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擔心,這是個人感想,不是什麼深奧的玩意。
這算有感而發,筆者最近在巴哈姆特看到一些文章,屬於那種老玩家與新玩家價值觀對立的「月經文」,這種文章每一陣子就會出現,要表達的都是一種「我的價值才對」的看法。坦白說啦,這種想法很受主觀意識支配,但禁不起客觀事實檢驗。
筆者之前那一篇舊文重貼 - 一個線上遊戲十年的老骨頭(混帳)的觀察大概已經透露筆者的真實年齡層(不該寫的XD),身為一個深受日本ACG文化影響的世代,也同時深受中國儒家傳統的影響,更有西方思潮衝擊的痕跡,筆者往上看十年跟往下看十年,都看到這上下兩代人的文化價值觀,有其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 相同的地方是: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文化特有且具有排他性
- 不同的地方是:受到的主要文化影響完全不同
但以筆者這世代的眼光去看,那只不過是一種文化的轉變期問題,下一個世代的人已經轉變的差不多,與上一代的觀念若非融合就是已被切割,上一代世代的人則是不知道、也不想去瞭解下下一世代的新人類在想什麼。所以說,污名化的狀況就天天上演,別以為年輕世代不會抗議與反彈,今天老一輩的人用他們的觀念污名化這些未滿20代的文化觀,不管是用「宅」這種有貶抑的詞,還是以草莓不耐壓這種外掛的標籤來貼,只是證明了現在主導媒體與輿論的族群是哪一代,年輕一代沒有嗎?去問問學校老師,他們對這年輕人抗議上一代的標籤化絕對不會不熟悉。
筆者個人是很有幸的,從小看漫畫(也被老媽整套丟掉過)、打電動(也被禁止每天玩過),也卻還是可以高中、大學、研究所一路念上去,所以筆者對外在的貶語與轉變很熟悉。例如考試考不好就被說是「電動害的」,聯考考上了就說是「你每天努力」。總之,這是一種上一代用他們的想法「套用」在筆者這一代的標準作法,無法理解的原因就找藉口來解釋(考試考差=電動打太多),可以解釋的原因就是回歸正常的生活(考上大學=努力唸書)。當然啦,實況如何筆者自己清楚,唸書唸的好不好跟努力確實有關係,但更多的狀況是天分與興趣的結合,再加上適當的努力,若非如此就真的要對這一門學科很有「愛」才可以。考試考差也不見得是打電動害的,不然同學打球打到考差,怎麼沒說他是打球害他考差?這只能說明價值觀的套用對於年輕人的殺傷力很大。
回到主題上,為何筆者說文化的轉變?在筆者這一世代,親身經歷到社會的開放,從接受傳統的國民黨教育轉變到自己找到一堆左派右派思維的書看,還被日本ACG強力轟炸,在筆者念大學的時候,班上同學抓片的行為可是每間宿舍都有,差別只是抓的是日本A片還是日本偶像劇,本土的A片跟偶像劇沒人看的理由,只是因為真的「很難看」,倒不是日本人文化侵略台灣。筆者可以免於長輩的批評,純粹是因為兩點理由,其一是筆者唸的學位比他們每一個人都高,其二是筆者可以拿韋柏、霍布斯的磚頭書去敲他們(雖然自己可能也看不懂)。就某種程度上來說,筆者已經站在遠遠高過這些長輩的「學術高位」,他們自然找不出什麼可以貶抑的理由,總不能拿「考試考的好=電動打的多」來解釋吧,這等於在自打自己嘴巴。(PS:筆者的某下一代親戚就曾經拿筆者天天打電動也考上大學當例子反擊父母,那位長輩的回應是「他跟你不一樣」,反正當價值觀衝突的時候,解釋成例外遠比找真的原因重要)
