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薩德侯爵《放蕩之災》專論:道德是一種勇氣,而非規範

更新於 2024/11/09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上篇,薩德侯爵《放蕩之災》專論:道德是一種勇氣,而非規範

慾望與道德的關係:權力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歐司田,或放蕩之災》這齣戲劇,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其實 — — 真正的道德之所以產生並得以運作,關鍵便是「罪」與「罰」不對等的關係,因為只有這裡面的角色每個都深深感受到心中的「罪」與外在的「罰」無法取得平衡的矛盾感受時,他們的道德意識才能被喚醒和激發。可以說只有在經歷這種矛盾的時候,人們才會思考道德對他們而言的意義。

「罪」與「罰」的不對等,反映的其實是一個權力不對等的問題。在這齣戲劇中,儘管做惡是不對的,但沒有人會因為同流合污而受到懲罰,相反的,還可能跟著伯爵享受到不少好處;但若是為了心中的道義反抗伯爵的意志,除了可能得承受無法反抗成功的風險,還可能受到朝廷、社會階級等權力單位的壓迫,流落更慘的境地。這也是為什麼艾涅斯停在結局的時候必須策劃一場對等的決鬥。

這一場權力對等的決鬥,其實是一個勇氣的考驗。可是我們要注意,他考驗的不是只是艾涅斯婷的決心,同時對歐司田而言,也是一個機會提供給他去面對他對愛涅斯婷的情感。因為從其中一場獨白戲中,可以發現即使是扮演壓迫者的伯爵,本身其實也是一個被權力壓迫甚至監錮的人。他的詭計多端反映的與其說是一種邪惡的心思,不如說是因為對愛感到膽小和缺乏勇氣,而只好仰賴權勢的手段來強暴與逃避他對艾涅斯婷的情感,並乾脆將自己定義成所謂的惡人,這樣就不用進行可怕的道德掙扎,不用對自己衝動的行為感到後悔。

對薩德而言,人一直存在著一種為惡的本能,這種本能可以說是人的慾望裡含有的一種成分。就是想要獲得權力,或者想要依賴權力的傾向。這樣的傾向即便透過理性、啟蒙、科學仍然難以根除,甚至有時還反過來被這個傾向利用,仗勢欺人,進行更龐大的屠殺與獨裁統治。而這種傾向也正是劇中所有的角色都在抵抗、掙扎的。

或許,在薩德的想法裡,真正的道德只會誕生在反抗權力的勇氣中。他之所以在許多小說或論述裡批評道德,並不是因為他反對道德或是善,而是因為他討厭那些把道德看作規範、看作一種為了順服命運的處世態度的想法。因為對那一個受到宗教影響的時代來說,「道德」常常最後是要人們逆來順受,假裝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世界運行的法則,或者讓人們認為所有的不幸都是為了死後上天堂的修煉。卻不教導人應該要學會為自己反抗,去學會在批判中認同自己。

道德是一種勇氣,而非規範。這並不是在說,人不應該用道德來規範自己。而是在說,人不能把道德的規範當作死硬遵守的規則。因為一旦道德成為一種規則,便有可能被權力的慾望、本能拿來利用,阻礙人們對自己的認同,甚至無法對自己的遭遇形成反思。使道德淪為邪惡的酬庸。

筆者以前上完課回大學宿舍房間休息時,常常遇到一個問題。他總是很難明白為何他的室友總是要把他搭電梯的行為(房間在四樓)視為一種懶惰的象徵。只要電梯不是剛好在一樓,室友就會選擇走樓梯,至於他則在一樓慢慢地等電梯(哪怕電梯要從十樓下來)。並接受室友開的玩笑:「你很懶誒~這點路都懶得走!」「明明就你們懶得等!!!」他總是這麼回應。搭完電梯回到房間後,早就在房間的室友又會繼續開玩笑:「搭什麼電梯!你看我用走的都比你快!」,「嘛~搭電梯是省力氣又不是省時間嘛~又不趕時間。」

日子慢慢久了,就開始好奇:為何人們判斷懶惰的標準是透過走多少路、用多少力的勞動,和達到目標的速度來決定的呢?而不是看一個人願意花多少時間來等待,甚至品味一件事呢?這個疑問,直到看了米歇爾.傅柯的一本書才得到一些些解釋。

米歇爾.傅柯在《懲罰的社會》(或者另一本比較有名的書:《規訓與懲罰》)裡寫到,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們對懶惰的觀念和現在大有不同。在還是農業生產為主的時代裡,人的作息是配合作物生長的作息,也因此,一個人如果被認為是懶惰的,那麼大概是因為他從事農作的時間並不符合作物生長的作息。這樣的想法後來對開設工廠的資本家造成了困擾,因為如果人們當時對「工作」的想法是如此,那要如何說服他們在以前不是工作的時段裡留在工廠裡工作呢?

