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忌妒,有待命名的情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負向母親將自身殘暴的阿尼姆斯(內在男性),轉移到我身上的攻擊,就像童話故事《睡美人》邪惡巫婆詛咒的那支紡錘,讓我沉睡未醒,難以辨識自身存在的價值。
母親的阿尼姆斯整天都在述說孩子的存在是一種錯誤,說他們活著是不對的。女兒順服在任何對她的要求之下,因為她覺得她必須討好周遭的環境。她對每個人都感到恐懼,她基本的態度是她沒有權利活著-「我會做你想要的任何事,但請別殺我!」她被母親阿尼姆斯觀點的致命紡錘所刺中,她自己也將母親的阿尼姆斯吸納過來-那就是自己不應該活著!她就是另外一個這種睡美人,被母親負向的阿尼姆斯所刺中而毫不自覺。
-《童話中的女性: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Marie-Louise von Franz,頁82。
4/1的夜間睡前自由書寫,我對自己的好奇探觸到一種尚待命名的情結,我無法將之歸類為一種「忌妒」的情緒,而是更深沉與個人生命經歷,卻是集體無意識的,需要好好被梳理。
最早的記憶是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快結束時,有一次導師李愛子彈著風琴教唱,突然要班上一位小女生林詠吟上台彈琴。老師說:「她的爸爸媽媽說她學鋼琴學了好久,所以彈得一手好琴,我們拍拍手請她來表演。」
瞬間,我感覺老師與同學們睜大的雙眼,都是向著她的,而我卻突然完全被丟到外太空似地孤立,又像被封閉進一只玻璃球裡,然後至於陰暗漆黑的角落蒙塵。
「我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繼續生活、互動與相愛,而我卻永遠地被隔絕了,徹底地被『不在』!!!我只聽見耳鳴中有粗濁的呼吸聲,還有心律不整的蹦蹦跳,多麼希望這一切封鎖快結束,快打破這只玻璃球!」
四十多年前的記憶,再度活生生來到我的眼前,一切並不陌生,因為這情結反覆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複製、放大與折磨我,而近期的自由書寫與深度自我陪伴,讓我終於可以細緻區辨這深層的情結,而非表象一時的情緒。
我不會說這是陰性特有的忌妒情緒,因為這牽連到我的生存危機,並將之命名為:我有資格站在這裡,甚至存活在這世上嗎?
我只想直挺挺地站著,不多不少,就剛好後一雙36號半的腳立足就可以了,但卻往往事與願違。所以我在事件當下的情結,不是羨慕或忌妒那麼單一,而是交融著存在焦慮、自卑、低自尊、自我價值低落、有毒素的自責…,這好像是內裡用著紡錘的尖角,猛猛刺向自身。
至今才知道,這是負向母親將自身殘暴的阿尼姆斯(內在男性),轉移到我身上的攻擊,就像童話故事《睡美人》邪惡巫婆詛咒的那支紡錘,讓我沉睡未醒,難以辨識自身存在的價值。
通常正向母親給予的力量,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值得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即便自己沒有可供說嘴的優點或能事,但他就是能佔有一席之地,並大聲向世界宣稱:「我來,我在,我是!」
相反的,我的存在從母親受孕那一刻起就是被否認的,身為女生被嫌賠錢貨、長相不討喜沒人緣注定嫁不出去、瘦削雞蛋臉「沒媳婦材」難怪被第一任男友母親嫌棄…,從小到大母親惡毒的話從未少過,我的不敢頂嘴還因為她是家暴受害者,卻沒意識到她的語言暴力更是另一種變相軟暴力,將之反轉成為更殘酷的加害人,還有她習慣的受害者情結,只要我有一點點反抗,她立刻用生病來指責我要害死她。
我慣性地討好,卻換來傷痕累累,以及無止盡的數落,也終於現在才明白母親背負著集體無意識中的負面母親能量,她的無明讓她成為父權的共犯結構,甚至她自己內在陽性原則合理化了陽性負面的暴力,並以貶損與戕害女兒的價值,讓我進入深沉熟睡的狀態,無視自己存在的權力與美好。
特別是最近這十年,開始核對母親種種苛薄狠毒言語的真實性,我總以為她是針對我而來的,就連老大與老二都直言能感覺到母親對我的惡意,要求我懂得自我保護,但我依然困頓在傳統倫理,無法也不敢正視這份傷害。
