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海鷗》書評:不是去想而是去做,不是去演而是去活

2020/02/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致謝 關鍵評論網 刊登本文,未經詢問,本文不得轉載。
俄國作家——契訶夫(Anton P. Chekhov)在1896年搬演寫實戲劇——《海鷗》——是一齣內容很簡單,甚至可以很快閱讀而過的作品。可是,在看完的時候,故事中發生的情節、人物說出來的話語,卻很難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抹滅掉,甚至還隨著時間的流逝,讓人越想越久。無法離開《海鷗》在心中遺留的那種淡淡、卻又深沈的氛圍。
淡淡的,是因為在這齣戲劇中,所有最戲劇性、最帶有張力的場景、事件,都不會被直接演出。有時,是透過角色們的竊竊私語、咬耳朵,觀眾才知道原來兩個人發生爭吵了、原來那個人後來真的自殺了……有時則是當事件、爭吵準備發展到一個高潮時,角色卻沈默了,或是有別的人突然轉移話題,之後一切便又在嘻嘻哈哈中過去了。彷彿被生活的喧囂淹沒,徒留一些瘖啞、難以被講述的情感,在深沈的無意識中留下漫漫的漣漪,悄悄划過我們和角色的心思。
不帶張力的戲劇,讓人在看契訶夫寫的戲劇時,彷彿在看一種寧靜的小說或散文。因為在這之中,契訶夫有意地讓我們和他所寫的戲劇去保持一種距離,而不要我們把自己投射進文中的情節。甚至反而有點抽離。不要直接地去想像、理解人物的內心,而是反過來想要讓我們去聯想自己的生活,再回頭進行對比,體會到《海鷗》裡深沉的寓意。
或許這就是契訶夫的劇本最有意思的地方,我們在閱讀他的戲劇時,比起想像裡面的情節、人物,我們更多是不經意地在觀看角色的故事中不停聯想自己的生活。進而才會和劇中的人物產生親近感,而不是直接將自己投射到劇中的故事或人物來喜歡這齣戲劇。
另外一個特別的印象是——《海鷗》是一個沒有主角的戲劇。裡面的每個人物出場的次數、時間可能都差不多。雖然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哪幾個人物好像比較重要。但同時我們也會有一種感覺,在這齣戲中,儘管有人的台詞顯得較有一些份量,可好像每個角色都是一樣渺小的,沒有人真的非常突出,佔據了整個舞台的焦點。彷彿上面的每個角色就和台下真實生活中的觀眾一樣,雖然成就、學識、名氣、收入可能有很大的差異,但沒有誰是真的最重要的。因此看完整個劇本後,如果沒有特別的思考、觀點,大部分的人心中會很自然地冒出一個疑惑:主角是誰?而這對大部分的戲劇或是小說,是不可思議的。
對《海鷗》來說,真正的主角是所謂的生活。這裡面之所以沒有主角,正是因為在人們真實的生活裡,本來就不會有所謂的「主角」。而如果一齣戲劇是「寫實」的,那麼就不應該有主角。這一方面是契訶夫對戲劇的反思和創想,一方面也是他對那時明星劇場的批評。人們進劇院看戲不應該是為了追星,或崇拜偶像的成就,而是透過戲劇看見自己平常沒有認真凝視的生活。
這齣戲劇沒有主角,不過不代表這齣戲沒有一個重心。事實上,契訶夫說劇中的人物——妮娜——是這齣戲的全部。而他寫這齣戲完全是為了這個角色。但當別人問他:「所以妮娜是這齣戲的主角囉?」他又馬上反駁:「我可沒這樣說。」
妮娜是劇中的一個有錢地主的女兒,正值青春年華,長地非常美麗、漂亮。她喜歡戲劇,並且渴望成為一個舞台演員。她和劇中的特列普列夫是情侶關係,後者算是一個業餘,還沒甚麼名氣甚至被業界鄙視的劇作家。他寫的戲劇和當時的主流背道而馳。連他自己在戲劇界當紅演員的母親都看不下去,認為他的作品都是胡說八道的「頹廢」戲劇。至於妮娜雖然看不懂他的作品,但並不排斥。每次都扮演他劇中的女主角。畢竟她很喜歡戲劇。
妮娜的父親非常討厭戲劇,認為演戲是放蕩的行爲,總是百般制止妮娜的夢想。不過特列普列夫總是給她鼓勵、安慰,才讓她每次都能鼓起勇氣偷偷跑來排練、表演。但直到有一天,妮娜遇上了一個當紅的小說家——特里戈林,一切便變了。她愛上了他,並在後來決定嫁給他,同時因為特里戈林的名氣與交際,她得以離開原來的鄉下進入城市的戲劇界,開始自己的演藝生涯。
妮娜開始追夢了。可她並沒有過地順遂,甚至好像落入悲劇……她和特里戈林生了一個孩子,卻不幸夭折。而特里戈林在過了婚姻的甜蜜期後,便又到處惹花拈草。對她感到了厭倦,使兩人後來分居,形同陌路。妮娜的演藝事業,雖然很認真,卻不停遭遇失敗。而特列普列夫後來慢慢成為一個略有名氣的小說家,但失去妮娜的他不時仍愁容滿面。
