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為什麼「檔案管理員」是個錯誤?

2020/03/0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有讀者問我,先前為什麼說把Windows介面中的「File Manager」翻譯成「檔案管理員」是個錯誤;這件事很難三言兩語講完,那麼就藉這篇文章,把這段老故事好好重新說一遍吧。

在前幾天的〈軟體介面文字本地化的問題:以微軟Edge瀏覽器為例〉這篇文章中,我提到:
(Windows 3.0/3.1之中)「檔案總管」的前身「檔案管理員」是我在1990年時翻譯的名稱;之後後悔了很多年,幸好後來被改掉了。
於是有讀者問:
為什麼將『檔案總管』寫成『檔案管理員』是個錯誤呢?
這邊就來講個古、解答一下。
這個翻譯是不是錯誤,過去30年在我的朋友圈和專業圈都有很多討論,甚至也有人說,他們其實比較喜歡擬人化的「檔案管理員」。
要談這個問題,得先回到當時的環境、以及這個詞的原文。

追本溯源:GUI的崛起

1989-90年前後,電腦的圖形操作介面(GUI)是Mac一枝獨秀的市場;雖然有先前的GEMWindows 1.04、甚至更早的Xerox Alto,但都沒有成為商業市場主流。
所以,除了1984年問世、當時在市場上比較普遍、技術也相對成熟到可以用來從事繪圖出版工作的Mac OS之外,其他家的系統在許多地方,除了「參考」以有的產品之外,也在探索一些不同的可能,例如:
  • 介面:除了Mac那個樣子,GUI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 細節設計:滑鼠游標用黑的好還是白的好?垃圾桶要放左邊還是右邊?
  • 語言用法:要用「格式化」還是「清除」?要用「OK」還是「confirm」?(這一點請參閱我早年寫的〈電腦介面中的「OK」〉一文)
  • 模擬環境(metaphor):除了模擬「桌面」之外,還可能有其他的型態嗎?要模擬真人互動嗎?技術能做得到嗎?
總而言之,雖然當時已經有較為成熟的GUI商品,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空間可以探索;如果當時有人靈光一閃,或許現在的GUI就不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了。
事實上,在GUI中的模擬事物要叫什麼名字,都會受到上面這些因素的影響(當然還有商業、法律、專利的考量,但這個就先不討論);如果當初設計師決定模擬的是廚房,現在垃圾桶可能就叫做「排水孔」了。

「桌面」定於一尊

以現在的眼光回頭看,那個時代的介面設計因為技術限制,都只是半吊子;必須靠很多的想像力腦補、以及「令人感覺親切」的命名方式,來拉近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消除恐懼感、提高記憶度。
所以,就電腦的工作性質而言,直到現在「桌面」都還是大多數設計者的選擇。
題外話:過去曾經有一些優秀的「非桌面」模擬環境,例如從「桌面」繼續往外延伸到「房間」、甚至「街道」的Magic Cap(請參閱影片),以及完全模擬筆記本畫面和功能的Newton OS等等,不過商業上都不成功。
好,回到正題:在一個「桌面」的模擬環境下:
  • 幫你建立新檔案的功能要叫做什麼?怎麼操作?
  • 幫你刪除舊檔案的功能要叫做什麼?怎麼操作?
  • 顯示出目前所有檔案列表的功能要叫做什麼?怎麼操作?
  • 這整套檔案管理功能要叫做什麼?怎麼操作?
  • ……
  • 這些名稱在不同的文化、語言、地理環境、知識水準的使用者之間,是否能有通用性?會不會有某個地方的使用者,腦中根本沒有「桌面」的概念?
這些都是讓早期GUI設計者傷透腦筋的問題,而「檔案管理員」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大家都在摸索

總而言之,當時無論是微軟、Windows 3.0的介面設計者、使用者族群、以及我自己,對於GUI的這整套思維都沒有太多經驗、大家都還在摸索;或許可以說,現在UI/UX(使用者介面/體驗)的學問,都還是當年這段摸索的遺緒。
其他不談,光看Windows 3.0的「檔案管理」功能這塊就好。既然是檔案管理功能,那麼就叫做「File Manager」也是很合理的吧?
在英文環境中,最容易偷懶的方法就是在功能名稱後面加上個「er」,然後搞掂收工。例如上圖中,就有三個「Xxx Manager」,而且還一層包一層。這樣的好處是一目瞭然,「Program Manager」就是管程式的、「File Manager」就是管檔案的,依此類推。
這種偷懶但易懂的概念,後來在微軟產品中一直延續下來,造成我所說的微軟介面文字「拗口、廢話多、做的人不用腦」的結果。
這一點,同時代的Apple介面設計師應該不會不懂,但他們選擇了「為不同的功能創造新名稱」這條迂迴的路。例如檔案管理系統(相當於File Manager)叫做「Finder」、管理印表機(後來再加上管理網路)的功能叫做「Chooser」;而且如果沒記錯的話,Apple都為這些字註冊了商標。
就命名的思維(而不論後來的結果)而言,原本沒有好壞之分;只要功能達到、目標用戶確實學得會,這樣就好了。

「File Manager」的問題到底在哪?

