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易受機率愚弄的情緒,找到方法在人生、職場、投資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這本書不是死板的機率論文,而是作者以直率坦蕩的口吻,像個安坐於火爐前的說書人,道出人們常被各種機率偏誤、隨機雜訊、黑天鵝事件給愚弄的現象。可賀的是,作者也給了讀者許多對抗隨機性愚弄的指引。
如果失敗的成本高得無法承受,那麼某件事情有多常成功一點也不重要
他批評起媒體記者、金融業者、偽科學家毫不留情面,這群人也是被隨機性愚弄的笨蛋,更是充滿有毒隨機性雜訊的推廣者。
這本書在談什麼
可以用兩句話來描述作者想傳達給讀者的訊息:
- 教我們如何抗拒被隨機性愚弄,設法用計謀勝過機率性結果引發的情緒。
- 偶爾被精鍊、原創、有品味的隨機性愚弄,但僅侷限在某種愉悅的地方。
從這本書裡面,可以學到與眾不同觀察世界的方法,並從機率的觀點去思考事情的本質。以下是我學到的三個人生指引。
1.專注於抗隨機性
如何對抗隨機性,作者說了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
有兩位鄰居,警衛張三幸運中了一張大樂透彩券,搬到有錢人的社區生活。牙醫李四這數十年來一直替病人看牙,每天過著日復一日類似的生活。如果牙醫李四的人生必須重來好幾千次,最好的處境可能是在大安區幫有錢人看牙,最壞的處境則是在偏遠的台東幫鄉下小孩看診。至於警衛張三,在他數千萬次的人生當中,幾乎每一次都只能當警衛(也一直買彩券而且有去無回),千萬次的人生中只有一次能夠幸運中獎。
應用到生活和投資的層面,我們該如何對抗人生和市場的眾多雜訊?專注於提升自己的智識和品格,以及增進職場技能來提高本業的收入。
我們必須同時考慮「觀察到」和「沒有觀察到」的可能結果,機率不只可以用於探討未來,還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過去和當下。
2.檢視投資績效的頻率
關於投資,書中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談到「你該多久檢視一次投資績效?」每天?每季?每年?作者使用蒙地卡羅引擎計算出一個報酬15%,波動性10%的市場,在不同時間尺度下成功(上漲)的機率【圖1】。
- 假想我們就是身在其中的投資人,如果每分鐘都盯盤看,上漲機率只有50.17%,則每天會經歷241分鐘上漲的好心情,239分鐘下跌的壞心情。
- 如果每個月才看一次,我們會有67%得月份看到上漲,則每年會經歷8個月上漲得好心情,4個月下跌的壞心情。
- 更甚者,每年才檢視一次績效,則在接下來的20年中,我們將體驗到19次的驚喜,只有1次的不愉快!
以我自己為例,剛學會投資且投入資金的前半年,每天都看盤體驗上沖下洗的感覺。本著一種採取指數化投資的驕傲,心想自己只是看熱鬧絕對不會做出傻事。你應該也猜到故事怎麼演,我在第三個月終於忍不住把表現最差的那檔賣掉。一年後,那檔的表現贏過我其他所有的持股。
損失一塊錢的痛苦,可以抵銷賺取兩塊錢的快樂。
因此,頻繁地關注市場,帶來的痛苦將遠比快樂多(切身體驗)。所以,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每半年到一年才關注市場,其他的時間拿去做豐富自己生命的事(有幾個人做得到?)。
而提升自己的耐受度,就要理解股市價格易受短期情緒波動,長期因企業成長而上漲的事實,可參考另一篇文《
一本書學識投資》的第四個常識。
在短暫的時間增幅內,我們觀察到的是投資組合的變異性,而非報酬率。
3.聚焦在訊號,而非雜訊
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只是新聞媒體的疲勞轟炸,還有社群網站和數位內容也蓬勃發展。雖然這種發展促進了資訊的流通,卻也無形地暗藏許多無用且有毒的資訊。作者用歷史vs.新聞為例,來說明訊號跟雜訊的不同。
新聞表現得就像隨機的雜訊,它們喋喋不休且藉由想引起人們注意才有收入。相反的,一個觀點或歷史事件若能經歷多次的循環而歷久彌新地保留下來,極大的機率這就是所謂的訊號。
回想【圖1】的時間尺度也恰好呼應了這個說法。每天花數個小時「研讀」新聞快報不會讓你養成自己獨到的觀點,對世界的深刻理解也毫無幫助。
Focus on signal over noise. Don’t waste time on stuff that doesn’t actually make things better.
聚焦在訊號,而非雜訊。不要浪費時間在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東西上。
One More Thing
作者這麼形容:斯多葛人集智慧、正直、勇氣於一身,不受生命起伏的影響,因為他們超越了生命運用卑鄙技倆所造成的傷害;斯多葛學派重視尊嚴和個人美學,下次運氣不好時,請開始強調個人的優雅(抗隨機性)。
Heroes are heroes because they are heroic in behavior, not because they won or lost.
史詩英雄是以他們的行為來論斷,而不是看成敗。
我還沒研讀過斯多葛學派或者《
沉思錄》,但應用本書所學的來判斷:一個觀點若能經歷多次的循環而歷久彌新地保留下來,極大的機率這就是所謂的訊號。我在無數的經典書籍和名人推薦裡聽到這個學派,很明顯地,它就是下一個我該好好琢磨的領域。
後記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很明顯的感受到它的層次比我的認知還高出許多。說得白話一點,就是閱讀到某些段落總有些「卡卡」的感覺。當下回頭再讀,有那麼點似懂非懂,但我唯一有把握的是「我還沒全懂」。
讀到本書的中段,在領悟道理的驚喜和似懂非懂的疑惑交雜之下,心中有個聲音漸漸浮現,這本書就是
「超越我自身程度而且難讀的好書」。引述《
如何閱讀一本書》對於這種書的規則:
第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因此,我告訴自己,如果真的有看不懂的部分,就跳過繼續閱讀下去,不在原地做無謂的掙扎。這篇文章的彙整,僅算的上是我目前「看得懂」且有所收穫的部分,那些我「看不懂」的部分尚不在評論之列。我想將來漸漸提升理解力之後,會有機會再度回頭閱讀此書。
看遍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見過那麼多不幸,實在沒辦法單單因為眼前的榮華富貴而傲慢張狂,也沒辦法因此讚美一個人快樂,因為那種快樂可能說變就變。未來的事情會如何,難以預料,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只有受到上天眷顧,直到臨終還是快樂的人,或許才能說他是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