在文化的轉變上更可以看日本的ACG文化,在筆者下一世代的人,大概對高橋留美子的印象只停留在「犬夜叉」,或者追到「亂馬1/2」,但對筆者來講高橋留美子的真正搞笑鉅作是「福星小子」,愛情經典是「相聚一刻」,現今少年、少女漫畫不知道多少橋段跟背景都可以追到這兩部去。其他如安達充或是車田正美,筆者的外甥、姪子這一輩根本聽都沒聽過,也沒興趣知道。但這代表他們這些大師的影響力不在嗎?當然不是,千葉徹彌的小拳王的經典「發白」場景,現在一堆漫畫都看的到,不論是拿來搞笑還是當梗用的,或是故事情節的鋪陳。其他如神劍闖江湖、武裝鍊金的作者和月伸宏,就曾在高橋陽一(足球小將作者)門下當助手。現在這些台面上的大師級人物,除了浦澤直樹這種念錯科系的怪胎外(經濟系),幾乎都是從前的大師門下練出去的。
如果只是傳承,那麼這就沒什麼好說的,重點在於整體文化的轉變,在車田正美的聖鬥士裡面,有無限公式的可以套用(請參照巴哈姆特動漫版老頭之一hc的著作),從教皇一路打到冥王,公式劇情看到都爛了,但還是讓人很想看下去,但之後的漫畫要是如法炮製這種劇情公式化,那就會被吐嘈了,現在連載作品被幹最兇的,大概就是集英社出版的,反正套公式讓人看的爽就好,周邊商品狂出撈錢,作者用完再丟就好。對這有興趣的請參考傑特的一些考究。
這代表什麼?如果讀者有在看「Love Hina」(純情房東俏房客)與「魔法老師」,作者赤松健就算是一個異類,他的作品雖然被批評「殺必死」很大,但其劇情的鋪陳絕對不是H漫的等級,其作畫除了線稿外還包括了電腦繪圖(有興趣的請參考LH的設定集),相同的方法你在安達充的棒球系列中可以看到,不過人家的方法是剪貼。技術的進步從以往的純粹手工製作到現在的電腦軟體協助,漫畫的精緻度越來越高,以往只有在少女漫畫中才能看到的華麗場景,現在一些偏少年取向的漫畫也可以看到了,漫畫各種系列彼此的技法、劇情交錯影響,已經很難去說哪一部份的原汁原味是什麼。最經典的範例就是聖鬥士星矢,以往的熱血打鬥漫畫,每一個主角都滿臉橫肉(例北斗之拳),聖鬥士算是最早把「美少年」拉到舞台上互毆的熱寫漫畫(你看過哪一個場景的星矢臉腫的跟豬頭一樣嗎?)。
很多老一輩的人,總擔心文化將會消失,歐美日強勢文化要侵略我國優良傳統文化,本土點的更擔心中國文化復辟回來。先不管最近幾年中國在倡議恢復繁體字或是要到台灣找中華文化的精髓這種論調,我們去看看日本ACG的轉變就可以很清楚,這種想法杞人憂天的可笑。
ACG產業,在互相影響下並沒有被融合成個整塊,這不僅僅是畫風的問題,更不是劇情的取向,而是很明顯的就可以從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讓人知道這本作品的銷售對象是誰。讀者會看到火影忍者的標體與封面後,認為這本漫畫是要給小學女生專看的嗎?讀者會以為名偵探科南專門是要騙喜歡小男孩的正太控嗎?難道讀者會以為克亞樹的作品是全年齡向嗎?反倒是越古早的作品涵蓋範圍會比較廣,凡爾賽玫瑰包含的成分就不是一般的少女漫畫,近來的Skip Beat(華麗的挑戰)也絕對不會只能給小女生看。
讓我們轉一個彎去看一下「次文化」,ACG的次文化非常多,以現在Nico動畫上面的御三家來說,東方系列就是很標準的次文化,最早不過是一款射擊遊戲,人設沒有很漂亮,最初作品的操作性也不好,但是其世界觀與原作者神主Zun的開放態度,讓東方在十年後的今天變成日本三大同人之一,這絕對不是什麼炒作的結果,更沒有媒體在推波助瀾,相反的三大同人(月姬、東方、暮蟬)都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沒有刻意去「宣傳」!三大同人會產生的主因說穿了很簡單,「自由」、「開放」,三大同人系列的二次作品多到數不完,除了暮蟬商業化後有版權問題外,這些作品共同的特色就是給人自由想像與發揮的空間。