但接觸榮格理論之後,我毋寧相信母親最大的過患,是不夠智慧去面對內在陽性能量的暴力化,亦即讓自己成為手執紡錘(陽性攻擊力)的巫婆,無意識地狠狠刺向我。
我的確在關係中經常性地像睡美人被紡錘刺傷瞬間,疼痛驚聲尖叫一聲後。沉沉睡去…
每當有人在我面前,讚美或是表揚另外一位女生的種種美好特質時,於我聽來就彷彿是指向我的種種「不足以存在於世」的罪證,對方擁有的一切,相形之下就是我的缺失,什麼都不是的虛無感,想哭卻哭不出聲,瞬間都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剩餘價值,唯有讓自己立即消失現場,才勉強能贖罪。
我沉睡在無視自我存在價值的長夢裡,厄夜未醒,等不到天明。
然而,在自由書寫裡再次擁抱生命中種種「不足以存在於世」的痛苦經歷,知道緣由於負面母親自身內在陽性的暴力,我決定陪伴自己以新的生命實驗,重新經歷類似的事件。
下次再度聽見某位女性被廣為稱讚時,我願意先按下對外感知的暫停鍵,提醒自己既「存在」於自己的深呼吸裡,也讓每一次有意識的吸吐,感覺存在的真實感、飽實與溫度。
吸進四方大地廣嚴的給予,乎出自己對這世界的感恩與祝福。
滿滿感受自己是有能力接受與給予的人,這正是存在最好的證明。
我無需腦袋自我說服自己也有優點,或是美好的獨異特質,卻是讓自己用存在的真實感,感受自己已存在,即使缺乏種種如人的長處與優勢。
在下一階段的我,或許也會去檢視自己身為女性與母親,裡頭可能的負向母親能量,以及手持的那根紡錘,究竟有何等的破壞力?
慢慢來,我在自由書寫中,成為自己最溫柔的陪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40內容數
神話是人類的大夢,童話則是庶民生活智慧。藉由搬演故事,連結主角的原型能量,將個人與外在現實切換、深化,人生得以個人創作與詮釋,活出自己。22年台德異國婚姻走到死胡同,家中三名年紀各20、18與7歲的混血女兒,亦有相異的教養課題,於是,"演"很大成了最關鍵的生命實驗,療癒親密、親子與原生家庭關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品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與老大聊了許多成癮的症狀,她對我的坦白很是震撼,母女加碼聊開來,正是實踐敘事理論的「問題外化」。 我們都各自在面對與處理自己的問題,但卻能在彼此面前得到自我揭露的勇敢,於是,能在敘說當下與問題拉開清楚視見,進行慢條斯理剖析。 如果每一個人夠誠實的話,一定會承認要自我揭露其實一點都不容易,特
 回到德國後,本來就少外食,現在餐廳都關了,三餐都得自主料理,我們都各自輪值,再加上先生週末大顯手藝,其實美食從未斷過。  但我最愛的時光,不僅僅品嘗美食的三吋舌根享受,更是用完餐的整理清潔時光。
平常自我凝視與相處的能力,特別是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能,以及尊重自己的無為,才有可能順當地在緊張的疫情蔓延、逼仄的人際空間裡,讓女兒們各自頭角崢嶸。
勇於接受不被喜歡的事實,以及面對身處這樣境地時所勾召出的種種創傷,以「好好的喜歡自己」作為一種自我貼近與回應,這真的是我最緊要的生活實驗。 過去的我,好害怕不被喜歡,卻反倒成為了什麼都不是的一團泥;於今的我,依然可能不被喜歡,但我接受了這個事實,真心認回自己的每一切面、碎片,「自我完整」正是喜歡
很幸運地有女兒們的陪伴,他們的慧黠與柔軟,打開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他們既是五十歲的我的好朋友,更是內在受傷小女孩的好同伴,更重要的是,我們彼此一起探索第一次的歷程,都成為我生命美好的演示,那便是此去年歲漸次增長,以及心中小女孩的內在關係藍圖。
我戰戰兢兢地不讓自己成為共犯,劃錯重點地拼命教育女兒成為被男性社會所接受阿尼瑪女人,相反的,因為過往的生命歷程,五馬分屍我的陰性生命,殘缺的我,只是試圖與孩子歷經成長的過程,給予自己再一次機會,將自己修補成完整的女人。
