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Ne-ne:殘酷的斷奶人生

更新於 2020/08/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剛結束的營隊裡,我送給每個孩子一顆20面的骰子;在營隊裡有一個卡牌遊戲,這骰子可以用來計分。不過俗話說「有得就有失」,小孩才得到就搞丟,那也是剛剛好而已。
有個孩子就剛剛好搞丟了。搞丟了骰子,就不能參加卡牌遊戲,他非常非常傷心,就哭了。
我時常遇見大人對於孩子的這種傷心不知所措。急著「解決問題」的,會說「沒有骰子還是可以參加遊戲啊」這種建議,像哆啦A夢一樣拿出各種法寶跟方法,要小孩選一種;急著「解決人」的,要不是叫小孩不准哭,就是說「不過是一顆骰子嘛」這種完全不能安慰人的屁話;至於急著「機會教育」的,就忙著追究責任,叨唸著「就叫你收好不收好」或「下次知道要收好了吧」,要孩子「負起責任」。當然,也是有很多「三合一」的。
被講幹話的表情
我不會那麼做。因為兒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老爺爺說,世界固然十分殘酷,但我們不必用殘酷的方法去學會這件事。

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敗

根據溫尼考特的研究,假如一個人在嬰兒時期有一個整天24小時繞著他轉的照顧者,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全能的。肚子餓了就有吃的,心冷了就有抱抱,無聊了就有人做怪表情逗自己笑,世界和自己彷彿是一體的。(註)
  • 註:讀者應該注意的是,溫尼考特的研究可能有WEIRD(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and democratic)的系統性實驗對象偏差。然而,我認為大多數人可能都有嬰兒的「全能幻想時期」,只是時間長短的差別。
然而隨著小孩逐漸長大,需求越來越複雜而豐富,而且照顧者大概也有點玩膩了(?),並且想起生活中還有各種不得不做的事,這時嬰兒將開始發現這個世界殘酷冷漠的一面。
首先他會發現,當他肚子餓了或需要溫暖的觸摸時,本來總是即刻救援的主要照顧者,回應得卻越來越慢了。等他稍大些,他還會發現那個每次他一看著就會滾過來的球竟然不會自己滾過來,而總是自己動來動去逗他開心的玩偶也不再自己動起來。
「以前不會這樣的!那個百依百順的可愛ne-ne竟然開始了叛逆期!」孩子的角度來看,很可能是這樣的處境。無論是叛逆的ne-ne還是不聽話的球和玩具,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挫折,就是發現「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劫後重生

溫尼考特說,照顧者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協助孩子「安全地」從這種「全能幻覺」中逐漸「幻滅」,瞭解世界不只有心想事成閃閃發亮的部分,更多的是冷漠和不回應──而那是「現實」,我們這麼形容這個世界。
在這種有如人生中第一次大失戀的絕望裡,照顧者是他唯一的寄託,是唯一還有可能會積極回應他的對象。假如孩子沒有順利度過這個難關,那有可能會發展出低自尊的性格,或者出現否認現實的解離幻覺。
在孩子一兩歲時,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裡(對我或對孩子來說,都是),每次面對小孩迎面而來的需索,而想要把孩子舉起來大迴旋摔擊的時刻,我就會想一遍孩子正面臨的絕望處境,又想一遍自己可能是他在這種絕望中活下去的少數意義,那些「被針對」的情緒,就消了一半。
 
於是我就比較能夠放下手邊的事務或既定的行程,好好陪他一次次度過劫難,又一次次劫後重生。

不餵奶不算斷奶

「不餵奶不算斷奶。」溫尼考特說。
這裡的「斷奶」,指的不(只)是不喝奶而已,更是小孩在接納殘酷現實的「幻滅」過程,而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
以本文開頭的那位孩子來說,世界就又一次殘酷地對待他,奪走了他的20面骰子。
我覺得手足排序是老大的孩子來說,可能也有類似的精神狀態。假如身為老大的小孩有了弟弟或妹妹,他也有可能突然間發現,父母已經不再是他一個人的父母,曾經眼光都在他身上的父母,已經再也不可能只看著他。而這是無可抵禦不可挽回的現實,多麼殘酷。
我遵從溫尼考特的建議,既不試圖用各種方法去迴避或完美填補小孩的損失或失落,以免妨礙小孩正確理解(這個殘酷的)世界;也不會把小孩孤單丟棄在絕望的情緒裡,否則他可能會逃避或否認現實,而無法順利度過這個劫難。
我試著陪他找,假如他想找找看的話;我試著安慰他,陪在他身邊,讓他知道我的同情。我希望他知道,即使世界這麼殘酷,但仍然有我這樣的人確實在乎他這個人,以及他的感受。

在斷奶的路上

從把骰子弄丟的地方,直到回家的公車站,他還在難過。我擔心他的挫敗太大,提議再送他一顆一樣的骰子,但他拒絕了。而他持續難過。
他決定要接納這個殘酷的世界,我決定要接納他的決定。我說:「沒關係,我把這顆骰子留著,你晚點如果想要,你再跟我拿。」
坐上公車,過了幾站,他終於在跟朋友的聊天裡劫後重生,笑顏逐開。他突然想到了什麼,回頭對我說:「你可以給我那顆骰子嗎?」
「可以。」
像這樣的「斷奶」過程,我想我跟孩子都又長大了一點,也更柔軟地堅強了一些。即使世界仍會再次殘酷地搥打我們,但我們也能更有力量去回應這個殘酷的世界。