有看出問題嗎?問題就在東西是死的,觀念是活的,新的人接觸一個作品,不必然要有什麼樣的反應,「柴門文」的「東京愛情故事」可以讓年長的人看的懂,年輕的人好像懂,拍出的偶像劇有人看織田帥不帥,有人看到愛情的離合在哭,一個作品可以讓每一個個人感動出個人不同的感受,才是一部真的好作品,要是像我們小時候念國文課文,還要背一些作品要表達的意念,難怪現在筆者看到這些古代作品就反感。三大同人讓無數的人瘋狂與投入,就在於這些作品可以讓每一個人有個人的感動,而且沒有標準答案。Fate的故事很複雜,讀者上巴哈找精華區,可能看了兩遍還不清楚到底怎麼一回事,但原作者奈須可沒把標準答案講出來,更別說東方神主Zun的故事還在持續中,想像力永遠是創作的來源。只要我們回頭看看國內的一些文化大師,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大師人物讓人如此厭惡,就是因為他們把創作的空間扼殺,把後人的想像力瓦解,自己把自己抬到神的地位去。
PS:筆者想到彼得杜拉克說的,他說他最有價值的著作都是40歲的作品,現在不過是剩餘價值。當一個管理大師可以如此自嘲,就表示他很清楚江山代有才人出,他之所以有大師的地位,很大一部分是他活的夠久,正所謂人間國寶活標本,倒不是這標本本身多值錢。
為何說次文化?又為何提到二次創作?讀者若對這有點概念,大概可以瞭解到,在日本三大同人界中,各自的喜好族群可能各有數十萬,彼此之間重疊性高低很難說,但對核心支持者來說幾乎是沒重疊性。以日本的人口來說,加起來有百分之一的人口,筆者是不會認為這算「小眾」,如果還要把其他的各種族群算進去,那涵蓋的人口以日本來說會有10多趴以上。不相信的人去看一下Nico的註冊數目超過一千萬,扣掉可能的重複註冊與多重帳號也有幾百萬,日本一億多人口中有幾百萬人可不能算少。但這幾百萬人難道喜好都一樣?多樣化的選擇才是重點,不同族群都有其最喜好的方面,某一個作品之所以是小眾,那純粹只代表一部份的人真的喜歡某一個東西,並且匯聚到這部作品下,而不是什麼「宅作品吸引宅男」這種鳥邏輯。難道喜歡凡爾賽玫瑰的人只是因為奧斯卡很帥?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如同巴哈的月經文一樣,好像要強調「普及」性,不能只追求「核心」族群,這種說法都叫做言之成理,實際上經不起檢驗。一部作品真有極高的涵蓋性是非常難做到的,近年大概只有宮崎駿的作品有此威力,但讀者可曾想過,有多少的觀眾是他從風之谷就開始被「培養」出來的?又有多少觀眾被宮崎駿想要表達的觀念一而再再而三的轟炸,轟炸到不想再看的?即使如此,宮崎駿的作品仍舊有很高的吸引力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日本有多少個宮崎駿?押井守還是大友克洋,雖然對筆者來說是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讀者真的熟悉?一個時代的大師就只有那一個,當我們回首過去,百年前的物理界盛世,今天大概也就一個愛因斯坦會被所有族群的人所知道,狄拉克、波耳大概只有理工科的人會知道(筆者問過中文系的,聽都沒聽過),奧本海墨要不是原子彈,大概也沒幾個人知道他。
要求普及性只是在初期才可能的事情,任天堂(紅白機)剛出來的時候之盛況,筆者的下一世代人大概無法想像,但我們能說現在的PS3、XBOX與Wii都必須做到紅白機才叫成功?我們對這種現象有一種經濟學的解釋方法,叫做「選擇性增加」。沒錯,在以往只有一個手塚大師的年代,他的作品就是一個世代的代表,但漫畫的演進與轉變到了今天,不僅僅挑不出大師,可能連大師的存在與否都要去懷疑了,如果比較畫風或是劇情,比手塚要強的人實在太多了,但為何人家是漫畫之神,Jump的作家都不算?時代變了,就這麼簡單。