與老大聊了許多成癮的症狀,她對我的坦白很是震撼,母女加碼聊開來,正是實踐敘事理論的「問題外化」。 我們都各自在面對與處理自己的問題,但卻能在彼此面前得到自我揭露的勇敢,於是,能在敘說當下與問題拉開清楚視見,進行慢條斯理剖析。 如果每一個人夠誠實的話,一定會承認要自我揭露其實一點都不容易,特
 回到德國後,本來就少外食,現在餐廳都關了,三餐都得自主料理,我們都各自輪值,再加上先生週末大顯手藝,其實美食從未斷過。  但我最愛的時光,不僅僅品嘗美食的三吋舌根享受,更是用完餐的整理清潔時光。
平常自我凝視與相處的能力,特別是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能,以及尊重自己的無為,才有可能順當地在緊張的疫情蔓延、逼仄的人際空間裡,讓女兒們各自頭角崢嶸。
勇於接受不被喜歡的事實,以及面對身處這樣境地時所勾召出的種種創傷,以「好好的喜歡自己」作為一種自我貼近與回應,這真的是我最緊要的生活實驗。 過去的我,好害怕不被喜歡,卻反倒成為了什麼都不是的一團泥;於今的我,依然可能不被喜歡,但我接受了這個事實,真心認回自己的每一切面、碎片,「自我完整」正是喜歡
很幸運地有女兒們的陪伴,他們的慧黠與柔軟,打開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他們既是五十歲的我的好朋友,更是內在受傷小女孩的好同伴,更重要的是,我們彼此一起探索第一次的歷程,都成為我生命美好的演示,那便是此去年歲漸次增長,以及心中小女孩的內在關係藍圖。
我戰戰兢兢地不讓自己成為共犯,劃錯重點地拼命教育女兒成為被男性社會所接受阿尼瑪女人,相反的,因為過往的生命歷程,五馬分屍我的陰性生命,殘缺的我,只是試圖與孩子歷經成長的過程,給予自己再一次機會,將自己修補成完整的女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提到回想過去婆婆刁難自己是一種「磨練」,還表示感謝婆婆曾經如此對待自己。猶記得當下讀到這樣的文字感到震驚不已,而類似的感受竟然也在閱讀《不存在的母親》這本書時又重新浮現。 到底是什麼樣的矛盾,會讓一位女性在極度不被尊重的情況下又心存感激?我所能想到的大概是「斯德哥爾摩症候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阿尼瑪斯(animus)據榮格分析心理學是指女人內心中無意識的男人性格與形象的一面。在靈性層面理解是,每個人的內在都有陰陽能量,需要相互交融整合。本文將講述陰陽能量的相互作用以及作者的自我探索旅程。
Thumbnail
灰姑娘,一個家政婦衝破逆境變成王妃的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你與生俱來 賦予了身分 渴望懷抱 我愛你 像是魔咒 將我與你捆綁 直到永遠 血脈相連 與你的相似 卻成了恐慌憂傷、恐懼、不安 想切割卻無法 捨去肉體還存在 卻已卸下的身分 必須哀悼 離去的母親 我愛你 卻成了束縛 我愛你 母親 卻又這何嘗不是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提到回想過去婆婆刁難自己是一種「磨練」,還表示感謝婆婆曾經如此對待自己。猶記得當下讀到這樣的文字感到震驚不已,而類似的感受竟然也在閱讀《不存在的母親》這本書時又重新浮現。 到底是什麼樣的矛盾,會讓一位女性在極度不被尊重的情況下又心存感激?我所能想到的大概是「斯德哥爾摩症候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阿尼瑪斯(animus)據榮格分析心理學是指女人內心中無意識的男人性格與形象的一面。在靈性層面理解是,每個人的內在都有陰陽能量,需要相互交融整合。本文將講述陰陽能量的相互作用以及作者的自我探索旅程。
Thumbnail
灰姑娘,一個家政婦衝破逆境變成王妃的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你與生俱來 賦予了身分 渴望懷抱 我愛你 像是魔咒 將我與你捆綁 直到永遠 血脈相連 與你的相似 卻成了恐慌憂傷、恐懼、不安 想切割卻無法 捨去肉體還存在 卻已卸下的身分 必須哀悼 離去的母親 我愛你 卻成了束縛 我愛你 母親 卻又這何嘗不是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