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與分析:《新世界藍圖》

2007/12/31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本書《新世界藍圖》為Martin Wolf所著,其實譯名有誤導之嫌,原書名稱是Why Globalization Works(為何全球化有效),所以反對全球化的讀者可以回上一頁去了。這本書的宗旨就是在反駁所謂的「新千禧年集體主義者」,也就是反對全球化的那一批人,不純然只是經濟上的反駁,作者對於反全球化在思想根源上作了相當的描述,雖然他本人沒有寫的明白。
那麼,全球化為什麼有效?首先讀者需要明白幾個論點,第一點就是全球化並不是解決一切的萬靈丹,世事沒有那麼美好的,有優點的同時必有其缺點,但全球化是目前看來最好的方案之一。第二點就是全球化這詞用的太氾濫,書中證明了很多論點都是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全球化已經使國家衰弱,政府不再重要,事實上正好相反。第三點就是,實際上距離仍然是最大的障礙,全球化消弭了距離與國界是言過其實。換句話說,作者並不能算是所謂的「全球主義者」,作者不過是很現實主義的經濟學家,很現實的自由主義者。
這本書的論點,其實跟筆者之前介紹的幾本書都很類似,都強調自由、民主的重要,所以筆者不打算重新復述一次書中論點,僅挑幾個觀念評析。

1. 自由不能只要一半

作者開宗明義就說的很清楚,自由不能只選擇一半,正如同人沒有半死不活,一個人只能選擇自由或不自由,非彼即此。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本書的一大批判主軸,也就是人們的偽善與選擇性自由,為何要這麼說?這意思很簡單,在富裕國家的居民享盡了自由所帶來的好處,卻大肆批評與攻擊自由,認為自由的市場只會帶來跨國企業的宰制世界,以及不公不義的競爭。但何種競爭才是公平的?又或者說什麼叫做「不公平的競爭」?反全球化人士常常攻擊不公平的競爭,好像這世界已經被大企業財團所宰制,最有名的論點就是「全球前一百大經濟體中有一半是企業」,這個論點不僅錯誤的離譜,還嚴重的誤導了社會大眾。其實,這歸根究底就是一種「標準」的界定,不公平的競爭是指法律上的不公平?這些財團操控國家政府,想盡辦法奴役民眾?還是只要對反全球化人士造成競爭就是不公平?
自由不能只要一半,延伸出去就是現在極常見的保護主義,一方面想盡辦法要大量出口,但另一方面也想盡辦法要禁止進口,這完全違背亞當斯密的理論,亞當斯密對出口貨品的解釋很簡單,那就是出口唯一的目的就是要進口他人的產品,因為這些產品比自己生產便宜。但這就是保護主義的精髓,讀者有沒注意到台灣內部有很多的利益團體,不斷鼓吹哪一些產業很脆弱,需要政府的關稅保護才會成長,或是反過來用大量補貼的方式保護產業,這就是一種很弔詭的論調,一方面說我們需要不斷出口「比較貴」的產品到國外去跟「比較便宜」的產品競爭,另一方面要阻止外國「比較便宜」的東西進口到國內跟「比較貴」的產品競爭,這種正常人都覺得很詭異的論點,卻不斷的在國內政治圈上演。這其實就是一種反全球化最禁不起考驗的說法,也就是貿易只作一半,這也是反全球化論者想要說的,所謂的「本土化」企業,也就是要每一個經濟體都自給自足。
這種說法經不起考驗的理由很簡單,怎樣「大小」的經濟體才可以自給自足?怎樣「規模」的經濟體最適合人類發展?用這種分割的理論延伸下去,就是地球應該要分成六十幾億個經濟體,不然何以認為照國家疆界分成兩百多個經濟體會比較好?批評者很難拿出替代方案。再者每一個人都會用貿易的方式交換物品,台灣今天會去進口美國的商品,有可能是因為美國施壓要求開放,但台灣人購買美國貨的理由絕對不是因為美國人拿槍逼著掏錢,我們會去買舶來品的唯一理由,就是我們覺得這「值得」,而不是因為我們被強迫。反過來說也只有不自由的國民才會被強迫購買,因為一切的產業都被限制,你在超級市場的貨架上別無選擇。

