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王丹:政治凌駕專業——不光彩的世衛組織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已經導致一旦任何國家出現嚴重的病毒感染事件,都可能會演變為全球災難。這凸顯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也凸顯了相關國際組織在評估和協調工作上的重要性,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國際社會的專業機構。對於大規模疫情的防治,世界衛生組織有很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不幸的是,這樣一個應該以專業為唯一考量的國際組織,在這次中國爆發武漢肺炎的疫情之後,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政治因素的考量,已經凌駕在專業判斷之上了。

raw-image

WHO的政治考量導致錯誤判斷

1月23日,中國武漢的疫情已經大規模失控,有500萬武漢人移動到中國各地及世界各個國家,其他國家也開始陸續出現確診病例。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衛生組織居然表示:疫情是否達到全球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現階段作出評判「仍為時尚早」。當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對中國政府大唱讚歌,說中國控制疫情的動作迅速,而且病毒傳播大多發生在中國境內,仍不構成全球緊急狀態。事後證明,這當然是完全的錯誤判斷。

如果是專業上的錯誤判斷,那我們必須高度質疑世界衛生組織的專業程度,是否足以承擔協調全球防疫的能力了;不過我認為,世衛組織的專業能力應當仍是相當權威。那麼,做出這樣離譜錯誤判斷的原因就很簡單了:就是政治考量,就是受到中國政府施壓,必須表達對中共的支持。國際性組織的這般行為,何其不光彩?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24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丹隨筆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丹的沙龍
390會員
247內容數
作為一個寫作者,「王丹隨筆」這個空間,能夠讓我書寫的內容不被媒體的意識形態或流量給綁架,不需為了追求點擊而譁眾取寵,真正深入書寫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每位讀者。除此之外,我希望在這裡不是單純的「我寫你看」,能有更多機會與讀者們互動,接受讀者的要求,批評。(當然,表揚也可以XD)
王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24
各位讀者朋友,尤其是各位付費訂閱的朋友:我要帶著萬分的歉意,跟各位說一聲「感謝,再見」,因為,我在方格子的專欄,到今天,就是最後一期了。
Thumbnail
2020/06/24
各位讀者朋友,尤其是各位付費訂閱的朋友:我要帶著萬分的歉意,跟各位說一聲「感謝,再見」,因為,我在方格子的專欄,到今天,就是最後一期了。
Thumbnail
2020/06/17
現在在美國,討論BLM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支持方大聲疾呼,成為主流聲音。但是,另一股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的力量也在醞釀。
Thumbnail
2020/06/17
現在在美國,討論BLM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支持方大聲疾呼,成為主流聲音。但是,另一股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的力量也在醞釀。
Thumbnail
2020/06/10
上一篇介紹了一本書:2015年在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的《傳說中的何維凌手稿》,提到書中觸及到了中國1989年「六四」鎮壓中的一件秘辛。作者何維凌之所以能夠有資格在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政治局勢中,扮演在共產黨與學生之間的斡旋的角色,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中國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的同班同學。
Thumbnail
2020/06/10
上一篇介紹了一本書:2015年在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的《傳說中的何維凌手稿》,提到書中觸及到了中國1989年「六四」鎮壓中的一件秘辛。作者何維凌之所以能夠有資格在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政治局勢中,扮演在共產黨與學生之間的斡旋的角色,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中國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的同班同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疫情已過一年,而世衛對於疫情的來源仍舊充滿疑惑,無法了解源頭,就無法對症下藥。就此,瑞士法語區電視台拍攝這個紀錄片,當中也包含BBC的採訪,完整記錄過往一年武漢肺炎的全球歷程。並讚揚台灣防疫成功之道,磨劍將近20年的台灣,記取經驗及教訓,一直在為這場全球流行病做準備。
