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養一個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孩

2019/08/29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我們家對於小孩教養方針的終極大目標,是小孩國中之後就可以放生他。從自己吃飯、自己去廁所大小便、自己洗澡等等生活自理能力,到能夠自主學習,一路到自主賺大錢,要怎麼樣又讓孩子盡快長大、又不強迫孩子盡快長大,就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練習洗衣服(?)的小孩。Source: Credutien
我們家對於小孩教養方針的終極大目標,是小孩國中之後就可以放生他,讓我跟我太太回到生小孩前的生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另一方面,為了「不強迫小孩,小孩也不會變壞」這個教育實驗,我們又不打算進行逼迫小孩投入學習與練習的教育策略。
從自己吃飯、自己去廁所大小便、自己洗澡等等生活自理能力,到能夠自主學習,一路到自主賺大錢(最好還有多的而且願意拿給我花),要怎麼樣又讓孩子盡快長大,又不強迫孩子盡快長大而造成太多不快樂或心理創傷呢?這個看似矛盾的期望,就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了。
就從生活自理能力開始說起吧。在這篇文章裡,我想把生活自理的能力限定在生活的基本項目,像是吃飯、洗澡、刷牙、睡覺等等,延伸出去的話,洗澡、洗衣服、買東西等等也都包含在內。
我們家小孩從可以拿湯匙開始,就都是自己吃飯。一直到一年半前,也就是小孩七歲半的時候,小孩自己洗澡的次數大概是一半,另一半是我跟他媽幫他洗的。至今我們還是三個人一起睡一張大床(這讓很多事情都不方便!!!),而且也沒有一定要上床睡覺的時間。
雖然我們沒有協助小孩生活自理的近期中期長期計畫,可是到了今天回頭去看,我們發現他已經具備了許多生活自理的能力。
首先從讓小孩離開我們的床開始吃飯開始講起好了。

什麼樣的人會沒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以吃飯為例,一個人活著就得要吃飯,要吃飯就得要把飯放進嘴裡。什麼樣的孩子不會把飯放進嘴裡呢?最常見的說法,就是「被寵壞」的孩子:假設有一個孩子嘴巴張開就有飯放進嘴裡──也就是傳說中的飯來張口──孩子就學不會怎麼把飯放進嘴裡。
這樣的說法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卻只從大人的視角去看問題。
因為從小孩的角度看來,無論他長大後如何不能或不想自己吃飯,一般來說,他小時候都應該嘗試過自己拿湯匙將飯送進嘴巴裡。
想自己用手或餐具吃東西,是每個小孩在「探索世界」時一定有過的經歷。Source: Carlos Sardá
於是「為什麼一個人不會或不能自己把飯放進嘴巴裡」這個問題,就變成:「一個曾經想要嘗試將飯放進自己嘴巴的人,為何後來不能或不會這麼做?」
我們將大人跟小孩的狀態同時考慮進去,至少可以就把情況細分為以下四種:
  1. 小孩不想自己做,大人不幫他做
  2. 小孩不想自己做,大人幫他做
  3. 小孩想要自己做,大人(搶著)幫他做
  4. 小孩想要自己做,大人不幫他做
我來畫個表格,並且從小孩的角度出發,為這四個狀態暫定一個形容詞,就長成下面這樣:
有一種時常被稱為溺愛小孩的情況不在上面的框架裡,那就是小孩不想自己做,大人也不想要照顧小孩,但出於某種原因,還是去做了。這種情況比較容易分析,我舉個例:我太太要我餵他吃飯但我很不想要,但我出於某種淫威原因(比方說情緒勒索)還是去做了。
那是勒索別人跟被勒索,不是什麼溺愛。而且當大人因為快被勒死而跳脫這種勒索模式之後,還是要回到上面四種類型裡。
首先我們談「自主」跟「不得不做」這兩種情況。在這兩個大人不做的情況下,吃飯又是非得做不可的行動,無論小孩是「自主去做」或「被現實(而不是大人)逼迫而不得不做」,姑且不論其他考量,這兩種狀況小孩都會得到相關的能力,人們也不會將它們稱作溺愛。
接下來我要討論另外兩種大人把事情做掉的情況,它們雖然都時常被理解為溺愛,彼此之間卻有很大的差異。

