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乘載三十年歷史的交大鐵道研究會來說,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物換星移,要說什麼東西是恆久不變的?唯獨熱愛軌道上一列列的火車,與因社團結緣的鐵道迷們──你還有祢。
復古的冷氣平快車從內灣啟程,沿著海線出發,環過山線而返,舊式車種或許是初代社員的記憶,嗅著一點點輪子與軌道間磨合的鐵鏽味,聽著窗外因車體快速駛過而搖動的樹葉沙沙作響,景緻不斷更迭,長長的車窗像膠片,能夠倒帶回三十年前。
三十而立 鐵道界第一把交椅
交大本因發展交通建設而創,當時的強國基業便是倚仗這些鐵路,這樣注定的相遇輾轉來到了台灣戒嚴期間,鐵道一部分依然是國防運輸用途,連橋梁、隧道都有阿兵哥駐守,鐵道會創辦人任恒毅學長俏皮地說:「他們駐守的地方風景都是最漂亮的,以前都想著以後我當兵一定要在那裡,這樣就有看不完的火車。」一般人難以窺探其全貌,可偏偏就有一群人天生迷戀這樣觸不可及的「機密」,自嘲創社目的是為了方便出公文申請拍車許可的恒毅學長不禁莞爾。
解嚴後民間組織社團氣氛尚未成之時,交大鐵道會遂成全國鐵道迷交流的唯一平台,與校外人士的緊密連結是交大鐵道會與其他社團最不同之處。全台的鐵道迷們在這裡找到了氣味相投的朋友,以為是小眾喜好的彼此找到了歸屬,終於有個人能理解何為機械運轉時的力量、時刻表上數字背後所隱含兩車交會那樣短暫邂逅的浪漫,知音莫若是。之後以交大為主幹,鐵道研究社團在各院校中漸漸開枝散葉。
慶祝鐵道三十活動的總召蔡曜羽談及交大鐵道會的特色,作為在學學生,他對學長姐的經驗分享特別有感:「社團因為歷史悠久,許多學長姐已經進入到相關領域和部門,比起其他友社更能獲得第一手的最新訊息。」而無論是回到校園擔任社課講師,或是參與每回的營隊,學長姐對學弟妹的問題總是有問必答,舉凡技術服務更新、旅行情資、職涯部門分析通通傾囊相授。能夠運作三十年的鐵道會,想必不單純靠興趣維繫,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才是主因,「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話說得一點也不假。
鐵道一直在生活裡 留下世代的軌跡
時序匆匆帶著人長大,以前的好玩變成一種文化使命,縱使鐵道科技快速進步,車種或技術汰換一代接一代,舊物面臨丟棄危機,「車老了就不要了,就丟掉了,這樣跟過去就脫了連結。」恒毅學長嘆道,「我們就想把一些東西保留下來,包含當時青春歲月都交託給鐵路的人,我們就去紀錄下來。」有形和無形的文化資產皆為那個年代人們生活過的痕跡,由交大鐵道會衍生出的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便應運而生,讓這群已然長大的孩子去守護兒時的記憶、用影像與文字書寫台灣的運輸史。
火車是個鐵製大型載體,義無反顧地拉著人前行,從硬體到軟體,甚至從業人員服務都不似記憶裡那般,唯獨所有變革中的不變是那一小盒鐵道便當,恒毅學長說:「便當的味道都還是一樣的。」與兒子、孫子輩有共享而無代溝的連結,已濃縮成一盒飯,可以慢慢咀嚼出其中的甘甜。
鐵道迷心裡的某塊是很老派的,喜歡一點點年歲給人的陳舊感,但又不全然愛這種回不去的曾經,繼續保持動力前進,向下一個站點奔去。社團指導老師,同時也曾為交鐵會成員的童振疆,見證鐵道會的孩子們前仆後繼地進入相關單位發揮所長,提供業界嶄新的視角去擘畫台灣鐵軌道事業的未來,「這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做到的事情,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振疆學長以自身在日本車輛公司的觀察作為例子,日本是鐵道文化發跡早的國家,自然長久下來也有很多鐵道迷投入日本國鐵中做到高級幹部等職位,當他們順應自己的興趣愛好而加倍用心實踐理想中鐵道的樣子,帶動整個國鐵的蓬勃生氣,讓運輸業不再只是將乘客從A點載運到B點,能做許多相關的衍生事項,鐵道博物館就是其中文化傳承的最佳案例。
