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蔭下,走向文學之門

2020/04/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無意間發現這門課,剛好有時間,報名了莊宜文老師主講的【林海音】。
文學是什麼?我認為文學承載著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結晶,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將文化集結起來,就是文學。
如果工作是理性,文學就是感性了,理性餵養我的肉身,感性滋養我的靈魂,走闖江湖數十載,依然載沉載浮,需要更多的感性調和理性,溫潤一身的無奈與挫折,有人說文學寫的就是人的困境,是呀,說得再清楚不過了,我喜歡困境之後的重生,林海音先生的城南舊事就給了我這樣的感覺,這也是我上課的原因。
溫暖甚至有點熱的午後,走過鬱鬱綠樹之下,來到了文訊雜誌社,知道、認識了這個的文學基地,突然想起小時候喜歡台北,正是因為它的人文薈萃,過去來不及參與,現在的行動,顯得十分有致,別樣生動。
林海音與張愛玲
第一堂課老師著重在比較【林海音】與【張愛玲】,文壇之人稱林海音為先生,張愛玲為女士,地位由此可見。林海音1918-2001,張愛玲1920-1995,兩人是同一時間的著名女作家,然一生后不見后,從背景上來看,林先生開朗豪爽好客,甘於平凡,享受家庭生活,作品溫暖有希望;張女士清冷孤傲沈默,情感上孤苦無依,認為成名要趁早,最恨天才般的女子忽然結了婚,作品多諷刺悲涼;由此觀之,兩人互不認同的機率極高。
第二堂課老師講述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無論林海音寫了多少出色的作品,眾人印象最深的始終是城南舊事,小女孩英子的成長故事,是記憶中最最深刻與動人的篇章。
城南舊事曾被《亞洲周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故事以林海音生長的北京為背景,說了五個故事,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被譯為英德日法義西等多國語言,並且被大陸改編為同名電影獲「金雞獎」等獎項。
故事主角英子六歲時認識了惠安館裡的秀貞,大家都說秀貞是瘋子,但英子可喜歡她了,秀貞託英子幫忙尋找遺失的女兒小桂子,就這麼剛好,英子認識的妞兒就是小桂子,母女團圓後連夜去找妞兒負心的生父思康,發燒的英子在雨夜裡,看著她們離去。病好後英子已搬了新家,每每試圖詢問秀貞與妞兒,卻沒人給她機會,彷彿那只是一場夢境而已,夢裡花落,無人知悉。
我們看海去寫英子上學後無意中認識的叔叔,叔叔會跟她講自己家的故事,他的兄弟將來要坐輪船放洋念書去,他稱讚英子是聰明伶俐的小孩,叔叔讓英子想到被人稱為瘋子的朋友秀貞,雖然最後,發現這位叔叔是小偷,她心裡仍然不願這樣記憶這位朋友,想以「我們看海去」留念這位朋友。
老師在介紹故事時同時講述了文學流派~
  • 京派描寫的內容主要是人生,風格淳樸自然,回歸田園,寫人情美和人性美,語言簡練、樸素、活潑、明淨。代表人物有凌叔華、沈從文,寫的不一定是北京。
  • 京味描寫的是北京的鄉土、傳統、市井,代表人物有老舍,標準的北京人寫北京文學。
  • 海派與京派相對立,不一定是上海人,而是活躍在上海的作家,寫的是鴛鴦蝴蝶類才子佳人的文學。
故事以外,我聽到文學/作家的分析與比較,於我新奇有趣,也才發現,文學其實就是藝術,顛覆我過去的認知。
能在和煦的四月天走向文學,度過愉悅豐足的下午,很開心。
60會員
320內容數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