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歷史人物的評價之真相─深度政經分析(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作者:陳華夫
若你生在古時,十年寒窗,勤練八股文,一朝進士及第,就官袍加身,光宗耀祖了。但這些千百年功成名就的進士之思想有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呢?
在當今,你若寫了篇立論精闢的博士論文,讓5位博導教授開心簽了字,就算拿了學術圈的進門票。但若你文思敏捷,是萬千粉絲追捧的網紅博主,收入遠超院士級教授。
思想除了讓人名利雙收,能否救國救民,讓科技現代化呢?
葛兆光教授這樣寫:「儘管經過三十年的巨變,但是在中國,社會生活和觀念世界仍然習慣於要“思想文化”來解決問題,特別是在“現代”與“後現代”、“全球化”與“民族主義”、“政治意識形態”與“實際生活世界”之間始終有困擾的當下,人們仍然很需要回顧思想史,看看是否我們仍然處在歷史的延長線上。」(見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何以獨一無二?
以「思想救國」來解救落後科技,廣為爭議的李約瑟難題是典型例子。英國學者李約瑟在19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他提出:「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簡單的說,李約瑟難題即是近代中國為何沒發生科學工業革命
首先, 中國文化成為眾矢之的,矛頭指向儒家封建專制及科舉制度抹殺中國人的自由原創思考,而抹殺了中國的科學革命。持此論者,中西皆有,互相拉抬,蔚為風潮。
但此種文化決定論是一種後見之明,其立論的邏輯是,中國沒有科學,卻獨有儒家封建,就將兩者因果關係連結,再指證歷歷,誇口正如自己所料,這是廉價的歷史哲學歷史觀,極易遭到駁斥。例如,獨裁官僚制度到了2022年並沒消失,應該繼續妨礙中國人的自由原創思考,為何中國的高鐵、太空科學、AI自駕電動車等高科技卻都凌駕了西方呢?
其次, 愛因斯坦橫插一腳的說:「在西方科學之中,因為有希臘哲學家發明的歐式幾何形式邏輯,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演變來的系統性實驗之西方科學。但是在我看來,這兩者是古代中國的賢哲所沒有,所以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是在意料之中。」(見拙文世界主流「反中」觀點的背後真相─美中關係(1)
愛因斯坦這番中西方都奉為圭臬(準則)的說法,卻又是一種思想能解決問題之迷思;若真的因為中國古代沒有歐式幾何,造成中國古代絕緣於科學的邏輯成立,那麼改革開放後,中國科學匹敵甚至凌駕美國,依照同樣的邏輯,是否應該歸功於中國人奇妙的學會了公理性的數學思考呢?
中西方都誤解了思想的本質,才衍生了「思想救國」之迷思。本文的目的是仔細的剖析及揭露思想本質的真相。
思考(又稱思維)是動詞,指的是人腦的一種功能,思考的產品是思想,是名詞。
康德認為:「我們的判斷能力等同於我們的思考能力」,而判斷即是認為某事物具有某種品質或屬性的想法,例如,「玫瑰是紅色的」這句話是一個判斷(思考)。(見範疇(康德)
而以科學本體論的視角, 思考是人腦中的某種過程(即一組相關連的活動,以實現某種結果)。(《物質與心靈─哲學探究馬里奧.邦奇(2010)序言)
換句話說,思考是一種操作思考操作的是概念圖像、和它們的符號象徵─即即以具體的事物或形象來間接表現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觀念)。專家比初學者能較好的組織自身的知識,以有效的學習知識,又反過來增強專家理解記憶智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詳細,請看拙文什麼是「思考」?如何「洞識」?何謂「思想家」?─開悟的本質(2)
1)思想轉化成知識的過程:
所謂某甲的知識,即是指他對某個主題的認識。於是,某甲的思想的一部份可以等同某甲的知識,但顯然不等同於其他人的知識。只有當某甲把自己的思想,以話語或文章傳播他人,才有可能變成他人的知識。換句話說,某甲的思想知識可讓自己考試過關斬將,名校畢業,而事業仕途順遂,也可將其寫成暢銷書的知識,造福他人社會。
但人的思想並非都能轉化成知識的,因為思想是儲存在長期記憶、而它分成兩類,其一是內隱記憶是指關於技術、過程、或「如何做」的記憶,存在潛意識中。其二是顯性記憶,它是一種有意識的,對先前經驗的記憶。也會被稱為語義記憶(陳述性記憶)。(《隱身─大腦的秘密生活大衛伊格曼(2011),第63頁)只有後者,才能轉化為知識。
2)思想可以增強人的理解
王國維詩句云:「人生過處惟存悔,知識增時只益疑。」而安德烈斯基教授道破個中的原因:「理解可看作在大腦中建立外部現實模型。這種概念性的理解具有某種生理對應現實的觀點,但生理神經元是有限的,導致理解模型無法完美,所以很難概括社會、國家、及經濟等群體行為的規律性。(《作為魔法的社會科學》(1972),第18頁)
3)知識的理解學習的關鍵何在?