有些改變的力量正在無形中醞釀,他提醒開始在崗位上執業的社員們回歸到鐵道吸引人的本質,將根本做好,像是車班準點、環境乾淨,減少機具故障等等,再來創造令人賞心悅目的東西,這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一同努力,還得靠大夥的熱情與專業間的齊心協力。「其實鐵路一直都在我們生活當中,希望可以讓大家容易理解並開心地參與。」蔡曜羽誠摯地歡迎每個民眾多留心這些學長姐正在努力的成果,無論是鐵道迷與否。
盛夏的下三叉溪 珍重再見
聽著受訪者回憶自己和鐵道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縈繞在耳際的是揉雜在一起的亢奮,車廂內的所有成員似乎有著講不完的話題,拍不完的風景,真心珍惜當下團聚在一起的每分每秒,若細數哪個誰沒參與到此次活動,那必定引來一陣瘋狂吐槽,可是大家心裡清楚得很,這列車為了交鐵三十而開,也為紀念已然逝去的夥伴啟程。
活動日當天的天空湛藍無比,熱辣辣的太陽賜給了愛拍車的迷們絕佳的取鏡,一年前同樣的場景,年輕的學子趁著天色正好,整理好行囊動身捕捉列車的颯爽英姿,又怎料想得到半途遭遇車劫,一去不返,年輕生命消逝在鐵道攝影迷絕不會錯過的下三叉溪畔。
綽號「領導人」的交鐵夥伴生前最為惦念的交鐵三十專車活動改由其他成員扛下,他們決心要一圓領導人的夢想。童振疆學長作為指導老師更是語重心長,叮囑享受興趣之餘,千萬謹記安全第一,莫讓憾事重演。行車經過事發地點附近時,學長不自主地看了看窗外。
仔細體會隱藏在細節處的想念,會發現其實活動幹部用盡一切的努力去弭平遺憾,選用造型貼近領導人最愛的車輛編組,橘配藍色的列車在田野橋邊顯得朝氣勃勃。掛在車頭前圓圓的Headmark則參考他最後一張鐵道攝影作品而設計,Headmark下方另一塊閃亮亮的金屬板子上深深刻印著:「以此紀念我們永遠的夥伴,那盛夏的下三叉溪。」由滿溢的緬懷打頭陣,讓跑在最前方的領導人,牽引後方車廂的大家去玩賞一路風光。
順著海線南下,終站抵達領導人的彰化老家,成員們在扇形車庫前大合照時,一朵雲遮蔽了陽光,眾人邊哀號著老天爺給的自然濾鏡消失邊完成照相,奇妙的是白雲頃刻散開,流瀉而下的金黃色日光讓人睜不開眼,有人像是突然意會過來般地高喊:「領導人來了!」偌大的扇形車庫裡人聲空白了幾秒,馬上恢復嘻嘻哈哈狀態的交大鐵道會,深信此時此刻正是屬於他們最完整無缺的盛夏光年,其中有笑有淚。
哪怕聚會終有散,凝聚過後的力量能鼓勵著交鐵會的乘客們繼續打起精神面對自己的人生五味,為了不再有抱憾,所以更加珍惜彼此相處的點點滴滴。歸途的火車車速似是毫不留情,連過站不停的月台上人們的臉都來不及看清,最怕機械運轉聲逐漸弱化,鐵輪與剎車皮吵了一架,專車廣播悠悠響起「國立交通大學鐵道研究會三十周年專車,感謝您的搭乘。」那樣殘酷的提醒,拿好隨身物品的鐵道迷們顯得離情依依,卻又活力十足,在月台上用力地揮手,向專車、行車人員道句珍重再見。
走進生命 成為彼此的幾分之幾
八月的傍晚依然燥熱,從車站散場的人潮漸漸沒入繁忙商圈,白天到黑夜,這些鐵道迷們用旅行去表達鐵道文化四字所不能完整詮釋的部分,需要將感官打開,體察科技與自然的調和狀態,還有在兩條平行線上的人們因著搭車而相會,那點玄奇又幽微的緣分。
恒毅學長描述激動心境,曾經以為鐵道會等於「鐵倒會」,撐不了多久便會倒社,如今轉瞬間已然三十年。老社員們翻開塵封的時空信件,當初相約下個十年的願望在活動日實現,一股無可名狀的情緒油然而生,大概是喜悅,又似替社團感到驕傲。當初的少年看著形形色色的成員來來去去,有的怡然自得,有的走得匆忙,生命碰撞所擦出的火花成為心中最耀眼的一塊。
三十年歲月足夠讓人褪去稚氣,擁有厚實的肩膀來成家立業,明天過後回到各自崗位上的鐵道迷們繼續為深愛的鐵道事業打拼,前人種樹,後人紮穩根基奮力成長成更好的人,將學長姐的提攜精神傳承下去,並由衷地感謝彼此成為生命裡的幾分之幾,約定好下個十年、下下個十年一定要相會於最熟悉的鐵道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