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一週的週記(學期間第12週)

2019/11/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9週那篇來進行反思,總共有下列幾個問題:
  • 矯正機關一定要在都市外?
  • 建築要怎麼解決惡性循環?
  • 矯正機關一定要是封閉的?
  • 未來對刑罰會有什麼看法?
  • 選址上真的是要談權力嗎?
  • 要做什麼?
  • 要選在哪裡?

矯正機關一定要在都市外?

我認為矯正機關或類似的鄰避設施並不一定要設置在都市外,而是需要找到一套與都市共處的模式(商業?文化園區?),反過來說,若是找不到這個模式為何,那設置在都市近郊會是適當的選擇,那麼我要放在都市內嗎?到最後一題再來回答。

建築要怎麼解決惡性循環?

惡性循環是因矯正建築收容環境惡劣→受刑人出獄後無法適應社會→再犯率高→矯正機關嚴重超收→收容環境惡劣,要解決這樣的一個Loop,現有的矯正建築肯定是不夠的,收容空間至少要符合法定的0.7坪/人甚至是人權要求的1.8坪/人,所以選址上需要夠大的腹地,不然就是要走向高層化,而良好的收容環境我認為那是在建築設計與管理上才需要談論的。

未來對刑罰會有什麼看法?

目前美國和日本都是朝兩極化刑事政策發展,臺灣也正在努力,輕刑方面代表的是應報與修復,重刑則是應報與隔離。

選址上真的是要談權力嗎?

檢視評圖時的論述,權力是突然跳出來的一個觀點,所以會讓人覺得突兀,回歸初衷的話,其實是以在都市內能夠穩定運作為前提,與都市共存才是我主要要談的,而權力、人權相關的討論則屬於附加價值,所以選址上還是先以都市共融為標準。

要做什麼?

原本是想要做在極權政權下合理運作但不人道的監獄,同時作為政權威嚇的工具,還想了偏實質的矯正園區和偏紀念的轉型正義紀念塔(?),不過極權和轉型正義都不是我要談的,被信穎說會模糊焦點,也如同我上一題說的應該先以都市共融來進行,所以我目前是先以矯正園區的方向來做。

要選在哪裡?

一開始以商業結合為前提選了信義計畫區和大彎北區,在之後突然來個仁愛圓環來談權力,而現在回到與都市共融又出現了多個選項,以第1題來分為純粹機能與複合機能。
  • 純粹機能(位於不再受都市化影響的近郊)──中興沙洲
  • 複合機能(位於都市內)──信義計畫區、大彎北區、仁愛圓環、中正紀念堂
11/19的設計課時,我正在中正紀念堂和中興沙洲猶豫不決,有點想將中正紀念堂拆掉,但是選擇基地的理由不夠強烈,連我自己都能夠反駁,更不用說是老師們了,所以最後決定是在單純一點的中興沙洲,好好的來談矯正空間。

評圖前準備

  • 1/1000基地模
  • 計劃書(基地、空間需求、操作重點)
  • 版面(3張橫式全開?)
零進度的感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