人腦可以看做一種信息處理裝置,輸入的資訊經過編碼,成為抽象概念,再適當的把新概念當作記憶索引,整合到已存在的腦神經網絡,就完成了理解學習的過程。(詳細,請看拙文什麼是「記憶」?如何「記憶」?「記憶」的本質?─學習的本質(3)
所謂編碼,就如史坦福大學教授大衛伊格曼所說的,把人的感知翻譯成傳導在神經元網絡間的電脈衝信號,它們最初是沒有意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就產生意義了。他並引用神經科學家保羅·巴赫-麗塔的話:「只要給大腦提供信息,它就會弄清楚。」(《隱身─大腦的秘密生活大衛伊格曼(2011),第49頁)
4)人的思考有東西方之分嗎?
中村元思考的本質缺乏理解,卻要給東方(中、日、印)思想看病,他說:「因此在哲學思想的領域中,除了禪宗的發展之外,日本方於世界文化幾乎沒有什麼貢獻。」(《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中村元著,林太、馬小鶴譯,1990年,第304頁)卻遭到新儒家徐復觀批評:「我懷疑思維方法可以製約思維對象,以形成有特徵的文化現象;但思維對象,是不是也可以制約思維方法,以形成有特徵的思維方法呢?....假定二者—思維方法與思維對象—是互相制約的,則著者所采取的途徑,不能算是一個完全的途徑,僅由此途徑以評價中國乃至東洋的思維方法,恐怕不易作真切的評價。」(見在《徐復觀全集: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詩的原理》序)
徐復觀是治絲益棼,思想的真相被越攪越渾;所謂「禪宗的思維方法」這一名詞,是有別於「禪宗的思維的內容」。它有可能指的是禪宗思想的結構,這屬於知識論的範疇,談的是思想結構邏輯的合理性問題。它也可能指禪宗思想的具體實踐的過程,這屬於如何(How)的方法論範疇。
禪宗思想肯定是東方的,但在禪宗思想的解釋上,不宜搞出個東方知識論或東方方法論,因為奧卡姆剃刀原理說:「越簡單的解釋越可能是正確的;避免不必要或不可能的假設。」
哲學家勞思光說:「中國哲學史的一切問題,都和其他哲學史的問題一樣,可以接受一切哲學方法的處理。倘有人堅持『中西之分』只表示他缺乏理論常識而已。」(《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勞思光(1981),第19頁)
5)人的思考是理性的嗎?
西方奉為思考最高圭臬(準則)之理性,20世紀以來,連遭三刀重擊而掉漆崩塌;第一刀來自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即理性的思考受到環境與時間的影響,並不具普遍性。接著,數學家哥德爾砍了第二刀,他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了,任何形式化的公理系統(如上述的歐式幾何)及羅素懷德海《數學原理》都會陷入尷尬的兩難:要嘛是非自洽,要嘛是非完備(─即存在一些數學真理不能由此系統推理演繹出來)。(見《哥德爾、埃舍爾、巴赫:永恆的金辮子》道格拉斯·侯世達,(1999),或中譯版:《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大成》
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詳細,見拙文論《形而上學俱樂部:美國思想的故事》裡美國廢奴、進化論、實用主義、文化多元主義思想的歷史─深度政經分析(32)
砍向理性的第三刀來自弗洛伊德,他認為所謂的理性不過是心理上的合理化,其功能是讓人們一廂情願的自圓其說,例如,J.S.麥克萊蘭說:「演講和寫作仍然必須為了某事,但“為了某事”不再被視為說真話,而只是調整手段以達到目的,則思考不再是理性的。並且,若理解的頭腦不再是一本打開的書,啟蒙運動實證主義的夢想就結束了。」(見《西方政治思想史J.S.麥克萊蘭(1996),第762頁)
而藏在合理化底層記憶機制的是確認偏誤─即無視相左的證據,卻盲目擁護自己既有的道德價值觀。在此意義上,確認偏誤是思想的自我免疫機制,它一旦偵測到相左之意識形態道德價值,立即消滅乾淨之。
6)思想、文化、社會心理學、意識形態、合理化、及權力的意志之間的關係?
