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漫畫與代表臺灣的漫畫(2):產地與作者的軸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漫畫《火鳳燎原》封面
諸如「英國文學」、「美國文學」、「中國文學」等分類概念中,還包括了以地域為區隔的邏輯。也正因為如此,一如「Made in Japan」、「Made in China」、「Made in U.S.A」等歸納方式,對於商品特性鮮明的漫畫而言,著眼於產地、試圖以「Made in Taiwan」定義「臺灣漫畫」的觀點,自然也成其脈絡。
細分來看,以漫畫為討論對象時,「Made in Taiwan」其實包括了兩種不同的概念。由於產生漫畫作品必須經過創作、出版兩種進程,因此「作品在臺灣形成」的概念,又可以再分成「原創的發生」及「出版業務的完成」。換言之,儘管「Made in ○○」的梳理方式並不少見,但對創作型商品而言,卻依然顯得模糊。
如果不涉及原創內涵,那麼「Made in Taiwan」意指「在臺灣製成書籍」,也就是「由臺灣出版事業出版」。然而,由於代理版權早已成為出版經營的版塊之一,所謂「由臺灣出版事業出版」的書籍,其實仍有可能來自世界各地。也就是說,如果以邏輯而論,由臺灣出版事業翻譯、編輯、增訂、改版、印刷的《哈利波特》並不成立「MadeinTaiwan」的理據,那麼「臺灣漫畫」與「臺灣出產」之間的關係,便應該與出版業務無關,而必須回歸內容及創作的原點──作者。如果「臺灣出產」的漫畫是指由臺灣創作者完成的漫畫作品,那麼下一個等待釐清的問題,便是所謂「臺灣漫畫創作者」究竟是「身為臺灣人的漫畫創作者」,還是「在臺灣的漫畫創作者」。其中固然存在重疊而模糊的灰色地帶,但同樣無法迴避的問題,卻更是兩者之間的本質差異,以及可能衍生的認知謬誤。一般情況下,「身為臺灣人的漫畫創作者」指的是具臺灣公民資格,並且進行漫畫創作、發表作品的人;而「在臺灣的漫畫創作者」,則是進行漫畫創作、發表作品的人,只是身在臺灣或在臺灣發表作品,不見得具有公民資格。無庸置疑,前者的作品幾乎沒有不能被認知為「臺灣漫畫」的理由,但對後者的認定問題則相對複雜,甚至可能莫衷一是。
《火鳳燎原》是一部以三國歷史為背景,由東立出版社旗下漫畫家陳某創作的長篇連環漫畫。自2001年起,分別連載於香港東立分公司的《新少年》週刊,以及臺灣東立出版社發行的《新少年快報》漫畫雜誌。理論上,由香港漫畫家創作的《火鳳燎原》,似乎不該被歸類為「臺灣漫畫」,但就事實而言,身為香港人的陳某,卻是因為先以三國題材的《不是人》參加了1996年的「第六屆東立漫畫新人獎」,才隨著奪冠、發跡,先後知名於香港、新加坡等地,成為「具有漫畫家身分的香港人」,更在2000年以《不是人》獲得臺灣行政院新聞局「金鼎圖書出版獎」漫畫獎。就制度而言,陳某之所以能被頒發臺灣官方獎項,原因在於作品經臺灣的出版社發行後並不涉及國籍問題。但觀乎臺灣讀者對於《火鳳燎原》的接受程度,以及陳某之於臺灣市場、臺漫體系的淵源和代表性,其間微妙交錯的邏輯,卻也使得畫出「臺灣漫畫」的創作者,似乎不一定得是土生土長的臺灣公民。例如聯合報系的《好讀週報》便曾以《火鳳燎原》為東立出版社旗下的「本土作品」,彷彿「臺灣漫畫」無論定義或呈現給讀者大眾的認知,已然與「華文漫畫」、「華人漫畫」的概念有所重疊:
國內的漫畫市場,幾乎清一色是日系漫畫的天下。以三國時代歷史題材為背景的《火鳳燎原》,連載超過10年,總銷售量超過100萬本,是東立出版社唯一列入「特A級」(單行本一集銷售超過10萬本)的本土作品。
事實上,以「大中華」概念處理「臺灣漫畫」的定義並不恰當。此間無關政治紛擾,而是因為「臺灣漫畫」的概念之所以需要被建立,目的在於透過名詞與觀念的梳理,令漫畫文學在特定地域的創作成果能夠獲得凸顯。也唯有如此,才可能透過作品、發展脈絡的勾連,進一步叩問箇中歷史、文化的內外底蘊。相較於此,所謂「大中華」與「華文漫畫」、「華語漫畫」的概念,則無非只是一種擴散式的包納,既有散焦之虞,更無法確保定義處理的初衷。
本文摘自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讀圖漫記:漫畫文學的工具與臺灣軌跡》/作者:周文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NYCU PRESS說書中】! ✍身為出版社編輯,愛書、惜書之餘,更希望能把出版社工作實務、與作者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最最最重要的推薦每本書的可讀之處帶給大家! 希望你/妳能在此抽出15分鐘,細細品味這形色匆匆年代下,閱讀與知識的珍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如「臺灣不是美國」、「臺灣不是日本」等國家認知,一般情況下,語系及文字的識別,常是定義區別的最直接指標。不過,由於政治的因素及抗力,令臺灣民眾一直對海峽彼端有著離合難定的複雜情緒,在這樣的基礎上,前述觀念對於臺灣社會與「臺灣文學」來說,其實不完全適用。
