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謙卑、再謙卑:別讓自己文字魯莽、不負責任的誤導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hoto by Edwin Andrade on Unsplash

前陣子拜讀了澳洲人氣作家Tim Denning的文章,《 Be Proud When You’re the Dumbest Person in the Meeting Room》(驕傲的當會議室裡最笨的那位),我超欣賞此文的。

他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以前讀書時期母校的一位知名經濟系教授, Prof. Richard Harris(理查・哈里斯教授)的話。一句在我繳交期末長篇幅報告,文章裡談論日本低迷的經濟問題,親手交報告給他時說的。

「Vivian你是否開始讀研究班了?」

「是的,教授。」我回答的有點不安,心想是否哪裡沒做好了。

他說:「那你做好準備謙卑、再謙卑吧(Be ready to be humbled)!」
Be Ready To Be Humbled

這句話自此我牢記於心,時不時提醒自己教授給的忠言。

當全場最笨的那位


本篇文開場說到的那篇澳洲人氣寫手文章 《驕傲的當會議室裡最笨的那位》,也點醒了我一件事:其實過去這二十年來,我幾乎是刻意安排,讓自己「當全場最笨的那位」。

說來奇怪,但我似乎樂此不疲。

當年我在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經濟系上教書時,我敢說我一定是全場最笨的那位。

我的同事、辦公室鄰居,都是我的教授;而且他們很多還是學術界的大咖,毋庸置疑的比我聰明。

我管理的助教,都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班的學長、學姐;比我聰明只是剛剛好。
而且高手在人間,學生裡才是臥虎藏龍 。對我來說,他們很多絕對比我聰明。
我也深信,對很多人來說,那時的我就只是個傻蛋。

傻蛋的冒險記


我搬回台灣後,我正式的開始了另一條很長的傻蛋冒險記。我堅持、且持續的「當全場最笨的那位」。期間我去了很多產業,都是從一張白紙做起的;我既沒產業know-how,又沒人脈。

我去冒險過的產業包括:媒體、鑑價、金融銀行、顧問、紡織、石化、聚纖、零售、電子商務、高科技、消費商品、留學移民⋯⋯等。

但是,那個「當全場最笨的那位」的後勁力實在太強大,言語無法形容。個人認為,基本上那是一個最火速的學習管道。

我同意這學習方式很殘忍、劇烈又痛苦。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划泳或被淹 (Swim or Drown)


當年教書時,我的恩師Prof. Dave Cox(大衛・考斯教授) 老跟我說:學習游泳的最好方式,就是跳進水裡。
自然而然,你就得學會划水,或大口喝水的被水淹。
危險嗎?對!

適合每一位嗎?不見得。

我很幸運,有這本錢跟膽試來做這些學習。相對來說,我比較不是「風險排斥型」的人,甚至屬於有點偏擁抱風險,喜歡探險。

探險的旅程上,佈滿不確定會發生的驚喜、挑戰;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我渴望的,我也有點對此上癮。

上週我寫了一篇文章,引起我跟幾位讀者以及朋友,後續進行比較深度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裡,我當然對於自己的想法越說越多。

他們都發現跟我討論完後,他們原先對於我文章上的看法、原本的擔憂、疑問、甚至挑戰,都是虛驚一場;因為其實我是思考過,才下筆寫文章的。

有幾位問我,為何我文章上不一一寫出這些?

「因為我覺得留點白,才是正確的。」我回答。

「公開發言,最好只點到為止。」我補充。

「但Vivian,你為何不說滿一點?
網路上很多人都無根據的發表言論啊
你知道嗎?也許你說滿一點,甚至談些更具「爭議性」的話題,你會吸引出更多讀者呢!」

有一位讀者很替我的「網路人氣」操心,感謝他的善意。

但,這有違我原則;這種方式,根本與我的專業訓練、及學術素養,背道而馳。

再者,那些因題材是「爭議性」才來的讀者,對我來說並不是真實的讀者。

三七法則


事實上:我認為自己很渺小。我知道的實在太少、太淺了;我還在學習,而且可能學習的速度很慢。

我更不是專家。

我只願意針對自己很確定的事情,稍微的說一下。
這就是我貫徹的三七法則:只談三成;留下七成來思考及質疑。

文字的力量很大,我不希望自己因趾高氣揚、或者一個不小心的失言,而誤導其他人。

我僅是認真的把教授們給我的教誨,當作我的言論中心思考來執行。

我實在太幸運在年輕時期,就與這些強人結識、與共事。衷心感謝老師們的循循善誘,希望沒讓他們太失望。
Be ready to be humbled.
謙卑、再謙卑!