傅柯在研究這些歷史資料時發現,恰好就是在工業革命,工廠開始林立的時候,誕生了接近現代體制的教育體制和學校。這些學校不完全是政府辦的,甚至有很多是資本家主動贊助和興辦的。同時,傅柯也注意到,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學校和人們開始教導、傳播和現代較為相像的道德價值,其中包含懶惰、節儉等等。而定義懶惰的方式,便是測量一個人完成事情的速度與效率。

從這點來看,慾望和道德的關係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複雜,一般來說,我們總是以為道德的產生是為了規範人的慾望,但實際上,有時,道德反過來是被慾望所產生、所運用的。而且我們會發現,在不同時代,一當人們對可慾望的事物有新的見解時,道德的體制也會跟著翻天地覆。

道德中的暴力 與 暴力中的道德

《歐司田,或放蕩之災》的原著小說《艾涅斯婷》在剛出版的時候,曾經遭到批判,認為他寫的這本小說不道德。過沒幾天後,薩德就在報紙上回應這樣的批判,他首先說:「我從沒寫過不道德的小說,今後也不會寫……」,接著他談論到他對小說的想法:「要能夠讓小說、悲劇引人入勝,不必總是設法使美德高奏凱歌……相反,只有當美德受到侮辱、遭到不幸,美德才更加吸引人,更加美麗。……韋勒泰爾克(在報紙上批評薩德作品的人)大概是個不講道德的人,所以才不懂得人們是怎樣崇拜美德的。」

只有願意認識人類罪惡的一面,並承認人的慾望對自我的建立、生存有重要、不可抹滅的作用,才有可能激發一種真正對道德的渴求。這樣的說法相對於一種假的道德,這種假的道德就像一種蠻橫的權力一樣,要求人們只能根據他的內容去形塑的自己的認同、自己的渴望,並否定越「權」的思考。他批判韋勒泰爾克的地方就在於,韋勒泰爾克把道德當作一種理想生活的形象來遵從的想法,而不是把道德視為一種觀點,回來認識自己進而批判社會的方式。

最後一個在這齣戲中可以討論的主題,是暴力。

如果我們認同艾涅斯婷想要以決鬥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反抗,或者劇終赫曼對歐司田執行「正義」的私刑,這會碰觸一個疑慮,也就是暴力這個議題。因為直到今天我們都認為,使用暴力是不對的。那麼我們可以說愛涅斯婷的決定 — — 哪怕是具有勇氣的 — — 仍會是道德的嗎?

羅洛.梅寫過一本書叫做《權力與無知》,這本書表面上談的是權力,和人們的無知,實際上他真正要談的,是關於副標題的內容:為什麼人會有暴力。也就是暴力在人身上的根源是什麼?

羅洛.梅的想法是,暴力的某些要素是人不可或缺的,因為暴力的產生和人想要獲得認同的心理有關。也就是,當一個權力體制不認同某些群體、或是某些個人的時候,一當人的忍受力達到一個極限後,暴力就會產生。

「只要人們不受重視,就會有暴力的動亂。每個人都會有受重視的需要,如果社會不能實現此一可能,那麼人們就會透過破壞的方式取得。」

另外一個薩德反對道德作為一種規範的原因,或許也在於此。他並不是討厭道德的理想,而是反對道德裡將暴力視為不道德或非人性的想法。對他而言,暴力並非不道德,相反,暴力是人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表現。或者,就算暴力是不道德的,他也是人生而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人性,但許多道德思想的灌輸,都試圖要人們忽略、漠視甚至否定自己內在的暴力經驗、暴力想法,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只有知道自己擁有多可怕、多深層的暴力潛能,你才能知道你 — — 作為一個人類 — — 可以擁有多大的自由和可能性,以及可以擁有多大的權利去決定自己的生活和幫助他人。

辯證:真正的惡/真正的善

甚至,我們可以說,對薩德而言,其實世界上最不道德的事情,就是以道德的名義去要求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應該保持理性、保持善良的規範。因此薩德才會說上帝其實是真正的惡魔 — — 也就是一個蠻橫的獨裁者。原著小說《艾涅斯婷》的結尾,上校說他的寬恕是為了他自己,而不是為了伯爵,是因為真正被上校寬恕的並不是伯爵的罪惡,而是上校認為人不應該產生暴力、邪念的想法和認知。而所謂的罪惡,相反地,沒有被赦免,而是被還給犯罪的人,這意思在於:只有犯下罪行的人才能對自己做出真正的懲罰,因為只有如此,一個罪人的悔悟才能把自己心中對自己罪惡的不停譴責,轉化成不停行善的懲罰。