《海鷗》最深刻的戲發生在最後妮娜與特列普列夫的重逢。在那個夜晚,他們互相訴說近年來的相思和悲傷。但有趣的在於,兩者對未來、夢想對立的看法與處境。特列普列夫雖然慢慢有名氣了,然而,他卻變得更悲傷、更痛苦,和自己年輕時相反,他覺得自己的作品都是僵硬的,並對未來失去了方向。當他最後發現自己無法說服妮娜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自殺了。至於妮娜,雖然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焦慮、恐懼,並對表演失去一些信心。但在最後她卻不放棄這個早已千瘡百孔的事業,還更加毅然地投入痛苦的泥沼……
我現在知道了……不管是表演還是寫作……重要的不是名聲,也不是榮耀,不是我以前所夢想的那些東西,而是忍耐的能力……我現在有信心不再覺得那麼痛苦,一想到我所從事的工作,我對生活就不再那麼害怕了。
或許最根本的原因是特列普列夫一直是為了一種認同而導戲、寫作。在第一幕,他抱怨來看戲的人們除了自己以外,都是「有頭有臉」的藝文人士。即便後來獲得一點名聲,但名聲或許反而讓他更加不知所措;妮娜對未來雖然充滿了不安,卻在這種不安當中重新發現表演真正的意涵,找到自己的道路。這對特列普列夫是一個重擊,因為他發現自己沒辦法像妮娜那麼有勇氣,敢於突破原本自己給予自己的框架。
這也是為何《海鷗》最後的結局是一場死亡,但契訶夫卻將之稱為喜劇的原因。這是一場妮娜的喜劇。且這種喜悅,不是因為歡樂的結局,而是因為在劫難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人生方向。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當初追求的事物,不管多麽艱難。她的喜悅在於,即便發現當初自己喜愛的並不是當初所想像的樣貌,也願意繼續好好愛的那種質樸的熱忱所散發的力量。
去活而不是去演,是俄國的戲劇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在建立自己戲劇理論時常常提到的一個重要概念,他更曾說:「應該愛你心中的藝術,而不是愛藝術中的你。」《海鷗》的特列普列夫,或是特里戈林等人,真正愛上的不是自己當初的夢想,而是當初夢想中的自己。也因此他們忘記怎麼在現實的生活中真正地為自己的熱愛活著,或者也可以簡單地說,他們太在意自我是否前衛的形象還有得失了。
儘管特列普列夫很有自己的主見,批判當時的主流(包含自己的母親)。可是也可以看出來他很在意這些人對自己的認同。儘管很想出外發展,卻又害怕經濟獨立會孤立無援。這樣的糾結讓他一直徘徊,最終只能死命地抓著自己在意的形象、面具。而無法像妮娜一樣勇敢斬斷自己的執迷。
追求夢想的路途上,或許最大的敵人並不是艱難的環境,而是被成長環境困住的「自己」、「自我」。
在最後,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劇中象徵夢想的海鷗真的死了嗎?
我想大可不用這樣解讀,當特列普列夫把妮娜的海鷗射殺,他射死的並不是妮娜的熱忱,而是妮娜關於夢想的幻覺,就像用一種寫實的方式殺死承載過多虛幻理念的象徵。「海鷗」並沒有死去,而是終於明白如何飛行,或者,明白「天空」與「飛行」到底可以有多少種觀看的方式。在這種飛行中,你將不用再用「夢想」去包裝自己的熱忱,而是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而更加努力振翅飛翔,並在滄桑的人生歷練裡,無意間走出自己最獨特的路。正如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
真正的演員是那個欲求在其自身創造出另一種生命,另一種比我們周遭現實生活更深刻、更吸引人的生命的人。
追求是為了差異化自己,而不是為了和人比較。
《海鷗》,截自博客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14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文學的實驗室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1.1K會員
120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收錄於《白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