我永生不會忘記要謙卑。

謝謝今天的閱讀,下次見。

🃏 If you like to se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lease visit here.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8會員
57內容數
經濟學人、賽局原理、孫子兵法、職場暗黑學、各式方方隨手寫。 筆者小名方方,於加拿大 SFU 教授經濟系課程 7 年,精通賽局理論,主攻公共經濟。離開學術界後征戰商場、深耕國際市場 10 餘年 ,橫跨電子、製造、媒體、品牌等領域,縱行智囊團、業務、行銷、BD等。心願是為社會盡力,身體力行柏拉圖改善及最優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VFang 方方專欄 的其他內容
針對COVID-19,不同國家採取不同方式應對,有些lockdown(封鎖),有些嚴謹防疫(containment),也有採取mitigate(減災)手段。 到底台灣該怎樣好呢? 賽局老師魂上身。讓我來正確示範一下為何謹慎「防疫」為目前台灣最好策略。
沒禮貌的電話行銷篇:找到負責的人,找出解決的方法。 不知各位有沒試過被不講理的人為難? 明明從頭到尾都是他錯,他還厚著臉著皮進行小人的反擊? 今天來分享一篇與電話行銷相關的小人故事。我相信大家都有過不甚愉快的電話行銷經驗,看看怎運用賽局理論拆局。
嫉妒又能怎樣?它除了讓你失去理智、冷靜、策略思考的能力,百害而無一利。 嫉妒是平庸之輩貢給天才的代價」 — 富頓·申(Fulton J. Sheen) 只有庸才才會付上慘痛嫉妒的代價。要追求卓越,應該先要做個理智、有策略中心思考,千萬別讓嫉妒心主宰你。
消費稅調漲、哈吉貝強颱、肺炎疫情接二連三重創日本經濟,但其中非不可抗力之消費稅屬人為失策。 困境重重的日本 根據 2月17日最新官方數據,日本生產毛額(GDP)在 2019年第 4季表現差,年比下降 6.9%,不只畫下連四季的經濟擴張(expansion),也創下 2014年以來最大萎縮幅度。
又被發好人卡了嗎?受夠了沒?試試看用威脅及約定這些扭轉局勢的招數吧! 有試過接了個客人的案子但心裡巴不得沒接這筆生意嗎?有試過老被些朋友佔盡便宜嗎?有沒試過遇到超無能又小氣的老闆,聽他/她的只是總是白做又受氣? 到底我們該怎樣以「嚇阻型」及「強迫型」的威脅、約定,這些策略行動來扭轉情勢呢?
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順利完成後來跟大家分享解鎖感想文。 三個月感想:有很多寫作技巧我該加強學習及調整。但我還是得有些程度上的忠於自己。如果我照單全收的調整,改到最後可能會失去原意,也可能會失去做這件事的熱情呢! 最後,我很驕傲自己堅持下來了!朋友們,如果我這個菜鳥也能,我想沒人不能的,JDI!
針對COVID-19,不同國家採取不同方式應對,有些lockdown(封鎖),有些嚴謹防疫(containment),也有採取mitigate(減災)手段。 到底台灣該怎樣好呢? 賽局老師魂上身。讓我來正確示範一下為何謹慎「防疫」為目前台灣最好策略。
沒禮貌的電話行銷篇:找到負責的人,找出解決的方法。 不知各位有沒試過被不講理的人為難? 明明從頭到尾都是他錯,他還厚著臉著皮進行小人的反擊? 今天來分享一篇與電話行銷相關的小人故事。我相信大家都有過不甚愉快的電話行銷經驗,看看怎運用賽局理論拆局。
嫉妒又能怎樣?它除了讓你失去理智、冷靜、策略思考的能力,百害而無一利。 嫉妒是平庸之輩貢給天才的代價」 — 富頓·申(Fulton J. Sheen) 只有庸才才會付上慘痛嫉妒的代價。要追求卓越,應該先要做個理智、有策略中心思考,千萬別讓嫉妒心主宰你。
消費稅調漲、哈吉貝強颱、肺炎疫情接二連三重創日本經濟,但其中非不可抗力之消費稅屬人為失策。 困境重重的日本 根據 2月17日最新官方數據,日本生產毛額(GDP)在 2019年第 4季表現差,年比下降 6.9%,不只畫下連四季的經濟擴張(expansion),也創下 2014年以來最大萎縮幅度。
又被發好人卡了嗎?受夠了沒?試試看用威脅及約定這些扭轉局勢的招數吧! 有試過接了個客人的案子但心裡巴不得沒接這筆生意嗎?有試過老被些朋友佔盡便宜嗎?有沒試過遇到超無能又小氣的老闆,聽他/她的只是總是白做又受氣? 到底我們該怎樣以「嚇阻型」及「強迫型」的威脅、約定,這些策略行動來扭轉情勢呢?