真正的道德將行善作為人的懲罰,作為和惡相處的方式,而不是遠離惡的途徑。這種想法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中也看得到,他們都認為只有人在明白、意識到自己從來就不是完善、完美的物種,且也知道不論行多少善事也永遠到不了那種境界的時後,他們才會知道什麼才是行善的意義,並願意持續下去這種能夠被真正稱為「信仰」和「人的尊嚴」的事物。

所謂的惡是人作為生物的自然本能嗎?也許是,至少在薩德的書寫裡,惡的本質常常和他所稱呼的「自然」有著密切的相關。也因此對他而言,文明和各種啟蒙哲學家所認為潛藏在野性中的罪惡,是一種一直被誤解的力量。這種力量在平常的時候幫助人們生存,甚至幫助人們發展自己的欲求和野心,但一當陷入困境就就只能化身成罪惡的樣貌。

要說這樣的東西是罪惡的,薩德或許無法有意見。但他看不下去的是,人們把這種誤解當成真正的道德知識來理解,甚至藉由曲解,想辦法讓人認為出現哪些行為的人就是惡魔、就是不是人。因為所有被稱為罪惡的事物,源頭都在人們共有的自然本能裡,只是有沒有被喚醒而已。而就像斷頭台、監獄、機槍、導彈、核子彈的發明一樣,「社會實際上只是在用更大的惡去對付惡」,卻以國家、法庭等機構宣稱這是正義。薩德由此認為,這種假裝自己根本不邪惡、不野蠻的道德認知,才是真正最恐怖的邪惡,因為他背後常常就是所謂腐敗的權力和徹底無知、裝單純的偽善。

有一個親戚,一直很難理解為什麼人會有憂鬱症。因為對他而言,人只要放下執念,不要有那麼多欲求,就不會有過多的煩惱。簡單過日子,以「單純的心」,全心信仰上帝,並學習樂觀就能過好日子。這樣的「善」正是薩德厭惡的。因為這樣的善要求人們假裝惡(也就是各種對人生負面的東西)根本不存在,只要「單純」、不要在意自己的渴求,一切就會消散。以為人之所以有各種煩惱,都是因為慾望太多、不夠單純。

「生命是善惡的混合;沒有純粹的善這回事;因為如果沒有惡的潛能,也就沒有善的潛能。這就是人的經驗之所在。人生不是脫離惡,才成就善,而是雖然有惡,依然為善。」

在這兒,羅洛.梅對善惡的想法,或許過於正向。但似乎可以和薩德有些呼應。因為對薩德而言,人對道德的追求,並不是完善自己,而是透過道德的探尋,回來面對、認識和理解自己內在難以被控制、同理、想割捨又無法割捨的部分。進一步說,追求道德,就是去理解所謂的惡,所謂負面的事物,而不是假裝遠離他。因為事實上如果道德和一種勇氣、反抗相關,那麼他必然需要「惡」的潛能。