今天ACG的變化可以被我們這一世代的人觀察,實在是一個幸運,正如同網路遊戲的發展可以被稍微年輕點的讀者觀察到一樣,無論是族群的演變與轉化,還是文化本身的特質變化,這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網路遊戲已經普及了,至於你玩哪一種已經沒差了。ACG的市場沒想像的那麼小,只是「各種風味」的選擇變多了,每一個風格都會有喜好的人,自然會稀釋掉,ACG產業本身也沒有說萎縮到完蛋,那只是「娛樂」的選擇變的更多了,沒那麼喜歡ACG的人自然會轉變他的喜好。
那麼,我們需要擔心什麼文化被侵略到消失?如果好好想一想,就可以想通這一點。無論過去的歷史多血腥或是多悲哀,那都是歷史的一部份,我們還活著的人沒有必要去承擔死去的人的悲情,我們要記取的是歷史的經驗,不要讓少部分人決定多數人的興趣。管他是中國還是台灣文化,去問問現在年輕的學子們,誰在乎啊?這通通都是生活中的一部份,而非是生活的全部。筆者當年可以玩三國志的時候擺兩本三國演義、考究的書在旁邊,現在的小朋友只要可以三國無雙就爽了,管小朋友如何?
前些日子一篇新聞在提,說日本的「一騎當千」污衊中國文化,這真的是笑死人了,一騎當千的作者根本就沒打算污衊中國文化,事實上他自己根本就不懂三國發生什麼事,他只是覺得很有趣而已。,對日本人來說三國歷史就已經是日本文化的一小部分,就跟隋唐文化深入日本古代一樣正常,真的要說,何不把「最遊記」拿來鞭一鞭?三藏法師可是會拿槍打怪罵髒話的,更不提最近有一些同人作品,專幹把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人物「女體化」,他們真的打算侮辱中國博大精深優良傳統的文化?別鬧了,他們只是覺得那個「意象」與那個「人物」很有趣,改一下就變得很「萌」很「豔」,哪有什麼污辱的本意。不然最近有部「聖德太子」的搞笑作品,怎樣,日本人自己污衊自己的古人嗎?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這是道德經的原文,也是筆者中學唸過的「古文觀止」精選第一篇,想翻譯的請自己上網找,這很多。筆者想說的是,文化之所以能夠博大精深發揚光大,絕對不是因為高高在上位在群峰之巔,不許任何人褻玩之。台灣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台灣本土文化的倡議者,都該好好冷靜的思考一下,你們到底要留下什麼東西給後人。
全球化與本土化,就是一種「想要跟別人一樣」與「想要跟別人不一樣」的延伸,文化本身也是相同的道理,當你長大成人,你所接觸過的一切就是你個人的文化背景,實在沒有什麼好自傲或是自卑的,一個文化夠強勢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這文化對一般人來說「自由」,不然為什麼我們現在出門都穿T-Shirt,而不去穿古代衣裝?再講一個例子,為什麼當棉花大量生產後,英國羊毛業就快掛點了,因為羊毛雖然保暖,但黏呼呼又刺激皮膚的感覺實在遠遠不如棉花的柔軟舒適。
發表你的意見與想法,然後讓年輕人去選擇他們要的吧,強迫大家學習沒興趣的古文,禁止大家去接觸「不良」的娛樂,只是加速你想要的價值觀毀滅的腳步。還記得某本土天王吳XX嗎?為何這幾年來事業越來越沒有起色?當你的特色與風格只能吸引特定的年齡群,當你污衊的次文化喜好者現在都長大成人,而原本的觀眾已經長大到對這風格的時候,還有什麼可以混的?江山代有才人出,這些大師跟天王,早點認清狀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