被剝奪

在大人把事情做掉的兩種情況下,一種是小孩想要去拿湯匙試著自己吃飯,但大人出於各種原因不讓他自己做,那小孩就沒辦法發展這種能力,從小孩的角度看來,我稱之為「被剝奪」。而小孩不想做,大人幫忙做掉的情況,從小孩的角度看來,我稱之為「被照顧」。
在這兩種情況下,小孩因為沒有練習,也就無法發展對應的能力。
一般所稱的溺愛,含糊地包括了所有大人幫小孩把事情做掉的行為,卻沒有區別「被剝奪」跟「被照顧」的差別。
我曾經遇過幾個孩子,為了不讓他們弄髒環境跟自己,他們的照顧者堅持他不可以自己吃飯,這使他們在小一小二的年紀,在用餐時還會讓整個桌面散布飯菜。照顧者的這種行動並不是什麼溺愛,而是出於控制的剝奪,我們可以輕易分辨出其中與愛無關的成分。
也就是說,在許多的情況下,看起來像是溺愛小孩餵小孩吃飯的行為裡,有時也包括了剝奪小孩不讓小孩自己吃飯的情況。
我認為這種控制的意圖,不只在小孩想做的時候妨礙小孩,也減少小孩遇到不得不做的情境,這才是讓小孩難以獲取相關能力的主因。
想讓小孩學會自理,就得放手讓他們動手去做

被照顧

在大人把事情做掉的另一種情況裡,當小孩不想(也許是偷懶)或不能去做(缺乏能力或情緒低落)時,大人願意去做,從小孩的視角來看,我將之稱為「被照顧」。
小孩被大人照顧的情況在我們家裡時常發生, 以洗澡為例,從我們家小孩第一次自己洗澡的那天開始,我就收到了他「準備好了」的信號,於是當他要求我幫他洗澡時,假如我正在忙碌,我就不會像往常那樣更有意願停下我的工作或休閒去幫他。我有時會幫忙,有時不會。漸漸地到了某一天,當我們再次注意到這件事,他已經都是自己洗澡了。
在我們家小孩的例子裡,吃飯、上廁所或其他各種自理的事務都是同樣的過程。我們沒有設定小孩一定要獨立的時間點,也沒有剝奪小孩自主的意願跟機會,只是依照他的能力發展,而漸漸減少那些他已經不再需要的照顧行為。我們並沒有為了讓他獨立而刻意去訓練他,更接近事實的說法是,我們在不讓他面對大挫敗的前提下,漸漸地讓我們從他的生活裡獨立出來。
然而這跟那些被強迫獨立的小孩比起來,我們的進度顯然是很慢的,這令我不太滿意。(畢竟有很多事情都不方便!!!)(顯示為很在意)
小孩至今仍然擠在我們的床上。他雖然沒有自己一個人睡的意願,但我認為他並不是沒有自己睡覺的能力,我想我只要強硬一點宣讀我跟我太太神聖不可侵犯的婚姻關係,對他曉以大義一番,他大概就會摸摸鼻子哀哀叫地去睡自己的房間了。這樣三五天下來,他也許漸漸就可以自己一個人睡了,以他現在的狀況看來,我覺得也不會讓他有什麼心理創傷或童年陰影。

慢慢學獨立比較健康

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因為我在我們的三角戀情裡面是弱勢的那個,真的要有一個比較邊緣的人去隔壁房間自己睡的話,那也應該是我去。其次,我跟我太太目前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太大的不滿,所以我們願意為了小孩去做這件事。
除此之外,這種慢慢接受現實的過程,也是溫尼考特說的「在安全的狀況下,對全能幻覺的逐漸幻滅」,將有助於小孩的心理健康。
溫尼考特說:「不餵奶不算斷奶。」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斷奶』,指的不(只)是不喝奶而已,更是小孩在接納殘酷現實的『幻滅』過程,而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想要多瞭解一點的讀者,可以看我的這篇文章