依照尼采哲學權力的意志(─即可以概括為自我決定,將一個人的意志實現到一個人的自我或一個人的周圍環境中的概念,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利己主義不謀而合。)是所有的思想之外在表現,是一種更(形而上學的)普遍的力量。其與弗洛伊德快樂原則(快樂意志)和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意義意志)都表示人類之不同的基本驅動力。而某社會的文化是該社會的信仰解釋觀念價值觀習俗
J.S.麥克萊蘭解釋說:「人們開始明確指出文化不是任意的,同時它們不能被理解為從這些文化所居住的人們之思想中推斷出來:文化是從外向內發揮作用的,而不是從內向外發揮作用的。 文化社會學不是應用心理學; 它也不是社會心理學─即從人們頭腦中的觀點來研究人類互動的學科。“文化”和“社會”越來越被視為相互無關的“事物”。意識形態的概念已經開始描繪出思想模式和權力模式之間的聯繫。那麼,還有什麼比這更明顯的了,所有的言論、所有的爭論、所有的思想都只是「內在意志追求權力」(an inner will to power)的外在表現?從權力的意志之角度,並非否認「思想的力量」(the power of thought)。思想的真實內容可能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思想確實有力量。一個半世紀前,休謨曾說過,所有的政府都取決於民意。現在,這個真理可以擴展到涵蓋社會中的所有權力關係:持續存在的權力將自己隱藏在一系列合理化中,當權力受到質疑時,這些合理化隨時可以使用。」(見《西方政治思想史J.S.麥克萊蘭(1996),第763頁)
7)思想、權力的意志、政治世界、及歷史哲學之間的關係?
J.S.麥克萊蘭說:「政治世界是世界權力關係的總和,是一個極其冗長的世界,其中充斥著相互關聯的相互行使權力的正當理由。政治包括競爭性辯解詞組的戰術和戰略部署。成套的辯護詞必須來自某物並且必須針對某物,因此才有了知識社會學。一系列的理由—我們有時稱之為意識形態—來自或代表權力集團出現,其目標是維持現有的一系列權力關係。有利於他人的對現有權力關係的意識形態攻擊—我們有時稱之為烏托邦—來自或代表希望成為內群體的外群體。權力的意志關於思想與生活關係的觀點坦率地接受了語言和受眾的永久多元化。」(見《西方政治思想史J.S.麥克萊蘭(1996),第763頁)
他並說:「不同的知識主張只是權力的意志恰好採取的歷史形式。因此,所有“歷史哲學”都是騙局。世界並沒有朝著任何特定的方向發展。也許東方哲學的「永恆再現」(eternal recurrence)是正確的,我們被困在「無盡循環的存在」(the endless round of existence)中。 但生活終究還是會很有趣的,所以又循環(round)了!」(第765頁)
8)思想與其行為實踐無法等同:
錢理群教授說:「既然毛澤東思想是轉化為直接影響人們生活、命運的實踐,那麼,我們考察、討論、研究毛澤東思想,就不能只看它的書面形態,而必須更注意其實踐形態,即從它的實際作用、效果、影響來看他的思想,看他的文字背後的實際意義。」(《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 1949-2009 ):另一種歷史書寫(上冊)》錢理群(2012)第14頁)
首先,所謂「毛澤東思想」有可能指的是《毛澤東選集》或《毛主席語錄》,但從源頭講,應該指的是毛澤東的腦神經網絡中,神經元網絡間的電脈衝信號編碼意義,其部份在毛澤東的意識中,部份在潛意識中。而即使毛澤東真的如錢教授所說的:「毛澤東不僅是解釋世界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改造世界的行動家。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和實踐要相結合,即是將思想家和行動家結為一體,這正是毛澤東的特點。」 (《書寫(上冊)》第13頁),也不宜把毛澤東的思想與他的行為實踐,簡單的等同。