2. 比較是人的天性

比較是人類的天性,台灣今天經濟實力名列全球前二十(好吧,至少也有三十吧),經濟比其他一百八十個國家好這件事實並不會讓我們民眾覺得快樂,比其他二十個國家差這件事情卻會讓人痛苦萬分。你在台灣薪資五萬已經可以讓你排入前10%的高所得份子這件事實不會讓你感到快樂,你還差前面1%的人好幾萬的薪資差異卻會讓你覺得日子過不下去。所以即使韓國人的收入與物價指數比台灣還扯,我們依然會比叫薪資收入,卻不去比較通膨與物價。這種比較法則一直都存在著,而且是選擇性的比較,這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畢竟沒人想比爛。
這種比較就是反全球化人士「不現實」的一點,反全球化人士最常拿的幾個例子,就是血汗工廠以及烏托邦。血汗工廠常被人抨擊是跨國企業「奴役」可憐當地民眾的例子,但實情卻是沒有這些血汗工廠,當地的女性跟兒童將會去作更加悲慘的工作,甚至被逼賣淫維生,但為何反全球化人士卻能抓住這些要點?因為他們抓住的是富裕國家人民的同理心,他們拿原本「毫無建設」的國家來比較他們已經富裕非常的母國,這自然會得出這些跨國企業是吸血鬼的結論。其次是烏托邦的夢想,反全球化人士常常批評全球化的種種缺點,但在這時候卻提不出可以比較的對象,也許窮國的血汗工廠可以跟母國相比,但富裕國家本身的狀況要怎麼比?最常比較的就是烏托邦的不切實際夢想,幻想一個沒有戰爭沒有紛爭的美好世界,這種世外桃源的夢想,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好像真的有一群人遺世獨立過著與世無爭卻自給自足的生活。人們都幻想著天堂,但卻沒人真的見過,即使自己已經身處在很接近天堂之處,依然是渾然不覺。
這種比較的狀況,更加糟糕的就是把全球化拿去比較極權政府,好像跨國企業都是一群利益薰心,企圖操縱窮國的壞蛋。事實上這種說法對了一半,跨國企業之所以有強大的影響力,正好就是因為他們可以提供窮國資源,而不是他們從窮國身上掠奪資源,從各種數據都可以看得出來,這些逐利益而居的跨國企業,壓根對那些窮到脫褲子的國家沒興趣,除了那些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反全球化人士錯誤的地方在於,錯誤的把權力與權威混為一談,把影響力跟強制力攪在一起,跨國企業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們本身的招牌需要長期鍛鍊,不然一點小事情賠上信譽可是完全划不來,這些企業想盡辦法打廣告、作宣傳,找丁字褲猛男跟比基尼美女當看板,想盡辦法要從你口袋中掏錢出來,但你可以選擇不買,他們也不能拿你怎樣,相反的就是因為他們一點權力都沒有,才必需要挖空心思的吸引你不自覺的把鈔票拿出來,但是國家的強制力可是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國家可以強制民眾繳稅、服兵役,不管民眾再怎麼不願意。權力跟權威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國家可以有權力讓你去國稅局繳稅,讓你去兵役課報到,而且當你拒絕的時候,會有警察到你家串門子,必要的時候把你直接帶走強制執行,權威則是民眾自發性的服從,不需要憲兵到你家敲門,你也會知道領兵單後要去報到,不需要稅務人員上門你也知道該繳稅了,權威來自於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正當性,權力則來自於槍桿子,跨國企業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拿大把鈔票給獨裁者來換取「權力」,但他們本身可完全沒辦法做到。
歷史上比較例外的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擁有自己的陸海軍還可以強行佔領小國,但這些行為還是英國承認允許的,若是英國決定收回東印度公司的這些權力,公司股東也無能為力。反全球化人士的最大謬誤就在於,錯誤的把跨國企業有的影響力拿去跟國家有的強制力相比,把跨國企業必須依靠政府才能活動的真相,扭曲成政府必須聽命於企業。事實上當70年代世界局勢混亂之時,許多歐美石油公司在中東的利權被地主國強行收回,這些大公司即使富可敵國,在母國不願意介入的狀況下,除了摸摸鼻子開記者會譴責外,什麼事情都不能作。

