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不變的味道——訪澳門喜臨門麵家

「一碗半水配一個麵,水滾下麵,再用筷子稍稍鬆開後就可,這麵本身已經有味道,撈起來直接吃了;假如撈麵的話,豉油的份量很關鍵,下一點點就可以了。」每天,喜臨門第二代傳人甜姐都會真切誠懇的客人「傳授」這套煮麵心法,為的,就是守護這持續了六十年的味道。
喜臨門麵家開業於1958年,屹立十月初五街近一個甲子,靠的不是噱頭和宣傳,而是用心用手造好每一個麵。
見證歷史
上世紀五十年代,來自順德的梁老先生本來於提督馬路經營雜貨店,後因為一場大火而令舖內一切付諸一炬,卻令他看到了另一個商機,「五六十年代時,中國經濟差、資源匱乏,澳門人經常寄郵包給國內的親友,而麵又是簡單而儲存方便的食品,加上糧食始終是必需品,相信爸爸是看到了當中的商機。」作為第二代傳人,甜姐坦言喜臨門開業的時候,自己只有幾歲大,是在長大後聽爸爸覆述才填滿這道記憶空缺,唯獨對十多歲開始要到店中幫手造麵這事,卻依然深刻。
「八十年代時候,十月初五街齊集各式各樣的店舖,澳門人要添置生活用品都會到這裏,所以整條街都很興旺,但到1990年到1995年,經濟差,各行各業都難熬,那是喜臨門最艱難的日子,但我們是家庭式經營,穩打穩紮,總算捱過了。」一邊看着甜姐忙着將手中的麵條揉成麵餅狀,一邊聽着她細細道出這段往事,你會發現喜臨門與澳門街,早是憂戚與共。
靚麵有期
喜臨門店面不算大,但已連有店面和工場。每天早上8點半,甜姐及其丈夫都會回來開始工作,大約9點開始造麵,由將麵粉加入配料打成麵糰、壓麵、切麵,再切好的麵條逐一執好成麵餅形狀,然後放入蒸爐中蒸熟麵,再經十多個小時的烘乾,一個麵餅才算成型,連同包裝、銷售等工作,是百分百的「一腳踢」。
目前店內出售的麵種,可分成鹼水麵、雞蛋麵、魚蓉麵、瑤柱麵、蝦子麵、雞湯麵、菠菜麵七個大類,據甜姐所言,最受不同客人喜愛的是蝦子麵,「因為有獨特香味,而且方便,滾水一淥就食得。」除此以外,喜臨門的麵還有一個最大特色,就是保質期有限,「我跟客人說三個月內就要食了,因為我們完全沒有添加防腐劑,只用最天然的蒸熟和烘乾來保存,雖然不能像超級市場中的麵一樣放上一兩年,但我肯定我們的更健康。」
做好本分
雖然喜臨門的蝦子麵在澳門手信這類別中有一定代表性,但談及生意,甜姐坦言喜臨門只是家庭式生產,做的也只是街坊生意,縱使有澳門以外的人特意回來捧場,但始終人手不多,生產量有限,「反正就是足夠我們生活啦」甜姐笑道。
踏入開業六十年,有足夠資格成為老店,也同樣要面對老店的頭號問題 — — 傳承。甜姐坦言,這問題她已經回答過很多遍,不過至今的答案仍然一樣:「控制不了啦,年輕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都已經和我們當年不同,傳承與否,到時再算吧!」
聽罷這話,作為自小就吃喜臨門麵餅長大的我唯有寄望:這六十年不變的味道能一直延續,甚至有下一個六十年。
寫於2017年9月

    Alvis Sio (蕭家怡)
    Alvis Sio (蕭家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