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公司內關於「高效會議」和「有效授權」的課程,講課的都是高階主管,他們在課堂中都說,自己是看書,網路上找來的資料,消化整理出來的。雖然這應該是謙虛之詞,應該都含有他們自己的經驗,但可惜的是課程的內容確實沒有較具體的實務經驗,所以收獲有限。講自大一點,應該是因為這類的書自己確實也看過不少,那些觀念和道理我都知道,要的話也可以好好寫一篇,準備個簡報上去演說。我覺得,我可以講得比他們有料。只是…為什麼站在台上的是他們,而不是我?
這幾天正好前後看到兩篇「螃蟹心態(Crab Mentality)」的資料,一篇是《
Life is a bucket full of crabs》,另一篇是《螃蟹效應的危險意識》(
付費電子報),不約而同都講到「螃蟹」這種生物,會拉下想爬出籃子的同伴的行為,跟人類「見不得別人好」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思維我第一次見識到是在《
控制狂又怎樣》這本書,講的是怎樣利用自己的「沈迷(Obsession)」來脫離平庸。之後在開始寫作的啟蒙書《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學習》中,也看到「別寫『正確的廢話』,秀出你的觀點,最好能引起辨論。大家都懂的道理只會被讀者掃過去,連讓讀者留下印象都沒辦法,是要發揮什麼影響力?」這樣的觀念。這都在指向同一件事:
要脫離平庸,就是一段「面對質疑」的辛苦旅程。
最辛苦的是,「質疑」會來自於自己,及週遭和自己有關係的人。
而且會用各種型態(嘲笑,關心,建議…),來挑戰你的信仰。
雖然一開始說,我在課程中沒學到什麼新東西,但這有點武斷,不算事實。因為在「有效授權」中,要挑到正確的,可被授權的人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能力」,而能力的判斷標準是「他/她是否做過…」,而不是「他/她是否能做…」。一個是過去式,真的做過這件事,另一個是未來式,沒做過但預期能做或是想做。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是我在下面聽課的原因。
當別人真的把自己知道的付諸行動,Get Hands Dirty的時候,他們就是在克服自己的質疑。當他們真的做出一點成果,準備更進一步,"爬出籃子"的時候,就得穿過更多身邊的人的質疑。最後,就像就像
于為暢在臉書貼的那句金句說的,直到你領先的夠前面的時候,那些人就無法扯到你的後腿了。在台上的人,說出來的東西是沒什麼了不起,你也懂。不過他克服的質疑,爬過的籃子,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2022年的新年新希望,就是別帶著新希望,說著「他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話,成為那隻平庸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