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眾之貌] 這不是資料,是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這原本是為了眾籌而寫,但作為前幾年主要的工作之一,也值得分享。
# 將陸續發佈我在
立方空間的一年講座的內容,預估有三十萬字吧,只要訂閱支持,就能夠全文閱讀。同樣如我允諾的,最後無論紙本還是電子書,朋友都可以無料收到,連郵費都不用。

這短片,是我們將要離開新德里之前,在機場拍攝的訪談。伴隨著兩周疲累與收穫,身上的塵土與笨重的器材,Vishwasm Byrappa 在機場的咖啡店清楚說明了印度人民科學運動對印度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群科學家放棄優渥的工作,推廣教育,消除文盲,我敬愛的 M. P. Parameswaran博士說:「科學不是人民的產物,而是人民的內在靈魂」。他又說,「科學是幫助人民獲得知識的學問。
M. P. Parameswaran博士以及印度的人民科學運動,是引發我開始諸眾之貌的最初的念頭。他留學蘇聯,是高等原子與核能專家,回國後見到印度孩子字都不識一個,飯都沒得吃,科學家搞核能幹嘛?他放棄原子核能研究所工作,參加印度共產黨,隨即號召,鼓動印度的科學家參與史上最大的教育運動。他們不是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計算SSCI點數,他們無償編寫小學多語言的教科書,製作便宜的觀測器,讓村民與孩子知道月蝕並非怪獸吃了月亮。整整二十年,透過教科書,鄉村學堂與圖書館、技術資源中心,更透過戲劇與音樂,徹底改變了喀拉拉邦,也改變了全印度。印度的文盲從百分之80降低到20左右,超過百萬次的來自全球的義工參與過他們的教育項目。
我並不是一個特別喜歡幹項目的人,但喜歡與人一起工作。我困頓之時,他們伸手,他們累了,我喊喊話。非洲諺語,要走的快,一個人走,要走的遠,一起走。
這樣四年過了。我們要如何估計走的多遠呢?
諸眾之貌的網站上有100多篇文章,影像庫里有幾T的素材,剪完三部片,嚴格來說是兩部,一部雖然在台北立方空間展出,但還在製作英文字幕,精修細節,準備開源上線。我們走過十幾個城市,訪問了超過一百多人跟團體,協力在不同的學校,城市舉辦過五次展覽。兩支短片,還有三支待剪輯與後製的影片。
2013年底,亞際書院,還有中國美院高士明老師在鄭波老師的提議本想做人民的TED,群智慧(swarm intelligence),透過一支支短的影片來呈現中國人民的力量。這是非常棒的開始,開始面向亞洲,學習鄰居而非西方。後來鄭波老師到香港教書,未能成形。
於是我被拉去一次會議中出主意。固執笨拙的我不想做TED,我不相信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成功。我認為個人背後有更多集體的成就,每個「雖艱難但吾往矣」的成功人士背後有其社會條件。於是我提議用類似的概念來做諸眾之貌,但給我們時間,田野亞洲,做一個個集體而非個人的故事。感謝亞際書院,中國美院力挺此計畫,並給我們一年多的啓動基金。我更有幸有美院與高師大的學生朋友們一起開始。
這四年下來,我始終懷疑,將一個故事講的如此複雜有效果嘛?
香港獨立媒體談得是媒體與香港社會的關係,黑手談的是音樂與社運的關係,左翼書店談的是青年世代與知識傳遞,亦即,我們問的是媒體可以是什麼,音樂可以是什麼,而書店(知識)又可以是什麼?這已經遠超過一個人,一個群體的故事了。
我們走上歧路花園。以為在超文本的世界,千高原的想像中,人們會自動找到美麗的風景。
有一次在台灣新竹的馬祖新村旁的傳統影院超大螢幕上放黑手那卡西的影片。事後熱情的觀眾問我,這麼精采的片子,為何不全台巡回呢?我說我們的影片全在網路上,是完全開放免費的,這是我們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想。她搖搖头說,一起看電影,跟人們一起看電影,才能感受集體的力量,才能有改變社會的念頭。
老實說,我沒想過這問題。我以為片子放網上,訪談整好,年表清楚,分類有序,每個人都看得到,這就是資料庫網站最基本的結構了。我們也許又多想了一點,這麼多訪談,年表,影像不會自己說故事,我們應該將每個集體的故事,製作一支影片,作為資料的索引,觀者自會循線找到每個訪談,每篇文章的意義與啓發。
我們也錯了。影片作為索引是漂亮的概念,但並不實際。
社交媒體將我們世界的複雜摺疊起來了,成為一個光滑平面,人們在貓咪與夜宵的平滑面上愉快的生活著。網上無論什麼影片都將是觀看的附屬物,目的並非看,而是形成無縫娛樂世界。網路影片淪為與音樂一樣,成為日常生活的環境,如同一切原本有意義之事,都在這平滑面上”陪伴”人們的工作,放空,休息,鬱悶,以及所有生活。
要將日常生活的曾有過的歷史打開,除了將各地人們的努力變成資料庫,建立文獻外,還必須在社交媒體塑造的平滑面中開始打造晶亮的裂縫。我想開始製作這些裂縫,是採訪,資料,年表與影片水面下的爆裂物,是水底的魚鈎。是不順的路,不明的燈,不容易的選擇
我們需要手拉手,不是只有諸眾之貌團隊,而是更多人集體地來製造晶亮裂縫,這是我們要出版,要舉辦放映會,要眾籌的原因。參與人們曾經參與的,活出人們曾有的豐饒生活