3. 信心為一切的根源

許多反全球化人士,把信心這一項最為關鍵的因素徹底遺忘,從表面上的數字與圖表去大肆批判,但為何說信心是最重要的關鍵?這道理其實很簡單,你在台灣願意把錢拿去銀行存起來,這是因為政府派警察押你去存款,還是因為你相信銀行會好好保管你的錢?為何在富裕國家內,所有的交易都可以依靠幾張不可靠的紙本,而你不需要擔心會血本無歸?這是因為信心的緣故。當一個國家本身具有良好的信譽,可以對外履行國際條約的義務,對內執行法律的公正,那麼這個國家的民眾就會願意開始投資,因為可以預期的是自己辛苦的成果,並不會因為政府的反復無常而一夕失去,可以在有良好信譽的金融機構中得到良好的保護。相對來說也表示著銀行願意貸款給一般民眾,因為銀行評估認為這比交易是划算的,而且也收的回來,這換做是人治的國家,一切依靠關係而定,政府官員可以任意對你抄家,在這種狀況下,民眾理所當然會想盡辦法把資產往國外送。
信心不僅僅是在財務上,也是一種對自己生活方式的保障,許多人總認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北歐國家勢必會失去其福利國家的特色,並且在跨國企業的進逼下節節敗退,但事實上是這些福利國家的技術人才從未因為全球化的競爭壓力失去飯碗,反倒非常願意在自己國家內進行投資、繳稅。這理由實在是很簡單,因為民眾喜歡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國家的制度,想要讓自己的家園過的更好,而且他們也相信繳的稅會被公平公正的運用在社會大眾福利上,這換做在台灣是很難被想像的,多半的人都把政府官員想向成貪婪成性的盜賊(某些人的確如此),政客都是無所不用其極掠奪百姓的惡棍(某些狀況也真的是這樣),在這種「信心不足」的條件下,福利國家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來,試想想一個丹麥的案例,前些年丹麥一個移民局官員收受了相當於台幣二十多萬的賄賂,結果丹麥媒體批評為近年來「最大」的貪污案件,二十幾萬在台灣的貪污案裡面大概連零頭都沒有,這種整體價值觀培養起來的文化,整體國民對政府廉潔的信心,這才是讓富裕國家更為富裕的理由,而非是這些富裕國家的企業想盡辦法到窮國去搜刮。事實上比較各國工人產出水準即可知道,同樣技術條件工人,為何美國一個工人的產出會是中國的十幾倍?這並不是因為美國公會力量強大,或是中國工人技術低落,這是由於整體文化造成的差異,例如對工作態度的要求、產品品質的堅持所致。
一個很簡單的算式,某樣產品需要經過十家工廠的製作加工才能完成一件成品,富裕國家的工人對產品品質的堅持是良率要99.9%,製作同樣產品的窮國工人技術上也許一樣,但要求水準卻是99%,那麼十家工廠累積下來的整體良率,富裕國家可以達到99%的出貨量,窮國的卻只有90%,若這類產品本身的淨利只有10%,這等於說同樣資本下窮國工人的產出幾乎等於零(簡單計算,純為便於思考用),這也難怪台灣許多工廠老闆想盡辦法要壓低薪資水準,因為台灣的整體的工人單位產出還不夠高,為了達到一定的利潤,這些老闆也必然的會如此作,雖然投資在改善公安、環境與員工訓練上的長期獲利會比單純苛扣薪資高,但這些老闆的教育水準與管理概念不到那個程度,一樣無法理解這類概念。這種產值的落差也是一種信心的不足,今天德國對台灣工廠下訂單,下了一萬片的意義就在於,他們相信台灣的技術水準可以做到九千九百片以上都是正常的,這種說法並不好,正確的說法是台灣的工廠有信心他們可以用一萬零一百片的成本繳出一萬片的成績單,若換做另外一個國家,需要一萬一千片才能製造一萬片可刊用的成品,那這就等於台灣與這國家的技術差異是九百片。信心不僅僅是在這方面上,當德國議會通過某項環保法規,要求汽車工業的規範必須符合某些環保標準,那麼德國汽車業就會去尋求有這種標準的國家下訂單,這意思就是說,當德國賓士下了某件用品的訂單給台灣工廠,代表他們相信這間台灣工廠的環保規範可以達到這個標準。當然一定有讀者會反駁,說很多工廠都是作假,甚至就是把單轉去給大陸作,這說的一點都沒錯,所以近年來歐洲大廠常常派遣技術人員來台勘查,這些專家可不是來喝花酒了事,他們之所以肩負原廠的調查與評估使命,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廠商信譽不能打折,一旦被報章媒體或是環保組織查出,他們下訂單的台灣工廠不符規範或是移花接木的轉單,那麼不僅僅是賠上原廠信譽這麼簡單,隨後的賠償與訴訟更是沒完沒了。

