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芬
根據「國際慣例」,六月是所謂的「同性戀驕傲月」,從月初到月底,除了歐美各國年年有精采的遊行之外,連以色列、俄羅斯、南非到烏拉圭,在這全球慶典裡也無一缺席。如果能夠從宇宙俯視地球的話,我們大概能夠看到象徵同志權益的彩虹旗在地球上輪流升起。
今年,我也分享了這種驕傲感,因為桃園國中的段老師大方現身。他不是第一個現身的同性戀勇士,但卻是保守的教育界裡的第一人。他的現身可能危及他的工作權,因為老師身負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所以「同性戀教師」向來是同志平權運動中一 個艱難的議題,因為它所面對的社會反挫力量最大,以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深恐下一代同性戀人數的增加,會損及現今異性戀絕對多數的優勢。
這種恐懼其實源於異性戀者的缺乏自信,所以才會近乎神經質的相信同性戀有不可思議的神力,好像「倚天既出,誰與爭鋒?」其實孩子有那麼多異性戀老師,為什麼獨獨擔心同性戀老師會影響學生?類似的恐懼也出現在同性戀想要領養小孩的時 候。關於這一點,最具說服力的說法是:小孩的性傾向未必會複製父母的性傾向,別忘了,絕大多數的同志都是由異性戀父母在異性戀家庭裡頭養育出來的喔。
事實上,同志學者賽菊維克(Sedgwick)早已指出,一九七二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正式承認同性戀不是「疾病」,但同時卻也將性別「錯亂」--男孩愛玩洋娃娃或女孩愛玩機關槍--列為評估孩童心理正常與否的重要因素。美國社會對於成人的同性戀有所退讓,但是卻開始更加嚴格地「篩選」可能有同志傾向的小孩子。也就是說,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的攻防戰,已經由此時此刻,移到未來、下一個世 代。所以同性戀老師、同性戀家長,便成為這場戰役裡的一級戰區。然而,多數又怎麼樣?多數人不能因為其為多數,就自認擁有壓迫他人的天生權利。「尊重少數」,是常常被忽略的一個重要課題。
段老師為社會上的這一課,主題就在「尊重少數」,而難得的是,這次「配角」們的表現,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精采。學生們與該校校長不約而同的以段老師的工作表現來評價,而教育部長曾志朗除了保證教育部不會侵害其工作權,更說出非常明智的評語:「他們最懂得尊重別人了!」一個「不一樣的老師」使他們學會了理解別人、尊重差異--這正是邊緣位置對主流的最大啟發:帶你去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他們的開放心胸,使我們的未來不必那樣戰鼓頻催,而多了一點溫柔了解的可能;段老師的出櫃,堪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示範。
這或許是衡量同性戀人權最準確的指標:不只是同志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以自己為榮,更是旁人不再大驚小怪,一切泰然處之。套一句同志紀錄片「美麗少年」裡的話:「我們也是跟你們一樣,會擁抱啊,接吻啊。要不然你以為我們會突然伸出尾巴來,互相廝殺嗎?」
(作者為作家,著有「愛的自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