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 剛從研究所畢業,前往德州休士頓地區開啟教學生涯。
2010 - 移居加州矽谷。在待業中重新檢視自己對於教學的熱情,發現還是交給當地熱血大學青年就好。
2020 - 生技後期藥物開發的小螺絲ㄧ枚,希望自己可以對於unmet medical need做出一點共獻。
在大學還有研究所時期一直都有在網路平台書寫的習慣,雖說當時大多數只是一個抒發情緒的出口倒也不介意讓讀者過客閱讀,現在想想這或許是“年輕無畏”的態度吧!那個年代是網路交友崛起的時期,透過網路平台認識了一些比較聊的來朋友,我想這些朋友大概也曾透過我的文字來了解我這個人。謝謝你們在這十年內還有和我保持聯絡,而每一次的互動都帶給我不一樣的觀點和感動。
生活在步調快速的矽谷,發現這幾年自己少了點自我重心,感覺那個十年前“無畏”的態度慢慢地縮小當中。當然隨著年紀的增長,成熟、謹言慎行是必然的,但是如何在當中取得平衡點是我想要work on的課題。矽谷人才濟濟,朋友們的社交能力都很出色,於是感覺自己很平凡渺小也不特別善長交際,怕不小心説錯話得罪人促使自己的社交包袱好像很重。是的,不管我做幾種不同類型的心理測驗,我是內向型人格者,儘管我曾經教過書必須在講台上授課也必須在公司內部大小型場合做報告,但是我心𥚃清楚那是我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圈。我認為規劃課程或做簡報都比當老師自在多了,總之可以不要在center of attention 是最好的。但是我發現美國社會工作文化不鼓勵默默耕耘者,你必須要懂得適時地put yourself out there. 另外,已經不止一個人用「認真」來形容我,使我現在有點懷疑這在人際關係上到底是好還壞?認真這個特質會使我對於别人的提問會過份認真看待,而讓我顯的嚴肅⋯我想大多數人只想社交式閒聊吧?只是我還在觀察怎麼判斷與拿捏這個分寸。
喜歡獨處所以如何安排自己獨處的時間也很重要。搬到矽谷的這幾年經歷了三次搬家還有三次裝修,雖然在過程中和外子有苦有樂也有些成就感但是身心真的好疲憊,每次的裝修都好像打掉重練。於是最近二年工作後的獨處時間都在耍廢,偶爾也還是會看看雜書,但是並沒有認真書寫。一方面是不知道該寫些什麼,寫作方向也沒有太多的想法,在灣區有些好朋友專寫旅遊、食記、或是食譜分享文,大家感覺都很有方向。以前常拿相機攝影,總覺得現在的文章圖文並茂(好文+好照片)所以如果自己做不出來這樣的作品那我還是藏拙好了⋯⋯我現在意識到這個想法實在不是太好,我又不需要觀眾讀者的流量肯定,何必局限自己,寫的高興就好。想通了後就覺得有了自由感⋯
今年在台灣的這六星期長假期間是我近幾年完完全全地放鬆並且誠實檢視心理狀態。也因為有這個機會重新和以前的朋友們reconnect,聊了很多議題(教育、婚姻意義、安全感、時事等)。有一些看法使我重新思考「自我」,我是不是在婚後的生活中「自我」在天秤上慢慢地被其他人事物取代呢?我們是不是在婚後就會認為木以成舟而不需要保持一些新鮮感為生活增添一點色彩與話題?有「自我」的重心(工作以外)那怕只是像我這樣書寫都讓我感到平靜。之前因緣際會幫朋友保管了一陣子的大提琴,除了非常喜歡這樂器的音色更覺得如果能至少學會拉一首曲子也很棒。好吧,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還有我對拉大提琴的形象幻想,拉琴的動作實在太好看了。這個目標曾想過,但是一直在矽谷沒有付諸行動。今年我在台灣終於跨出了第一步,覺得內心有種充實感,我想這大概就是一種保持自我重心的方向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