Thumbnail
疫情已過一年,而世衛對於疫情的來源仍舊充滿疑惑,無法了解源頭,就無法對症下藥。就此,瑞士法語區電視台拍攝這個紀錄片,當中也包含BBC的採訪,完整記錄過往一年武漢肺炎的全球歷程。並讚揚台灣防疫成功之道,磨劍將近20年的台灣,記取經驗及教訓,一直在為這場全球流行病做準備。
Thumbnail
《還能相信WHO?》是由德國導演在2018年所推出拍攝關於世界衛生組織中不為人知的醫學和經濟來源與藥廠和政治人員掛勾的幕後。從過去的豬流感H1N1和非洲伊波拉病毒在到福島核電廠洩漏輻射等關於輻射接觸人體的緊急措施等,在這幕後WHO究竟是為了世界人們的衛生謀福祉,還是為大人物們的方便謀服務?
Thumbnail
《還能相信WHO?》是由德國導演在2018年所推出拍攝關於世界衛生組織中不為人知的醫學和經濟來源與藥廠和政治人員掛勾的幕後。從過去的豬流感H1N1和非洲伊波拉病毒在到福島核電廠洩漏輻射等關於輻射接觸人體的緊急措施等,在這幕後WHO究竟是為了世界人們的衛生謀福祉,還是為大人物們的方便謀服務?
Thumbnail
自2019年12月開始出現的武漢肺炎疫情一路延燒至今 以台灣的地理位置卻能做出疫情影響國家中最完美的防疫 這是各國有目共睹的 台灣在2003年SARS疫情中記取教訓,因而能超前部署 在對抗武漢肺炎能有如此戰績, 真的該替陳時中部長、各疾相關政府機構及官員,當然還一直在第一線防疫的醫療人員鼓鼓掌
Thumbnail
自2019年12月開始出現的武漢肺炎疫情一路延燒至今 以台灣的地理位置卻能做出疫情影響國家中最完美的防疫 這是各國有目共睹的 台灣在2003年SARS疫情中記取教訓,因而能超前部署 在對抗武漢肺炎能有如此戰績, 真的該替陳時中部長、各疾相關政府機構及官員,當然還一直在第一線防疫的醫療人員鼓鼓掌
Thumbnail
「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於18日以視訊方式進行,而這也是台灣第四年未受大會邀請。」 自2016年,蔡英文首度就職時,因為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使得兩岸關係逐漸降至冰點。 在中國的壓迫下,台灣在WHA的觀察員身分也從此步入歷史。 而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該如何應對?
Thumbnail
「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於18日以視訊方式進行,而這也是台灣第四年未受大會邀請。」 自2016年,蔡英文首度就職時,因為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使得兩岸關係逐漸降至冰點。 在中國的壓迫下,台灣在WHA的觀察員身分也從此步入歷史。 而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該如何應對?
Thumbnail
在危機時期國家對社會進行總動員,並非威權政體獨有的特徵,而是戰時政府的特點。動員能力其實與政治體制無關,而是視乎國家能力。正當各國政府忙於尋找策略應對疫情,它們應謹記不要片面地套用中國經驗或匆忙地實施中國式封鎖。中國對抗新冠病毒的策略行之有效是因為其獨特的治理模式。
Thumbnail
在危機時期國家對社會進行總動員,並非威權政體獨有的特徵,而是戰時政府的特點。動員能力其實與政治體制無關,而是視乎國家能力。正當各國政府忙於尋找策略應對疫情,它們應謹記不要片面地套用中國經驗或匆忙地實施中國式封鎖。中國對抗新冠病毒的策略行之有效是因為其獨特的治理模式。
Thumbnail
是說在中國厲行封城禁令之後,目前武漢肺炎的危機暫時趨緩,反倒是中國以外的許多國家紛紛淪陷,爆發全球危機。在這個時刻,中國的外交國發言人公開指稱是美軍將武漢肺炎的病毒帶到中國,而引起美方的強烈不滿,國務院因此召見中國駐美大使要求解釋這件事。不過中國此舉並不令人意外,多數人都預測未來.......
Thumbnail
是說在中國厲行封城禁令之後,目前武漢肺炎的危機暫時趨緩,反倒是中國以外的許多國家紛紛淪陷,爆發全球危機。在這個時刻,中國的外交國發言人公開指稱是美軍將武漢肺炎的病毒帶到中國,而引起美方的強烈不滿,國務院因此召見中國駐美大使要求解釋這件事。不過中國此舉並不令人意外,多數人都預測未來.......
Thumbnail
因為WHO (cares) 說,人家不是武漢肺炎啦~你們壞壞~人家是,是,是新肺炎而已,所以我們就談談這個專講廢言的組織。 https://www.forbes.com/sites/kenrapoza/2020/01/30/who-declares-coronavirus-a-public-heal
Thumbnail
因為WHO (cares) 說,人家不是武漢肺炎啦~你們壞壞~人家是,是,是新肺炎而已,所以我們就談談這個專講廢言的組織。 https://www.forbes.com/sites/kenrapoza/2020/01/30/who-declares-coronavirus-a-public-heal
Thumbnail
武漢肺炎在短短幾周之內,恐慌就蔓延到全世界,引起口罩搶購潮,除了台灣價格持平,其他國家已經出現天價,甚至出現排華反中的案例。就以此次疫病事件,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就已公開的資訊來說,這次病毒擴散有好幾個可以觀察的點,足以學習基本的戰略分析技巧。
Thumbnail
武漢肺炎在短短幾周之內,恐慌就蔓延到全世界,引起口罩搶購潮,除了台灣價格持平,其他國家已經出現天價,甚至出現排華反中的案例。就以此次疫病事件,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就已公開的資訊來說,這次病毒擴散有好幾個可以觀察的點,足以學習基本的戰略分析技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