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只有你在深夜裡孤獨地挑燈苦戰,那些成功的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佚名〉
最近有興趣的其中一家公司是美利達 ( 9914 ),先看看財報狗網站對她的投資觀察。如上圖,美利達的投資亮點都是承熙投資習慣中相當重視的部份,當然有兩點風險也不能忽視,一個是營業現金流對淨利比,另一個是營業外損益 (簡稱業外損益,下同)。
一、損益表
(一)營業收入
營收年增率,資料來源:元大證券(以下未註明出處者均是)
過去一年美利達的營收年增率有 8 個月成長,2019 截至 7 月份累計營收年增率則是微幅成長 3.82 %。受惠於每月 10 日必須公布上個月營收的規定,投資人至少每一個月都能掌握企業的部份營運狀況,當然獲利數字還是必須等一季後才能知道。如果獲利能力穩定,通常從營收就能大概推算最終的獲利數字。但是,有個例外,那就是營業外損益佔淨利比重高的情形。美利達就是這種例外。
(二)獲利能力指標
美利達最近 8 年 ROE 在 7 % 至 30 % 之間,起伏相當大,有必要花時間了解原因。雖然 2017 繳出 7 % 的低潮,但 2018 已略為攀升至 13.77 %。
觀察最近 5 年的杜邦分析,美利達的 ROE 深受稅後淨利率影響,權益乘數及總資產週轉率都還算平穩。
最近 8 季獲利能力指標的部分,代表本業獲利的營業利益率 (上表綠框) 的區間落在4.21 % 至 6.27 % 之間,高低落差為 49 % ({6.27 - 4.21}/ 4.21 ),波動算劇烈,2019Q2 則繳出 6.27 % 的最佳成績。前面有提到,業外損益是影響企業最終獲利的一部分,業外損益佔稅前淨利比重高也是一種風險,從上表 (綠框及藍框) 可以看出業外損益佔美利達的稅前淨利著實不輕,因此有必要獨立一章瞧瞧。
(三)營業外收入與支出
營業外收入與支出簡稱「業外收支」、「業外損益」或「業外」,普遍認為這項比重不宜過高,理由是比重過高容易給人「不務正業」之嫌。另外也有種說法,只要業外所帶來的收益是非一次性的、穩定的,就是一種好的、健康的業外收益。美利達2019Q2 財報關於業外是這樣揭露的:
先說明上圖,因為截整張圖會看花了眼,只截部分。左邊黑框是 2019Q2,右邊黑框是 2019H1 (上半年),數字的單位是千元/百分比,而數字如果有括號( )則是負數。
美利達最新的 2019Q2 財報顯示,業外收支 281 百萬佔營收的 4 %,而這 281 百萬中有 212 百萬是由「採用權益法認列之關聯企業利益份額」所貢獻。這個權益法關聯企業就是轉投資的公司。把 281 百萬除以稅前淨利的 751 百萬等於 37 %,換句話說,美利達在 2019Q2 期間所賺的稅前淨利 751 百萬中,有 37 % 是來自業外,超過 1/3,算很高了。再看右邊黑框,業外收支 625 百萬佔營收的 5 %,而這 625百萬中有 507 百萬是由「採用權益法認列之關聯企業利益份額」所貢獻,把 625 百萬除以稅前淨利的 1387 百萬等於 45 %,換句或說,2019H1 的稅前淨利 1387 百萬中,有 45 % ( 625 / 1387 ) 是來自業外,就更高了。因此,轉投資的部份還要再進一步觀察。
風險不一定不好,但「不確定性」倒是不容否認與規避。風險就是不能肯定賺錢或賠錢、是難以掌握能賺多少錢或賠多少錢。從上表我們可以大致看出業外的構成內容中,大部份是權益法投資所貢獻。觀察個股時,承熙除了使用網路上的免費資源外,也很喜歡自己用EXCEL做簡單的表格分析,前者可以省錢,時機歹歹不用白不用;後者則是整理過後更方便理解,順便強迫自己接觸討厭的數學(數字)。好吧,趕快看看承熙用EXCEL做出什麼樣的表格。
從顏色不難看出重點是在「業外損益佔稅前淨利 (%)」,因為這個部份攸關業外的貢獻度及穩定性。過去 8 季美利達的業外只有 1 季賠了 3 億,其餘都能賺個 1.5 至 4.6億,平均每季能賺 2.2 億,承熙認為還算穩定,業外佔稅前淨利的比率除了 2017Q4以外,大致在 4 成左右,承熙認為相當高。既然佔了 4 成多,那就得再看一下內容是啥。
美利達的轉投資琳瑯滿目,從被投資的公司名稱不難看出轉投資遍佈全球。不過從主要營業項目欄位可以知道都是自行車買賣或相關事業,是多角化經營而無不是令人擔心的多慘化經營。換句話說,美利達的轉投資相當聚焦本業。至於轉投資對象,我們只看投資金額比較大的就好,紅色及綠色框是原始投資金額較大的 SBC 及美利達維京公司,其中認列收益最高者是 SBC 的 5 億台幣。SBC 是何方神聖呢?Google 後挖到下面這則訊息:
美利達投資 SBC 危機變金雞
經濟日報╱記者魏錫鈴/專題報導 2007
美利達工業(9914)在2001年中投資美國The Epic Team,Inc.,取得全球知名自行車品牌Specialized約47%股權,帶動近年業績及股價長紅,成了美利達的「金雞母」。經過六年觀察,自行車業界多以「因禍得福」形容美利達這項投資案。當年10億元的投資,現今市值逾41億元,且連年大賺。(...略...)