嚴格的講,毛澤東影響中國主要是藉著《毛澤東選集》或《毛主席語錄》裡的內容傳播及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所說的領袖魅力。所以歷史書寫大都避免太強調隨年齡變化、難以捉摸的的毛澤東思想之影響,例如,麥克法夸爾教授說:「當然,毛澤東、他的同事和他的繼任者的思想、目標、策略、方針和活動並不等於中國歷史,這兩卷的大部分注意的是評價它們對中國的影響。」(《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82年)第14卷》序言)
而我在拙文「文革」的真相與反省─深度政經分析(9)說:「換句話說,不論毛主席動機為何?他的目的陽謀)是要建立集體土地的新中國,而以階級鬥爭路線鬥爭打擊或消滅所有反對派。如此之文革陽謀論比陰謀論更貼近歷史事實,也在某程度回答了上述麥克法夸爾教授所想瞭解的:「毛澤東為什麼決心將他努力創造的政權摧毀並重建一個政權。」
9)毛澤東的評價?
如秦皇漢武這等歷史大人物,美國的神話學家約瑟夫·坎伯稱為千面英雄,其功過是非之評斷是千古艱難。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云:

....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圖片來源:網路)
如此俾倪天下英雄的毛澤東之評價豈不難如登天?即使這首毛澤東《沁園春·雪》有多如牛毛的稱頌的評價,但也非一面倒;我拙文「詩意」的本質與創造─文學與藝術(2)中,認為中國文學的詩意意在言外。體現在詩有六義(六種表現方法)─「賦、比、興、風、雅、頌」,而劉若愚則認為:「偉大的詩必然含有從來未被發現的語言的用法,帶有新的表現, 意義和聲音的新結合, 字句、意象、象徵、聯想的新樣式。」(見《劉若愚: 融合中西詩學之路詹杭倫著,76頁)
於是《沁園春·雪》中,「欲與天公試比高」與「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意在言外,雖被稱頌為「俾倪天下英雄」之氣慨是古今第一人。但氣慨畢竟不是滄桑悲涼的詩意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云:

....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而「江州司馬青衫濕」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他婉約地把自己藏在曾被貶官為「江州司馬」的典故裡。
關鍵是,錢理群教授如此說:「中國大陸對毛澤東的態度是涇渭分明的,一部分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另一部分人認為他是民族罪人,我自己恰好無法如此旗幟鮮明地來評價毛澤東。因為我既不能回避毛澤東給整個民族帶來的災難,這些災難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但內心深處,我又擺脫不了毛澤東對我的吸引力。」(《書寫(上冊)》第9頁)
是民族英雄,還是民族罪人?錢教授無法判定,若不選邊,又有違《史記》太史公曰春秋筆法,可真令他揪心。
但正如他的書名所說,有另一種歷史書寫,可以提供另類歷史視角。
歷來民間或神話故事(如《奧德賽》史詩)的情節,不外乎兩種,其一,王子或公主不幸淪落風塵,幾經曲折,才確認身份,重回富貴。其二,生來一無所有的牧羊人、農民、或書生詩人,通過魔法,一路斬妖除害,成了國王。(見《為什麼要讀經典?》卡爾維諾,伊塔洛(1999年英譯)第19─23頁)
多年後,當今的年代成為經典,某位未來的遊唱詩人荷馬寫到:
「白手起家、一無所有的毛澤東是個書生詩人,通過召喚及貴人指點,開啟了英雄旅程,一路打殺,成了帝王,而大展抱負。但最終世事滄桑:
『是非成敗總成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請看「陳華夫專欄」─深度政經分析─系列文章:

日本失落的30年之深度分析美國2022年通膨危機─深度政經分析(1)
美國債近期暴跌的嚴重後果之真相─深度政經分析(2)
