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書架|悲觀是一種清醒:評畢來德《沉默的中國》(下)

2016/03/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瑞士中國研究專家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的《沉默的中國》是一本很薄的小冊子,但是提出來的問題卻宏大而發人深省。概括起來說,他主要講了兩個概念,一個是從世界歷史發展中「經濟理性」佔據社會主流的脈絡下,分析今天中國社會的特質,這一點我們在上文中已經有過介紹;本文主要討論的,是他的另一個主要觀點,那就是有關中國現實的「沉默」問題。

 

畢來德所謂「中國的沉默」,按照他一貫的研究方法,仍舊以歷史為維度對當代中國的社會特質進行總結。他認為有三重沈默:對「現在」的沉默、對「晚近的歷史」的沉默,以及對「整體上的過去」的沉默。在畢來德看來,之所以出現這三重沉默,是因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知識人、作家一直都太過於關注純粹是中國的問題,或說在他們看來是如此的問題。他們以為,這些問題只跟他們的同胞有關。」

 stack-of-books-1001655_960_720

Photo Credit:Pixabay

 

在這裏,他點出了部分中國知識份子在分析、討論當代中國現實問題的時候,缺乏具有歷史縱深的背景認知作為支撐觀點的弱點。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犀利的批判,也是知識份子討論中國問題的一大罩門。

 

自從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就已實際捲入了全球性發展的潮流中。我們不要忘了,從1921年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這個黨贏得了中國大陸的統治權──背後不僅有蘇聯的直接介入和指導,也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青年知識份子中廣泛的傳播,更有資本主義發展遇到的經濟危機、一戰後更深層的全球化背景。如果不把這些因素總結出來,或用畢來德的話說,就是「說」出來,那麼造成的後果,就是我們對今天的中國「無話可說」,這就是所謂「沉默」的原因。

 

不過我要指出的是,這本書的書名多少有一些誤導讀者的地方。因為畢來德對於「沉默」的分析,完全是從歷史的角度和國家的層面,最多是從知識人的立場出發來分析的;可是「沉默的中國」這個概念,其實非常恰當地概括了當今中國的政治現實。

 

僅僅看書名的話,會以為畢來德在探討中國人為什麼會沉默的問題。雖然這其實並不是作者主要關注所在,但是他多少還是有所觸及。例如他也提到,中國對現實和晚近歷史的沉默,是「政權禁止公開討論」的結果;他甚至認為同樣的原因,也可以解釋中國知識份子對於晚近歷史的沉默,這正是我認為尚有進一步的討論空間。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4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丹書架
王丹
王丹
一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致力于做一個温和,堅定,有建設性的政治反對派;期待未来的中國,能夠重建政治秩序和生活秩序。為北美,港臺多家媒體撰寫專欄。出版有《王丹獄中回憶錄》,《王丹觀點》,《聽風隨筆》,《在梵谷的星空下沈思》,《我異鄉人的身份逐漸清晰》等政治,歷史,文學著作二十餘種,曾為臺北市駐市作家,並獲首屆世界華文文學獎詩歌首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