想做自己時,別用「教養理念」說服自己

「不能溺愛孩子」這種說法可以這麼流行,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父母的教養焦慮。
當代所謂「稱職的父母」,要溫柔而堅定的立界線也要寬容而包容有耐心、要跟小孩當朋友又不能讓小孩騎在自己頭上、要讓小孩有面對快速變動世界的彈性機智也要讓小孩有循規蹈矩的美德、要讓小孩自主自由也要為小孩完美地規劃前程。
這麼多標準,總歸一句「當父母要有智慧」。假如當一個父母要那麼有智慧,我覺得其實也可以當高雄市長啦,畢竟要當高雄市長也要很有智慧。
在這種含糊的社會期待下,專家們發明了直昇機父母、怪獸父母、割草機父母等等詞彙,讓大眾可以隨手拿來貼在看不順眼的父母身上,也讓父母不得不建立嚴格的自我審查。這種壓力與焦慮,使得我們做父母的很難承認自己不是完美父母、很難承認自己會自私也會犯錯。
我們很難承認,有時我們就是會為了自己好,而不是為了孩子好。
於是小孩出於懶惰或其他緣故,要求我們為他們做點什麼,而我們又不想做時,我們很容易將「不能溺愛小孩」當成我們抵抗焦慮的「教養理念」,那讓我們從不能為小孩犧牲的父母(我要強調,當我們跟小孩的利益對立時,我不覺得父母總是得要犧牲自己),搖身一變成為有教養智慧的親職,得以通過好父母的自我審查跟公共審查。
如果我們總是用「教養理念」說服自己,就會分不清是為自己好,還是為孩子好,而輕易過度干涉小孩學習自主的機會,或是漠視他們的需要。

其實沒有什麼祕技跟祕訣

我們家小孩長到了九歲多,掌握了大多數的生活自理能力,說起來不算快的,但他是在沒有太多委屈的情況下得到這些能力,我們也保有了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
一路走到這裡,那些我們願意做的,我們並不會因為要讓小孩早日獨立,而刻意讓小孩不得不做;那些我們不願意幫他做、他又有能力做的事,我們也不會無視自己的意願而幫他做掉。
我們盡量不去妨礙小孩追尋自主與獨立,並且也不放棄追求自身的自主與獨立;與此同時,我們既不刻意去拒絕小孩的依賴,也努力承認且接受那個有時不願讓小孩賴著的自己。
把小孩換成其他人,比方說換成伴侶或父母,你會發現,我們所嘗試經營的親子關係,其實可以描述任何一段平等的親密關係。努力試著誠懇、試著相愛、試著彼此依賴、也試著接受彼此本來的樣子。
我並不覺得這是什麼值得拿來賣錢的教養法寶或祕技,誰不知道要努力相愛?誰不知道要盡量誠懇?我們也知道,即使我們知道這些,這一切還是太難做到,也沒有保證行得通的技巧和方法。
關於愛與親密關係,我們只能不斷去做去嘗試,然後每隔一段日子我們也許會偶然發現,這一切雖然不完美也不足以被示眾誇耀,但仍然值得我們感到滿意。

  • 編按:原題為「阿果學習筆記:生活自理能力」,但盧果拒絕繼續開放他本人的影像授權(雖然說打馬賽克的話可以),文章沒有題目主角的照片不行啊,所以只好改題目了哭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盧駿逸
盧駿逸
從2008年開始,我持續待在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的合作式教育場域裡,這是一個師生比大約1:4的教育現場,我陪小孩一起工作的主題包括社會議題、科學、歷史、創作、自助旅行等等。除了陪伴小孩之外,我也和父母一起面對教育上的各種難題,像是自主學習、親子關係、兒童發展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