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錨,將我定向大海深處,讓我像一枚貝殼,靜謐躺臥在軟泥海床上
我絕對是「關係導向」的人,因為主流價值的外在成就於我,如同以金錢交易的消費物品,帶給我的滿足往往只有幾秒,因為裡頭沒有太多的創意變化,以某種難以言喻的質感。
然而,即使是「關係導向」的我,五十歲以前卻是迷航在霧鎖裡,誤以為「關係」是去「擁有」:要來關注、得到溫情、獲取愛憐、贏來讚美、博取同情、收到呵護、執持安全感、儲存價值感…
既遺憾卻又殘酷的幸運是,進入「關係」誤區的我,不僅一無所獲,甚至自認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人」、「情」盡失,哀嘆「關係」這門交易簡直是蝕本、傷心又毫無退路。
然而,「關係」真的只能以「有」與「無」這對立的兩極,來作唯一評估?而我僅能註定做賠本「生意」嗎?
弔詭的是,五十歲後的我,終於將「關係」轉虧為盈,關鍵並非我手頭開始「擁有」更多,相反的,我願意利用「若有所失」的痛苦瞬間,將生命動力轉為「學習」模式,試圖從看似糟糕的關係裡頭,自疑自問:「我到底從這人際困境,學會了什麼?」
換言之,關係的「學習」模式反轉了成果評量標準,不再以主流價值對關係成功的標準評量-擁有與否,而是全然自我量身客製一套「質化」準則,那就是即使關係再如何難堪與痛苦,若是能幫助我回溯生命最初發生類似人際災難與創傷的原點,並且學習撫慰與療癒,再回到當下此在的現實中,以重說故事完成,並願意實踐心的故事版本,那麼我就是成功經營關係的人。
如同我的這段22年婚姻關係,貌似權力(利)依然失衡,但我卻於關係的「學習」模式中,一次次探觸到自己在討好、隱忍、委曲求全與犧牲,卻又巴望獲得不被嫌隙的慣性行為模式底下,那個保持錯誤內在信念的自己,乃至向裡越來越深化,找回那個剛對人世有初萌記憶,卻已被親情土石流淹埋的小女孩。
在婚姻關係中,我終於放掉眼皮底下「銀貨兩訖」(例如:我交出「討好」換來「不被嫌棄」)似的索討,以一種棉花糖理論似的「延遲享受」,讓立即無可得的挫敗,轉向自己最好奇與溫暖的叩問、脈絡似地探向最隱晦未知的匱乏深處。
最終極的擁有,唯有自己能給得起。
那便是在療癒最原初的創傷之後,當下此在的五十歲的成熟女人,聯手內在漸次長大的陽性,正是可以給出完整關係,讓自己好好「擁有」的人。
於此,關係又再度轉向,從「學習」模式切換到「擁有」,因為內在豐盈無虞的愛,突破了有無的向量,既是廣闊深海的「全有」,豈有匱缺的可能?
既已放掌向天,何來失手?
我的婚姻現階段似乎毫無改變,關係依然權力(利)失衡,但「學習」如錨,將我定向大海深處,讓我像一枚貝殼,靜謐躺臥在軟泥海床上。
我知道,人非木石,在關係中,我還是需要情感的澆灌,於現實困頓中,亦需要膚慰暖語,在每一次失敗陷落時,極渴盼一雙手做確保,於是,我得更覺察地告訴自己,在關係學習的過程所累積的情感資糧,不僅僅是供給當下的餓而已,還要「好天要存雨時糧」,加強心的韌性,也要儲存對己豐盛的愛,才能真正送給自己一座愛情海,面對所有在關係上的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