女兒學才藝、去補習、甚或出國留學的錢都準備好了,這一切用心,絕對不會只希望自己的女兒過著跟別人一樣普通的人生。就算再不濟,嫁給好(身家優)的老公就沒問題了,為人父母的心思就圓滿了。
女兒們,要長到多大的年紀,才能夠對自己所辜負的期待,真正的放下,而將普通的自己,活得理直氣壯呢?
這些資深少女心聲,並不是哀怨苦情的自艾,其實更多是在乎。對於父母的在乎而養成的俗女之路。
對於前半輩子父母如何的養育之恩仍敦厚感念的放在心裡,也讓《俗女養成記》的兒時回憶晶亮了視線。那些不一定全是美好的七八0年代的台灣歷史常民生活史,透過江鵝精湛的記憶湧現銘刻下來,特別是她身為傳統中藥鋪之子的身跡,細膩溫情又帶點幽默感的日常點滴的確清新脫俗,回憶中的家人親朋都具溫情,柴米油鹽麵包藥帖都足暖心,人情相處多了真,而閩南語作為母語的日常對話,更常常畫龍點睛,為記憶的鮮活度增色許多。
而少女成長故事,無獨有偶的,也在南韓小說家趙南柱的最新作品《獻給柯曼妮奇》中瞥見一二。
我,明明很認真工作,卻被公司裁員,我想替自己辯解,雖然我沒有超級努力生活,但也沒有到怠惰的程度......說給誰聽?說給爸媽聽、說給出了一趟國就嫁給真命天子的貴婦聽、說給同樣沒有馬馬虎虎,人生卻馬馬虎虎流逝、同樣站在懸崖上的你聽。
三十六歲單身未婚無業只好先賴在家裡的馬妮,恍惚之間常想起自己小時候的韓國八、九0年代小日子,柑仔店敵不過大賣場、茅坑換沖水馬桶、全國瘋奧運的年代。
從體操而來的夢想,而從奧運開始化作強大的國族之力,動員全國民眾以大韓民族為榮的過程;以及自小住在貧民社區月亮村一個慘極的小屋,經過都市計畫之後頻頻因土地炒作而來的都更誘惑,雙雙建立了南韓的大小敘事,女性的生命經驗夾帶著失落與幻滅的過程,也對應著韓國在現代性中被迫面對的被金錢支配的世界。
而與江鵝不同的是,趙南柱試圖展現出貧富差距底下,悲苦小人物一家的平凡故事。
這些微不足道的態度匯集了我們的人生,而我們的人生則匯集成了這個世界的模樣,不特別好也不特別壞的,只是認真的過著自己的人生。
面對現代性這個失速列車,這些人性本善的貧窮人家所具備的,是超越憤怒的善性,相信努力就會有所收穫的這個天真的夢裡,直到被金錢所戳破這些不切實際,而在這樣的情緒裡頭節制著憤怒,事實上可能也無所發洩,也讓這部作品獲得第二屆黃山伐青年文學獎的評審講評:
小說最重要的不在於憤怒,而在於能使憤怒昇華的力量。
同樣是鄉下一隅的成長故事,這個來自南韓資深少女的回憶,卻多了更多苦澀,儘管我能透過翻譯而理解作者已經試圖以輕鬆的方式敘述了,畢竟這些無法解決的社會結構問題,不笑看是過不去的。
在這之後,趙南柱依舊寫著南韓女性成長史,發表一鳴驚人之作《82年生的金智英》,獲得空前的迴響。
趙南柱小說對南韓女性處境的描述集大成之作,也極將有影視改編作品上映。
身處台灣的我們,不論是城鄉差距或性別歧視的境遇,都看似走到更前面了,也因此,我們應該可以再尖銳一點的說些什麼吧?期待那些補遺,一次又一次的肥沃台灣的土壤,一次又一次的,看見那些沒看見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