全球大棋局戰略博弈下的美國霸權─深度政經分析(3)
美中全球大戰略博弈之俄烏戰爭後最新發展─深度政經分析(4)
美國高通脹與經濟是否硬著路的原因及解決之道─深度政經分析(5)
中國威權主義與美國民主之國家治理效能,見證了中國崛起往上升美國霸權走下坡─深度政經分析(6)
「稀缺」導致「目標的詛咒」─為何我們獲得越多,反而失去更多?─深度政經分析(7)
中國真的陷入債務陷阱的金融危機?中國造成斯里蘭卡的一帶一路債務陷阱?─深度政經分析(8)
「文革」的真相與反省─深度政經分析(9)
2022諾獎得主柏南克的量化寬鬆(QE)是當今全球通脹的始作俑者嗎?─深度政經分析(10)
台海情勢穩定的定海神針為何是「美中台三角威懾」?─深度政經分析(11)
強勢美元危害美國及全球的真相?─深度政經分析(12)
中國崛起之威權體制因素的「新政治經濟學」視角?─深度政經分析(13)
何謂「策略」?剖析「策略的迷思」─深度政經分析(14)
光子晶片真能彎道超車中美晶片戰?─深度政經分析(15)
美中理工人才爭奪戰大逆轉的真相─深度政經分析(16)
經濟學的「古德哈特定律」:每一個「目標」都將淪為「目標的詛咒」之措施─深度政經分析(17)
思想與歷史人物的評價之真相─深度政經分析(18)
思想與嚴復「思想救國」的歷史評價─深度政經分析(19)
理性的狡猾、黑格爾、辯證法、「看不見的手」、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真相─深度政經分析(20)
美中尖端科技爭霸的最新策略之比較與評析─深度政經分析(21)
請看懂矽谷銀行倒閉、美聯儲QE印鈔與加息、全球通脹,美國債跌價的關聯─深度政經分析(22)
邪惡的平庸、致命的自大、計畫/市場經濟、民主和法治之省思─深度政經分析(23)
極具爭議的埃隆·馬斯克之SpaceX對接「國際太空站」啟示錄─深度政經分析(24)
SpaceX星艦飛船發射後化為火球後之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的發展─深度政經分析(25)
烏克蘭戰爭的烏克蘭、俄羅斯、歐盟、美國、及中國的全球戰略博奕─深度政經分析(26)
辜朝明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之特點與缺失─深度政經分析(27)
中國造艦能力至少是美國232倍之美中海軍世界爭霸錄─深度政經分析(28)
中國經濟會重蹈日本的衰落的30年嗎?─深度政經分析(29)
美中晶片戰的現況與未來─深度政經分析(30)
顛覆性創新如何超越取代行業領頭羊─聚焦中國電動車崛起世界第一─深度政經分析(31)
論《形而上學俱樂部:美國思想的故事》裡美國廢奴、進化論、實用主義、文化多元主義思想的歷史─深度政經分析(32)
分析美、中、印經濟裡的腐敗、製造業、不平等及民主─從《新鍍金時代》一書談起─深度政經分析(33)
解釋美國為何不急著降息?及美元堅挺的「美元陷阱」─深度政經分析(34)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6會員
249內容數
思想家─理解、解釋、預測世界。發表:9篇「深度政經分析」、6篇「現代開悟之洞識」、10篇「學習的本質」、13篇「美中關係」、4篇「驀然回首」、21篇「文學與藝術」、36篇「科技與智慧」、9篇「圍棋的本質」、40篇「美中經濟」、28篇「美股的本質」、12篇「美聯儲的本質」、12篇「貨幣及美元的本質」,共201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作者:陳華夫 愛拼才會贏外有名利的獎賞,內有多巴胺的加持,成為眾生追求的目標。當人們緊盯著輸贏,讓人目光短淺,往往利令智昏,作弊打假,飽嚐「目標的詛咒」的苦果。美國為了贏過中國,全面開打科技戰及間諜戰,迫害華裔科學家,拱手將大批成熟的科學家驅趕回中國,十足鼠目寸光,搬石頭自砸腳。
作者:陳華夫 從陰謀論的來看,美國打科技戰、間諜戰的官員迫害華裔科學家之惡行,十足是襄助中國的搬石頭自砸腳。世界的霸主美國竟昏庸至此,也只能說,自作孽不可活了。