讓裂縫透光誘人,成為看,成為嚮往之地。裂縫並非道德或愛心,也不是NGO,我們不輓救政府的失職,不戡亂新自由主義的禍害。
晶亮裂縫里是人們如何努力活著,透出改變社會的光線,是總有一天浮出平滑表面上的尖石,讓我們相信歧路花園真的存在。
如Henri Lefebvre說的,讓不可能成為可能(possible – impossible)
avatar-img
10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相信世代四月的 ESG 青年學校課程,邀請到社群裡同時擁有工程師、BBoxer 身分,目前是 AndAction 教練生涯服務共同創辦人的法憲,來和我們分享他接觸冥想、瑜伽的契機,以及去年那趟改變他人生的印度靈修旅行是如何啟發他領悟快樂的真諦,並面對真實的自己。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Thumbnail
十幾年前到北印度旅遊,空氣中飄浮著某種氣味,很難形容,印度人到處便溺的畫面、街上乞丐與印度婦女抱著手上的孩子圍著你要錢,同團團員即使從台灣帶礦泉水去仍然上吐下瀉,馬路上交通工具此起彼落的喇叭聲像是要拚了命一樣的較勁。記得多年前的北印度旅途中充滿驚慌,北印的影像仍停留在腦海裡,現在看來,只是我用觀光客
Thumbnail
因為一場糊裡糊塗的面試,一入坑就是十四年的印度旅居生活,長期印度台灣兩邊飛,印度,也算是我第二個家;平常在印度的工作是三個月一期,而這次的時空背景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14天印度原地有薪放假,促使了這次北印度8天九夜的奇幻旅程。喜歡獵奇、不按牌裡出牌、非傳統的旅遊問誌,都很適合訂閱。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2023年的3月到4月, 我有幸參加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I-Corps™計畫。 I-Corps™計畫初衷是賦予科學研究人員企業家精神, 去思考怎樣的科學研究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價值。 明眼人都知道, 很多教授做的研究與實務脫節, 他們的學生畢業時,都成為了為五斗米折腰
Thumbnail
在我的研究生階段,曾經和師長合寫過一些推廣教育著作,比如説《國學導讀》(全 三册)、《國學常識》、《國學常識精要》,拿到很優厚的稿費,既貼補了家用,也能買些自己需要的電腦設備,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邱燮友教授,待我真是恩重如山。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相信世代四月的 ESG 青年學校課程,邀請到社群裡同時擁有工程師、BBoxer 身分,目前是 AndAction 教練生涯服務共同創辦人的法憲,來和我們分享他接觸冥想、瑜伽的契機,以及去年那趟改變他人生的印度靈修旅行是如何啟發他領悟快樂的真諦,並面對真實的自己。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Thumbnail
十幾年前到北印度旅遊,空氣中飄浮著某種氣味,很難形容,印度人到處便溺的畫面、街上乞丐與印度婦女抱著手上的孩子圍著你要錢,同團團員即使從台灣帶礦泉水去仍然上吐下瀉,馬路上交通工具此起彼落的喇叭聲像是要拚了命一樣的較勁。記得多年前的北印度旅途中充滿驚慌,北印的影像仍停留在腦海裡,現在看來,只是我用觀光客
Thumbnail
因為一場糊裡糊塗的面試,一入坑就是十四年的印度旅居生活,長期印度台灣兩邊飛,印度,也算是我第二個家;平常在印度的工作是三個月一期,而這次的時空背景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14天印度原地有薪放假,促使了這次北印度8天九夜的奇幻旅程。喜歡獵奇、不按牌裡出牌、非傳統的旅遊問誌,都很適合訂閱。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2023年的3月到4月, 我有幸參加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I-Corps™計畫。 I-Corps™計畫初衷是賦予科學研究人員企業家精神, 去思考怎樣的科學研究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價值。 明眼人都知道, 很多教授做的研究與實務脫節, 他們的學生畢業時,都成為了為五斗米折腰
Thumbnail
在我的研究生階段,曾經和師長合寫過一些推廣教育著作,比如説《國學導讀》(全 三册)、《國學常識》、《國學常識精要》,拿到很優厚的稿費,既貼補了家用,也能買些自己需要的電腦設備,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邱燮友教授,待我真是恩重如山。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