好,前面鋪陳了這麼多,我們終於可以來討論「File Manager」怎麼翻譯了。這裡要考慮的有前面分別提過的兩大重點:
  1. 模擬環境的選擇:我們究竟要以哪個模擬環境(書桌、廚房、街道?)為準,來讓翻譯後的名稱融入其中?
  2. 通用性:在同一語言中的不同語境、背景、使用族群中,這個譯名是否都容易理解?
在英文語境中,「Xxx-er」是個相對中性的名詞,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只要能執行「Xxx功能」就行;但在中文環境中(其他語言就先不管了),「-er」可以翻成「者」、「人」、「員」、「器」、「機」,而這些翻法再往回推,都有不同的屬性或語境,至少有「是人還是東西」的區別。
而當時我對這類詞條的翻譯經驗也不多,只能根據常識、以及對於原設計者動機的理解來判斷。舉例來說:
  • 如果是模擬桌面,檔案管理應該是一個「設備」來做,所以翻成「檔案管理器」?
  • 如果想要模擬桌面旁邊的服務人員(像是圖書館管理員),那就是個人,所以翻成「檔案管理者」?「檔案管理員」?
到這個階段,無論怎麼翻都不能說不對,但就凸顯出了原設計者沒有考慮其他語言和文化環境,造成「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問題丟給我處理。
總之,當時沒有經驗的我,覺得只考慮模擬桌面比較死板,模擬個人物似乎也不錯(而且當時因為保密緣故,甚至沒有機會看到實際的成品介面),所以用了「檔案管理員」。

「檔案管理員」的錯誤

交件後自己回想,這個翻譯會有幾個問題:
  1. 最基本的是,相對於桌面的模擬環境,用模擬人的「管理員」並不是個適當的選擇。
  2. 在把「Manager」統一翻成「管理員」之後,會出現一些不適用、或是引起當時使用者疑惑的地方(例如有「信用卡管理員」的話,那是誰?憑甚麼管理我的信用卡?他會不會把我的號碼告訴別人?)。
  3. 萬一這個翻譯被其他語言版本拿去當作參考範例,會不會引發相同、或是翻譯後更大的疑惑?
不過已經來不及了,「檔案管理員」(和其他幾位管理員)成為定稿,一直存活到(沒記錯的話)後來的Windows 95出現。
中間的那幾年我剛好不在台灣,所以一直不知道有沒有因此出過什麼問題,或者已經被改掉;但只要一想起來,心中就非常忐忑不安;後來知道在Windows 95中被改成「檔案總管」之後,才終於放下幾年來一直橫在心中的一塊石頭。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檔案總管」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譯法(舉杯敬一下這位高手),可講人、可講物、應該沒有後續的文化轉換問題,就算直接翻回英文也是「File Manager」(有些詞倒翻回英文會不一樣,例如變成不能講物的「Xxx-ist」),而且意思更貼切。
不過更好的是,管檔案的功能就叫「檔案」、管列印的功能就叫「列印」;徹底捨棄我前面說「Xxx-er」這種「偷懶但易懂的概念」。
微軟在這方面確實有進步,只是不夠快。即使是英文介面,仍然保留著許多過去30年來疊床架屋的介面用語和體例(convention),八成也還有我年輕不懂事時的遺跡(對不起),應該要找個版本徹底清理一下;原本以為在Windows 10的時候會做,不過看起來並不盡理想,只能繼續期待了。

結語

過去十年,資訊產業的重心(paradigm,有時候這個詞我不愛翻成「典範」)已經從電腦桌面轉移到手機或平板等行動設備;而現今的行動系統介面,則由前述的Newton OS與Psion、Symbian(衍生自Psion)的前仆後繼,至今由iOS和Android集其大成。
因為這樣的變化,系統介面文字的慣例(paradigm)也有了明顯的典範(paradigm)轉移;各種功能不再是一個一個的「Manager」,而是選單上的一個項目、或是主畫面上的一個app。
在這樣的改變之下,設計者與使用的的操作思路與動線都跟過去不同;而隨著幾十年來介面表達方式的成熟與演進,許多過去的做法也獲得了正反兩面的驗證。但隨後的雲端、人工智慧、網頁介面等技術的演進,又會有更多的這類思考出現。
不過歸功於沙灘上的前人(包括我),除非有過去沒有的技術、介面、模擬環境思維出現,否則設計師和作/譯者的思考路徑應該會短上許多。至於我自己,則還是非常期待有機會經手過去全然未知的介面,但這次希望不會再犯從前的錯誤。

補註一下: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在於強調「檔案管理員」或其他介面文字翻譯的對錯(雖然還是有懺悔成分在),而是提供過去和現在的思考過程和重點,給未來可能有機會處理類似內容的朋友參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傅瑞德
傅瑞德
行銷與媒體經營管理顧問、科技產業觀察者、寫作者、翻譯者;煙斗、雪茄、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重機騎士,插畫家、數位書法、木工師父,能做的鄙事比你想像的多更多。過去的文章在 http://fredjame.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