作者:陳華夫 讀者不願付費閱讀,是當今資訊氾濫的大勢所趨。文字內容平台的作者群應認清讀者追求知識及見識的需求,並善用超連結,減輕讀者的認知負擔,寫出大量的賞心悅目之高可讀性及點閱率文章,而促進「平台─作者」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作者:陳華夫 光子晶片早在美國1980年代即已發展,光子晶片處理的是光子,而傳統晶片處理的是電子,兩者集成晶片的製造技術類似,結構外觀也類似,只是電子通道換成光波導通道。中美晶片戰激起中國晶片產業的民氣,可能提早讓中國成為半導體行業的頂級玩家。
作者:陳華夫 策略的功能與角色往往被誇大,而陷入「策略的迷思」,經濟學的古德哈特定律的一個版本說,每一個成為目標的策略都會變成一個糟糕的策略,往往導致「目標的詛咒」。
作者:陳華夫 從「新政治經濟學」視角,中國崛起之威權體制因素是政府「看的見的手」及市場看不見的手的雙手共用,但要避免「目標的詛咒」就得在選擇(決策)時,權衡長期的與短期的目標,把所擁有的資源之價值(效率)最大化。中國已開始調整GDP成長掛帥為社會價值(脫貧、均富)掛帥。
作者:陳華夫 愛拼才會贏外有名利的獎賞,內有多巴胺的加持,成為眾生追求的目標。當人們緊盯著輸贏,讓人目光短淺,往往利令智昏,作弊打假,飽嚐「目標的詛咒」的苦果。美國為了贏過中國,全面開打科技戰及間諜戰,迫害華裔科學家,拱手將大批成熟的科學家驅趕回中國,十足鼠目寸光,搬石頭自砸腳。
作者:陳華夫 從陰謀論的來看,美國打科技戰、間諜戰的官員迫害華裔科學家之惡行,十足是襄助中國的搬石頭自砸腳。世界的霸主美國竟昏庸至此,也只能說,自作孽不可活了。
作者:陳華夫 讀者不願付費閱讀,是當今資訊氾濫的大勢所趨。文字內容平台的作者群應認清讀者追求知識及見識的需求,並善用超連結,減輕讀者的認知負擔,寫出大量的賞心悅目之高可讀性及點閱率文章,而促進「平台─作者」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作者:陳華夫 光子晶片早在美國1980年代即已發展,光子晶片處理的是光子,而傳統晶片處理的是電子,兩者集成晶片的製造技術類似,結構外觀也類似,只是電子通道換成光波導通道。中美晶片戰激起中國晶片產業的民氣,可能提早讓中國成為半導體行業的頂級玩家。
作者:陳華夫 策略的功能與角色往往被誇大,而陷入「策略的迷思」,經濟學的古德哈特定律的一個版本說,每一個成為目標的策略都會變成一個糟糕的策略,往往導致「目標的詛咒」。
作者:陳華夫 從「新政治經濟學」視角,中國崛起之威權體制因素是政府「看的見的手」及市場看不見的手的雙手共用,但要避免「目標的詛咒」就得在選擇(決策)時,權衡長期的與短期的目標,把所擁有的資源之價值(效率)最大化。中國已開始調整GDP成長掛帥為社會價值(脫貧、均富)掛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Thumbnail
  我國近年來陸續修復許多哲學家與文學家等思想家的故居,如:殷海光故居、方東美寓所、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等。相較於一般的修復工程,修復思想家的故居有何不同?又思想家的文化資產是其「故居」還是其「思想」?   哲學家柯靈烏(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歷史就是思想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Thumbnail
  我國近年來陸續修復許多哲學家與文學家等思想家的故居,如:殷海光故居、方東美寓所、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等。相較於一般的修復工程,修復思想家的故居有何不同?又思想家的文化資產是其「故居」還是其「思想」?   哲學家柯靈烏(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歷史就是思想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