4. 小結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很多論點,讀者有興趣的話筆者是強烈建議買回去閱讀,雖然非相關科系的人可能在某些章節上會唸得很痛苦,但這本書已經算是論述性質比較強的了。
作者在書末提到了九一一等問題,也很直指核心的表示關鍵問題所在。關鍵問題何在?關鍵處就在於二十世紀初的法西斯、納粹與共產主義興起,造成了世界的分裂與戰亂,但今天只有一個霸權,那就是美國,在這種近乎單極強權的狀況下,正好是可以提供全球化來加速世界整合的時機。但九一一造成的信心危機則是相當可怕的,假若今天恐怖份子用小型核彈進入某國引發攻擊,那麼這造成的全球信心危機就可能不是加強海關檢查這麼簡單,很可能變成高牆圍籬的阻隔,還會造成不同種族的仇視,更加重要的是這會毀滅現有世界的市場基礎,讓各國過的更加窮困,以致於更加的不穩定。
書中提到很多證明,包括稅收最完整的國家也都是富裕國家,這證明了政府掌控力並未衰退,福利國家之所以可以實行,則完全是因為民眾喜歡自己家園的理由。這說到底實在很簡單,嚴格說根本就沒有全球化份子或是在地主義份子,追求全球化就是一種源自人類的本能,那種想要過跟別人一樣生活的本能,在地化有就是本土化,這也是一種本能,一種追求與眾不同的本能。今天反全球化份子不少都是利益團體,他們企圖造成關稅壁壘,回到各國各行其道的狀況,也因為唯有如此,這些各國的利益團體才能「壟斷與獨佔」某些事業,正所謂台灣某幾家國營企業是「躺著賺」一樣,一旦開放自由競爭,他們的好日子就過去了,只要你想一下十年前去中華電信辦事,所要面對辦事員的晚娘面孔,跟現在去辦事情遇到無處不至的笑容就知道差在哪。反全球化份子也有不少是馬克斯份子、法西斯主義者,說到底就不過是想要政治權力,但卻不想要進行政治活動,他們可以藉口現在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只有他們自己才有代表性,但這其實就是說明了他們自己完全沒有代表性,不然早就利用正常管道進行政治活動來推行訴求,這也正是當今世界恐怖份子的代表,他們不過就是反全球化份子的另一個極端罷了,說穿了通通都是要政治權力,只不過方法比較極端一點,而且在現在這個時代,那種極端的納粹口號也越來越沒市場可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2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