 
宅編:難怪美秀集團會唱:「細粒的目睭/看著係大粒的奶仔頭/我的兄弟/目屎係直直流 」……啊不是。讀駿逸這篇其實感觸很深,我之前有個朋友,也剛好是長子,我很懷疑他就是斷奶過程沒處理好的例子。

他對朋友會強調自己的特別、優越,好像自己還是很「神」;而對弟妹則是權威式的相處方式,我猜想他在進入斷奶階段後就是這樣被對待的──任何問題他都會把責任推到自己之外的東西上面,包括鬼神風水,當然還有其他的人。這不就是「叛逆的Ne-ne」嗎?都是這個they的錯,都是這個世界不聽話……從少年時認識他開始,面對「大人」的斥責,他總是這樣辯駁的。

現在,在我看來他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我得承認,像這樣以揣測的方式為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人生歸因並不好,但讀到駿逸寫的:「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斷奶」是一生的問題──我無法不想到這個例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小孩笑著踩死昆蟲,小孩拿著樹枝打樹葉。常常跟小孩相處的人,也許時不時就會遇到上述的情形,而忍不住做出「正義之舉」,制止小孩「不正義的舉動」。
在前兩天的「小孩好難教?──給百種小孩的百種養殖攻略」講座裡,有開放一個線上提問的網址,這篇是對現場來不及提問的兩個問題來回應。
「不管你幾歲了,在媽媽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一直到將近四十歲這個年紀,在我嫌棄母親過度擔心而回嘴時,還是會聽到母親說這句話。許多的媽媽那麼想要介入小孩的人生,應該有許多原因,但我最近在書上讀到一個我完全沒想過的原因,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你要『看懂』孩子的特質,不然會誤了小孩一生啊啊啊!」類似這樣的問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市面上也有不少人利用(甚至刻意製造)父母的擔憂,來販賣自己的「教養術」。所以,我想在這篇文章裡,提出一種跳出這些擔憂的建議。
在關於教育的各種議論裡,「教小孩尊重」大概令我覺得最煩躁的問題之一,追根究底來說,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尊重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意思。
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小孩笑著踩死昆蟲,小孩拿著樹枝打樹葉。常常跟小孩相處的人,也許時不時就會遇到上述的情形,而忍不住做出「正義之舉」,制止小孩「不正義的舉動」。
在前兩天的「小孩好難教?──給百種小孩的百種養殖攻略」講座裡,有開放一個線上提問的網址,這篇是對現場來不及提問的兩個問題來回應。
「不管你幾歲了,在媽媽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一直到將近四十歲這個年紀,在我嫌棄母親過度擔心而回嘴時,還是會聽到母親說這句話。許多的媽媽那麼想要介入小孩的人生,應該有許多原因,但我最近在書上讀到一個我完全沒想過的原因,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你要『看懂』孩子的特質,不然會誤了小孩一生啊啊啊!」類似這樣的問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市面上也有不少人利用(甚至刻意製造)父母的擔憂,來販賣自己的「教養術」。所以,我想在這篇文章裡,提出一種跳出這些擔憂的建議。
在關於教育的各種議論裡,「教小孩尊重」大概令我覺得最煩躁的問題之一,追根究底來說,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尊重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意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把我們分開,懂得平衡嗎?父親不見了,我們被分開了。小不點從悟真心裡走了出來,悟假從小太陽心裡走了出來,分別是四個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真假善惡。小太陽就是真,小不點就是假,悟真就是善,悟假就是惡。父親給大家自由,希望大家有覺悟能力,證得次生思考,次生活法。 當小太陽失去了小不點,小太陽會認為世界是美好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波仔的原生,就是無一不是罪惡,無一不是更好的學習機會,無一不是修行,無一不是鬥雞的世界。小和寫下次生活法:次生世界自救的方法,就是要有夢想的慈悲,我們的內在就有一個小孩,因此可以演化孩子王心法。如果有人將這個內在小孩殺了,此人所演化的不是夢想的慈悲,而是鬥雞的精神。 小柔的次生,就是無一不是檢討,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把我們分開,懂得平衡嗎?父親不見了,我們被分開了。小不點從悟真心裡走了出來,悟假從小太陽心裡走了出來,分別是四個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真假善惡。小太陽就是真,小不點就是假,悟真就是善,悟假就是惡。父親給大家自由,希望大家有覺悟能力,證得次生思考,次生活法。 當小太陽失去了小不點,小太陽會認為世界是美好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波仔的原生,就是無一不是罪惡,無一不是更好的學習機會,無一不是修行,無一不是鬥雞的世界。小和寫下次生活法:次生世界自救的方法,就是要有夢想的慈悲,我們的內在就有一個小孩,因此可以演化孩子王心法。如果有人將這個內在小孩殺了,此人所演化的不是夢想的慈悲,而是鬥雞的精神。 小柔的次生,就是無一不是檢討,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