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厭世的不只是媽咪

2019/09/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心理學影音小學堂—厭世媽咪日記
對「媽媽」這個角色有幻想的,都應該看看電影「厭世媽咪日記」,各種媽媽厭世日常一次享受。
婚姻,不該是美夢成真

婚姻,從來就不是光鮮亮麗,也不應該是美夢成真。婚姻...就是生活,對有些人來說,是不惜逼瘋自己也要把媽媽的位子佔好佔滿,是很殘酷的生活。
厭世媽咪日記
家,之所以是一個家,是一群人同在一起,給予同時也收穫著,生理及心理上能彼此親近而不箝制。家,應該是獨立與包容的集合體。曾幾何時,家變成一種複雜情緒的代名詞。像是Leo 王在 2019 金曲獎頒獎台上大喊著:「媽,不要再情緒勒索了!」直到今日我們的社會價值仍然賦予母親「過度」的神聖期待:媽媽應該照顧家庭、看照孩子、餵養家人。彷彿貼上母親的角色之後,「自我」就不覆存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不正是對媽媽們集體情緒勒索的兇手嗎?
婚姻,沒有理所當然
厭世媽咪日記當中,在女主角Marlo車禍後送至醫院治療時,醫生與她老公Drew有一小段對話讓人印象深刻。
Drew:我不知道她會酒駕...
醫生:孩子出生之後Marlo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嗎?
Drew:嗯...一開始很辛苦,但後來就很好了。我不知道她會把孩子放著就出門了...醫生:但是你在家,不是嗎?
Drew:啊?
醫生:你在家,不是嗎?(不負責翻譯:你是小孩的老子,你也在家,為何假裝沒你的事?)
婚姻關係中的角色不對等,未必是性別造成的,但是我們常常忘了,家庭與婚姻就跟任何一種關係一樣,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婚姻,是我好,你也好
朋友A說:最後兩人在醫院互相悔恨認錯、抱頭哭哭,一家五口重拾溫馨互動,果然電影比生活美好。
Drew哭著說:對不起,我沒有好好照顧妳...妳做的很好…fuck,我要說的不是那種好,我只是想要妳,想要妳好好的。如果妳想逃走,我也理解,因為我有時候也會…。
想要你好好的,不是符合社會期待好媽媽的那種好,只是做為自己最安適舒心的那種好。終於我們看見了彼此的錯誤框架有多傷人、多讓人想逃,而每一次的互相理解都是為了能往前再走幾步。有時候真希望人生像電影一樣,痛苦後帶來大破大立,眼淚後迎來happy ending。可是電影終究是電影,而最殘酷的電影都是取自於生活。
想逃,是必經之路。想逃的時後,若是能被順著毛摸,那感覺十分美妙,當我們有力氣的時候,也要記得摸摸別人、誠摯的告訴某個人:「你(妳)做得很好,就是做不好也沒這麼糟。在殘酷與痛苦中,希望你(妳)忠實面對自己、不總是委屈自己的、好好的,活著。」
厭世的不只是媽咪,是每一個莫名其妙的理所當然。而理解是我們最好的武器,縱然理解的養分不一定會馬上開花,但我們已經種下種子,終有一天,我們會看見的。

教室外的心理學

刻板印象
偏見、刻板印象當然是一種壞習慣,但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將傾向人分類,像是亞洲人、男人、媽媽等類別,並且把分類後的特徵直接套用在人身上(例如:這個人是亞洲人,所以他會...)。
這樣的方式讓我們可以更快熟悉陌生人,了解他可能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而刻板印象也可能是負面、不合時宜、與現實不符的,當我們使用負面刻板印象與人互動,就可能造成誤會、歧視甚至衝突。電影中爸媽同時都在家,卻認為媽媽理所當然正在照顧孩子,這就是一種對媽媽的刻板印象,並且對關係有負面的影響。
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自覺地使用刻板印象,如果你正困惑自己是否會有負面刻板印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今天起,檢視每一個「理所當然」是不是真的是如此、有沒有其他解讀更適合現狀,透過反覆自我對話來覺察、釐清並減少負面的刻板印象。這樣,我們才能在關係中更加自在、彈性。
心理學X諮商人XPsychoStudio
心理學X諮商人XPsychoStudio
心理系與諮商沃土養出來的孩子,在厭世生活中邀請大家在心理學裡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享受。 鬥陣俱樂部說:我們的世界大戰在心裡,我們最大的恐慌來自自己的生活。我們,一起,好好活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