在美利達入股之後,Epic在2002年與子公司合併,更名為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Inc.(簡稱SBC),年營業額逾2億美元。(...略...)
全程參與投資SBC案的美利達行銷本部副總經理鄭文祥認為,當年勇於投資SBC,是下對了關鍵棋,影響重大而長遠。由於Specialized高價車訂單持續湧入,美利達台灣廠營收大增,單月營收數度超過業界「龍頭」巨大機械(9921)台灣廠。今年8月營收站上10億元大關而達10.53億餘元,年增率高達65.68%,改寫創業35年來的紀錄。
原來美利達早在 2001 就擁有了一隻金雞母,那我們得再往前拉遠一點,看看更早前這隻金雞下了多少蛋。我用的方法是乖乖地挖每一年的財報,挖完後再以自己的方式作成下表:
從上表可以簡單得出幾個結論:
1、美利達 6 年內認列 SBC 的損益只有 1 年賠錢,其他 5 年都賺錢。過去 6 年中平均認列 SBC 7.7 億元的收益,如果不算 2017,平均佔業外損益的 77.40 %,SBC 對美利達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2、除了 2017 以外,美利達的業外損益佔稅前淨利比重實在不低,平均有 36 %。
SBC 雖然無法代表美利達全部的轉投資,但只要知道 SBC 是最大尾的就行,也就是俗話說的「擒賊先擒王」。業外的部份 (轉投資) 暫告一段落,但還是要提醒:轉投資是有風險的,2017 美利達不就認賠了 SBC 的 8,600 萬嗎!
二、資產負債表
(一)現金及負債
拆解美利達 2018 合併財務報表及個體財務報表,現金各放一半在母、子公司,負債則是 4 成在母公司,前面有提到,美利達 2019H1 有將近一半的稅前淨利是由業外所貢獻,因次美利達集團把現金及負債各放一半在母、子公司,應屬合理,並無「把現金搬往子公司、債留母公司」的明顯現象。
2019Q2 負債比為 47 %,將近一半,雖不算太高,仍有探索負債品質的必要,也就是金融負債。另外利息保障倍數還算穩健
美利達負債比 40 幾%本就不算太高,而金融負債大致只佔負債總額的 20 %,因此負債這方面不用太擔心。
過去 21 年來,美利達的股本中現金增資一直維持 4.8 億不變,從沒伸手向股東討銀子,是績優生。
(二)經營管理能力指標
1、資產內容
要分析經營管理能力,必須先知道企業所擁有的資產中,是以流動資產還是非流動資產為主。從上表可以清楚看出,最新一季美利達的資產中流動資產及非流動資產大約各佔一半,因此探討其經營管理能力時,直接看總資產週轉率這個指標是個很便捷的方法。
從上圖可以看出,總資產週轉率從 2014 起至 2019 逐年降低,或許與總資產逐年增加有關。
如果覺得只看總資產週轉率不夠,還可以繼續看固定資產的週轉率。美利達 2014 起固定資產率呈現上升趨勢,2019 達到最高。那麼,營運週轉的部分一定是變差。
營運週轉天數增加,變差了。
盈再率逐年降低,2019 為 25 %。
3、折舊
從上表可以明顯看出美利達的折舊負擔比率相當低,大約是 1 %。至於無形資產則僅佔淨值總額的不到 1 %,因此用不著再多花時間觀察折舊與攤提的部份。
三、現金流量表
(一)營運現金流量
觀察最近 5 年的現金流量表,營運現金流量佔稅後淨利的比率都不滿 100 %,含金量稍嫌不足,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其中一個風險。含金量如果不理想,企業通常會進行籌資活動以為因應。
(二)投資現金流量
過去 5 年中,僅 2014 的投資現金流 11.7 億比較大,佔美利達 30 億股本的 40 %,其餘 4 年大約在 1 億元上下 ( 所以前面的盈再率從 2014 一路下降 )。
(三)籌資活動現金流量
翻閱財報可以知道大部分是用於支付現金股利。不過,有 3 個年度向銀行借款了 2 至 3 億,就是營運現金流佔稅後淨利比較低的那三年。
(四)自由現金流量
過去 5 年均為正數,相當好。
四、籌碼面
(一)董監持股
董監持股 25 %,不算低,比較不用擔心董監事會做出與小股東利益相反之舉。但外資持股高達 39 %,也要留意。
(二)大股東持股情形
從 2019 的 5 月至今 400 張以上大股東持有美利達高達 82 %,持股百分比略降 0.67 %,少了 3 人,而 1,000 張以上大股東持股百分比降低 2.34 %,也是少了 3 人。
五、評價分析
觀察本益比河流圖,可以發現幾點:
1、河流趨勢:從 2017 年底開始往上奔流。
2、股價大部分時間都在 24 倍 ( 紅線 ) 以上,只有大約 10 周碰到 24 倍線,目前股價貼近 24 倍線。
以上資料不保證正確,僅供筆者檢討之用;無股票投資推薦之意,投資股票有風險,應謹慎為之並自負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