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灣漫畫與代表臺灣的漫畫(3):名為風格的軸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由於語言、產地、作者國籍都存在可能的悖論,因此如同漫畫家彭傑所言,無論學界、輿論或創作者,多數人在嘗試處理臺灣漫畫的定義問題時,總會「努力尋找臺灣漫畫風格」,抑或「強調本土風格」。於是又將陷入另一個難解的問題──何謂臺灣的漫畫風格?進而重新回到題材與人、史、時、地、物的取現邏輯,形成迴環般無窮無盡的思辨迷宮。
圖 68 圖像創作風格與文字創作風格形成概念示意圖(來源:周文鵬整理)
圖 69 風格及其形成概念示意圖(來源:周文鵬整理)
如前所述,由於在涉及內容討論之前,繪畫式創作的成果早已因為接受者的存在,而可能隨著所有視覺特徵的浮現,被相同、雷同等分類邏輯逕行歸納;因此至少以漫畫而言,「風格」乃是一組作品內、外要素所共構的特質,姑且能以「畫風」為分界,區隔出外表及內容兩條不同的軸線。一如文學家在不斷寫成作品的創作歷程中,隨著題材、句法、用詞、結構、思維等指標物件的累積,將自然在接受者眼中轉化出某種共相般的個人特色,不難理解,漫畫也可以透過圖像特色、題材偏好、劇情手法等識別經緯,被讀者詮釋出不一而足的種種「風格」。
如圖68、69、70所示,作為一種立體而多層的結構,「風格」至少成立自一組包括題材、載體、情節的三角連鎖,然後才可能依醒目比例形成「表述」結果,衍生出受眾各自表述的「特色」。換言之,儘管一般情況下,創作者擇一改變題材、文筆或劇型,通常會被受眾定義為「風格的創新」,但嚴格來說,這段過程,其實更接近一場創作底蘊之於異樣元素的容受挑戰。若能順利完成內在要素的重構,那麼不僅作者自身的創作體系將延伸出新的脈絡,巨觀來看,只要擁有足夠的群眾基礎,獲得確立的創新成果,終將成為類型母體的創作基因。既在血統中影響後人作品的構成方式,更將隨著一組組範型、方法的前仆後繼,遷變出每段時期、每個世代的不同「風格」。
本文摘自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讀圖漫記:漫畫文學的工具與臺灣軌跡》/作者:周文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NYCU PRESS說書中】! ✍身為出版社編輯,愛書、惜書之餘,更希望能把出版社工作實務、與作者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最最最重要的推薦每本書的可讀之處帶給大家! 希望你/妳能在此抽出15分鐘,細細品味這形色匆匆年代下,閱讀與知識的珍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分來看,以漫畫為討論對象時,「Made in Taiwan」其實包括了兩種不同的概念。由於產生漫畫作品必須經過創作、出版兩種進程,因此「作品在臺灣形成」的概念,又可以再分成「原創的發生」及「出版業務的完成」。換言之,儘管「Made in ○○」的梳理方式並不少見,但對創作型商品而言,卻依然顯得模糊
一如「臺灣不是美國」、「臺灣不是日本」等國家認知,一般情況下,語系及文字的識別,常是定義區別的最直接指標。不過,由於政治的因素及抗力,令臺灣民眾一直對海峽彼端有著離合難定的複雜情緒,在這樣的基礎上,前述觀念對於臺灣社會與「臺灣文學」來說,其實不完全適用。
細分來看,以漫畫為討論對象時,「Made in Taiwan」其實包括了兩種不同的概念。由於產生漫畫作品必須經過創作、出版兩種進程,因此「作品在臺灣形成」的概念,又可以再分成「原創的發生」及「出版業務的完成」。換言之,儘管「Made in ○○」的梳理方式並不少見,但對創作型商品而言,卻依然顯得模糊
一如「臺灣不是美國」、「臺灣不是日本」等國家認知,一般情況下,語系及文字的識別,常是定義區別的最直接指標。不過,由於政治的因素及抗力,令臺灣民眾一直對海峽彼端有著離合難定的複雜情緒,在這樣的基礎上,前述觀念對於臺灣社會與「臺灣文學」來說,其實不完全適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文化部曾提出編列2500萬預算來支持台漫在2027年能夠改善國漫、超越日韓,ㄜ.....老實說,我一直覺得讓一堆根本不看漫畫、不看動畫的中老年人去掌管所謂的台灣漫畫賽事或國漫館基本上就像是不會用電腦的老輝阿上台演講說數位化多重要一樣。 台灣的漫畫在這三十年間變得相當沒落也是不爭的事實,背後因素
「台灣漫畫2027超越日韓」 這句話聽起來就是一個笑話,但其實曾經的台灣漫畫也有過大放異彩的時代。       70年代中後時期台灣因為影印機價格壓低而普及,也因為當時對於版權的觀念的低落,印刷廠與出版社得以低成本直接印刷日本漫畫並進行翻譯,因而讓多家出版盜版日本漫畫的出版社蓬勃發展,相信有經
Thumbnail
引路人是一部以台灣民俗中的神、鬼、妖的故事去創作的漫畫。來看看黑白無常如何在編劇桑原和漫畫家羅寶的世界觀中教育新人吧。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最近發現越來越多「圖文小說」出現了。有一點不太理解「圖文小說和漫畫有什麼差別」。上網做了一些功課,整理如下。 . 圖文小說(Graphic Novel)和漫畫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相似,但它們在形式和內容上有一些重要的區別。 . 一、敘述方式 漫畫:主要以圖像為敘述的主軸,插入對話和文字框作為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文化部曾提出編列2500萬預算來支持台漫在2027年能夠改善國漫、超越日韓,ㄜ.....老實說,我一直覺得讓一堆根本不看漫畫、不看動畫的中老年人去掌管所謂的台灣漫畫賽事或國漫館基本上就像是不會用電腦的老輝阿上台演講說數位化多重要一樣。 台灣的漫畫在這三十年間變得相當沒落也是不爭的事實,背後因素
「台灣漫畫2027超越日韓」 這句話聽起來就是一個笑話,但其實曾經的台灣漫畫也有過大放異彩的時代。       70年代中後時期台灣因為影印機價格壓低而普及,也因為當時對於版權的觀念的低落,印刷廠與出版社得以低成本直接印刷日本漫畫並進行翻譯,因而讓多家出版盜版日本漫畫的出版社蓬勃發展,相信有經
Thumbnail
引路人是一部以台灣民俗中的神、鬼、妖的故事去創作的漫畫。來看看黑白無常如何在編劇桑原和漫畫家羅寶的世界觀中教育新人吧。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最近發現越來越多「圖文小說」出現了。有一點不太理解「圖文小說和漫畫有什麼差別」。上網做了一些功課,整理如下。 . 圖文小說(Graphic Novel)和漫畫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相似,但它們在形式和內容上有一些重要的區別。 . 一、敘述方式 漫畫:主要以圖像為敘述的主軸,插入對話和文字框作為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