一如「臺灣不是美國」、「臺灣不是日本」等國家認知,一般情況下,語系及文字的識別,常是定義區別的最直接指標。不過,由於政治的因素及抗力,令臺灣民眾一直對海峽彼端有著離合難定的複雜情緒,在這樣的基礎上,前述觀念對於臺灣社會與「臺灣文學」來說,其實不完全適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林志龍的臺灣武俠傳說公司最近上架一批老武俠電子書,都以臺灣著名武俠作家的作品為主。 由於臺灣過去的武俠小說出版業者常常張冠李戴,弄得版本問題一塌糊塗⋯⋯
Thumbnail
  2023年時就在說「今年強的很多喔」,期待名單裡出現一片美麗的廝殺,不過感覺今年的金漫獎與其說關注在漫畫本身,不如說關注漫畫的價值性,讓人有種「總體該從何評選比較」的艱困選擇障礙。   金漫獎的精神是什麼呢──或許已經是時候近一步去問了:如果我們撕下臺灣產製的標籤,對臺灣來說,漫畫是什麼呢?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這次想介紹的,便是一本同樣令我「好想收單行本!」的台灣漫畫──在CCC追漫台(前身CCC創作集)連載完結,茜Cian繪製的《台灣特有種》。 我是非常後期才跟上進度的讀者,但對這部漫畫幾乎是一見鍾情。墜入情網的契機沒什麼特別,無非裡面那些軟萌又心善的小學生們,真的、真的畫得太可愛了……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近年,日、韓漫進入臺灣人生活,細緻畫風與高潮迭起的劇情,圖像敘事不僅成為我們的日常,更帶動相關商機、活動舉辦。讚嘆日韓漫的同時,臺灣有自己的漫畫嗎?臺漫,又走出了什麼路?來到「國家漫畫博物館」(主場館尚未完成),目前全區劃分為13區,自臺灣漫畫的歷史、發展再到多元題材等,一同閱讀體驗「臺漫」新氣象。
Thumbnail
臺中漫畫博物館致力於展示臺灣漫畫的發展史與商業現況,並提供豐富的展覽元素,包括歷史性漫畫、得獎作品、漫畫家工作室展示等。除了展覽,園區內還有賣甜點與餐點的小店,環境優美且溫暖適合各年齡層的遊客。週末有雷射燈光秀,未來主場館開放後將提供更多展覽空間。地址:臺中市西區林森路33號。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林志龍的臺灣武俠傳說公司最近上架一批老武俠電子書,都以臺灣著名武俠作家的作品為主。 由於臺灣過去的武俠小說出版業者常常張冠李戴,弄得版本問題一塌糊塗⋯⋯
Thumbnail
  2023年時就在說「今年強的很多喔」,期待名單裡出現一片美麗的廝殺,不過感覺今年的金漫獎與其說關注在漫畫本身,不如說關注漫畫的價值性,讓人有種「總體該從何評選比較」的艱困選擇障礙。   金漫獎的精神是什麼呢──或許已經是時候近一步去問了:如果我們撕下臺灣產製的標籤,對臺灣來說,漫畫是什麼呢?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這次想介紹的,便是一本同樣令我「好想收單行本!」的台灣漫畫──在CCC追漫台(前身CCC創作集)連載完結,茜Cian繪製的《台灣特有種》。 我是非常後期才跟上進度的讀者,但對這部漫畫幾乎是一見鍾情。墜入情網的契機沒什麼特別,無非裡面那些軟萌又心善的小學生們,真的、真的畫得太可愛了……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近年,日、韓漫進入臺灣人生活,細緻畫風與高潮迭起的劇情,圖像敘事不僅成為我們的日常,更帶動相關商機、活動舉辦。讚嘆日韓漫的同時,臺灣有自己的漫畫嗎?臺漫,又走出了什麼路?來到「國家漫畫博物館」(主場館尚未完成),目前全區劃分為13區,自臺灣漫畫的歷史、發展再到多元題材等,一同閱讀體驗「臺漫」新氣象。
Thumbnail
臺中漫畫博物館致力於展示臺灣漫畫的發展史與商業現況,並提供豐富的展覽元素,包括歷史性漫畫、得獎作品、漫畫家工作室展示等。除了展覽,園區內還有賣甜點與餐點的小店,環境優美且溫暖適合各年齡層的遊客。週末有雷射燈光秀,未來主場館開放後將提供更多展覽空間。地址:臺中市西區林森路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