(本文章同步發佈於Medium平台,也歡迎關注作者於關鍵評論網所寫的專欄,謝謝閱讀!(・ω・)ノ)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玉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薩德的《歐司田,或放蕩之災》講述的是一個壞心眼的伯爵想要害死自己強暴的女孩 — — 艾涅斯婷 — — 但最後沒有成功的故事。然而,透過這則故事,我們與其說放蕩之災是指伯爵 — — 歐司田的放蕩與邪惡,不如說,「放蕩之災」,是在指縱慾過度的權力體系所導致的災害。 Photo by Cullan Smi
在小說的世界裡,表現,勝過表達。《群山淡影》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許多空白,很多中間的事情我們無法知道,只能略為揣摩,就像書名所暗示的,無法看得清楚,卻又有個模糊的輪廓。但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留白的技巧,反而讓我們更能認識、體會過往的記憶在角色內心中的沈重。
薩德的《歐司田,或放蕩之災》講述的是一個壞心眼的伯爵想要害死自己強暴的女孩 — — 艾涅斯婷 — — 但最後沒有成功的故事。然而,透過這則故事,我們與其說放蕩之災是指伯爵 — — 歐司田的放蕩與邪惡,不如說,「放蕩之災」,是在指縱慾過度的權力體系所導致的災害。 Photo by Cullan Smi
在小說的世界裡,表現,勝過表達。《群山淡影》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許多空白,很多中間的事情我們無法知道,只能略為揣摩,就像書名所暗示的,無法看得清楚,卻又有個模糊的輪廓。但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留白的技巧,反而讓我們更能認識、體會過往的記憶在角色內心中的沈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配音就是一項表演,李勇認為在戲劇中「情感的表達」是沒有國界之分的,哭泣、歡笑、憤怒……等都是全人類的共通語言,這些情感的表現樣貌都是類似的;然而講話的節奏、慣性甚至文法、語句的結構則大有不同,也都是在配音作品—轉譯的過程中需要特別留意與設計的。
Thumbnail
靈性與成長的平衡 事實證明,如果人內心是不穩定的狀態,例如頻率在100,要怎麼吸引頻率200或以上的到來呢?參考愛因斯坦說:每個物質就是頻率能量的展現。所以雖然老生常談,每個老師經常在分享顯化的重點:頻率、頻率、頻率。 越用力的看待許下的願望,希望照自己的方式顯化,當沒有顯化時的失落與後座力越大
Thumbnail
講到如何持續待在這個行業的原因,龍男笑笑地回答:「怎麼維持住的(拍片)?因為我不會其他事情。」 年輕的時候也許是衝著自己的好運與一股傻勁,能夠以一種「阿Q精神」欺騙自己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做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這篇我會把我所認為的動能交易跟你說,我認為,所為的動能,不過就是聰明錢的流向,你可以視為跟籌碼面一樣,只是散戶能用的籌碼面工具不多,也不準,因為一般能用到的籌碼追蹤,只有證交所公佈的盤後三大法人買賣金額而已,沒有辦法考慮到這些法人是否有用期權、權證等商品去做方向的避險,比如說,大戶(包含三大法人)看
Thumbnail
她一身黑襯衫、深藍牛仔褲、黑口罩地坐在鼓椅上。黑色確實是很有個性、很酷的顏色,但它未必適合所有人。更多時候,它只會讓人顯得暗淡無光,甚至招來一身厄運。這是為什麼他最近喜歡穿白色的原因。...
Thumbnail
<或許(たぶん)>  'さよならだ  永別了' 一個人醒來的早晨,兩人在房間裡的種種回憶湧上心頭,他離開的那天什麼話也沒有說,唯獨留下走出房間時頭也不回的離別背影以及簡短卻坎入心頭的一張紙條:或許,是我的錯 
Thumbnail
一個男人穿著黑色西裝,匆匆忙忙地趕到墓園,不遠處有另外一個人伸手朝他揮了揮,他連忙跑過去跟對方會合。 「你遲到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配音就是一項表演,李勇認為在戲劇中「情感的表達」是沒有國界之分的,哭泣、歡笑、憤怒……等都是全人類的共通語言,這些情感的表現樣貌都是類似的;然而講話的節奏、慣性甚至文法、語句的結構則大有不同,也都是在配音作品—轉譯的過程中需要特別留意與設計的。
Thumbnail
靈性與成長的平衡 事實證明,如果人內心是不穩定的狀態,例如頻率在100,要怎麼吸引頻率200或以上的到來呢?參考愛因斯坦說:每個物質就是頻率能量的展現。所以雖然老生常談,每個老師經常在分享顯化的重點:頻率、頻率、頻率。 越用力的看待許下的願望,希望照自己的方式顯化,當沒有顯化時的失落與後座力越大
Thumbnail
講到如何持續待在這個行業的原因,龍男笑笑地回答:「怎麼維持住的(拍片)?因為我不會其他事情。」 年輕的時候也許是衝著自己的好運與一股傻勁,能夠以一種「阿Q精神」欺騙自己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做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這篇我會把我所認為的動能交易跟你說,我認為,所為的動能,不過就是聰明錢的流向,你可以視為跟籌碼面一樣,只是散戶能用的籌碼面工具不多,也不準,因為一般能用到的籌碼追蹤,只有證交所公佈的盤後三大法人買賣金額而已,沒有辦法考慮到這些法人是否有用期權、權證等商品去做方向的避險,比如說,大戶(包含三大法人)看
Thumbnail
她一身黑襯衫、深藍牛仔褲、黑口罩地坐在鼓椅上。黑色確實是很有個性、很酷的顏色,但它未必適合所有人。更多時候,它只會讓人顯得暗淡無光,甚至招來一身厄運。這是為什麼他最近喜歡穿白色的原因。...
Thumbnail
<或許(たぶん)>  'さよならだ  永別了' 一個人醒來的早晨,兩人在房間裡的種種回憶湧上心頭,他離開的那天什麼話也沒有說,唯獨留下走出房間時頭也不回的離別背影以及簡短卻坎入心頭的一張紙條:或許,是我的錯 
Thumbnail
一個男人穿著黑色西裝,匆匆忙忙地趕到墓園,不遠處有另外一個人伸手朝他揮了揮,他連忙跑過去跟對方會合。 「你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