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順利完成後來跟大家分享解鎖感想文。 三個月感想:有很多寫作技巧我該加強學習及調整。但我還是得有些程度上的忠於自己。如果我照單全收的調整,改到最後可能會失去原意,也可能會失去做這件事的熱情呢! 最後,我很驕傲自己堅持下來了!朋友們,如果我這個菜鳥也能,我想沒人不能的,JDI!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利用自己創造的格言來激勵自己,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文章中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強調因應挑戰與恐懼的重要性,探討各種格言背後的意義,以及積極的態度對於面對挑戰的重要性。同時,作者亦提及了臺灣奧運選手力求盡力的態度,期望對讀者具有啟發意義,鼓舞讀者成為更好的人。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有一段話: 「一個能做到互賴的人,既能與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潛力。」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Thumbnail
哈佛商學院教授分享的一則故事與勉勵。以及小蝦的心得與反思。適合心中有一團迷霧、在轉換階段、不知何去何從時閱讀。文末提供腦力激盪喔。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品德是諸位大師,擺在第一位重要性格,沒有誠信與正直,根本免談成功,故事分享了史蒂芬。柯維、巴菲特與風險投資人,如何看待品德的,而沒有品德的人,會很難走回正途,因為他們已經漸漸習慣,用背叛與欺騙,迅速獲得回報,呼籲每個人最看重的就是自我德性。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 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書評,分享閱讀此書帶給我的 5 個實用智慧。本書是瑞典的著名暢銷書,作者比約恩,在 26 歲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 17年 的出家生活。《我可能錯了》是他還俗後寫下的作品,也是他帶給世界最後的禮物。
跳脫舒適圈會經歷三件事:測試自己的性格、跨越恐懼、從眾人的檢視中培養出超然的態度。 踏出這一步,才可能取得晉級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利用自己創造的格言來激勵自己,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文章中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強調因應挑戰與恐懼的重要性,探討各種格言背後的意義,以及積極的態度對於面對挑戰的重要性。同時,作者亦提及了臺灣奧運選手力求盡力的態度,期望對讀者具有啟發意義,鼓舞讀者成為更好的人。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有一段話: 「一個能做到互賴的人,既能與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潛力。」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Thumbnail
哈佛商學院教授分享的一則故事與勉勵。以及小蝦的心得與反思。適合心中有一團迷霧、在轉換階段、不知何去何從時閱讀。文末提供腦力激盪喔。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品德是諸位大師,擺在第一位重要性格,沒有誠信與正直,根本免談成功,故事分享了史蒂芬。柯維、巴菲特與風險投資人,如何看待品德的,而沒有品德的人,會很難走回正途,因為他們已經漸漸習慣,用背叛與欺騙,迅速獲得回報,呼籲每個人最看重的就是自我德性。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 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書評,分享閱讀此書帶給我的 5 個實用智慧。本書是瑞典的著名暢銷書,作者比約恩,在 26 歲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 17年 的出家生活。《我可能錯了》是他還俗後寫下的作品,也是他帶給世界最後的禮物。
跳脫舒適圈會經歷三件事:測試自己的性格、跨越恐懼、從眾人的檢視中培養出超然的態度。 踏出這一步,才可能取得晉級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