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教甄擬答|110竹東高中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題目原文:

二、以下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高中國語文加深加廣選修「專題閱讀與研究(2 學分)」的課程說明,請以「張愛玲小說」為閱讀與研究主題來設計課程。答題內容須包含下列三項:課程規劃與設計、小說取材篇目與原則、學生評量方式。(20 分)
「專題閱讀與研究」說明
1.課程目標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及主動探索知識的態度,激發學生研究興趣,增進創造性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2.課程內涵包括經典探究、議題探討,以及旅遊文學、飲食文學、科普文學、地景文學等各主題文學探析,亦可擴及當代議題參與和思索等。

中宜擬答:

一、課程規劃與設計

(一)本課程依學月分為三個單元,分別從「心理學取向」、「女性主義取向」、「國族想像/影視化取向」為主題,探討張愛玲小說的多元面向,以期深化學生對張愛玲小說的閱讀理解,並啟發學生閱讀多元文本以及投入研究的興趣。

(二)囿於授課時數有限,且根據單元議題,張愛玲創作之短篇、長篇小說均可納入課程;部分文本能提供多元、多層次的切入角度,將有部分文本的議題探討,採跨單元方式進行。

(三)每一單元的授課規劃是,教師以總述方式簡介該單元的切入角度,而後分批次以主題式閱讀帶領學生認識張愛玲的小說、及相關改編的影視化文本。進行模式可採用分組合作方式,使學生事先閱讀文本,於課堂上報告故事摘要,以便進行議題討論。

二、小說取材篇目與原則:以下茲分為三個單元,說明相關議題與背景學理,再簡述取材篇目的議題取向。

(一)心理學取向:張愛玲創作頗受當時流行的精神分析學說影響,甚至不憚在作品中直接點出某些情節具有「佛洛伊德式」的背景概念。從佛氏「夢」理論、榮格「原型」理論,均能作為分析張愛玲小說的學術途徑。

1.《小團圓》:可用以討論夢境、陽具原型(精神分析理論)。

2.〈茉莉香片〉、〈紅玫瑰與白玫瑰〉:可用以討論張愛玲小說的「阿尼瑪/阿尼姆斯原型」、厭女症。

3.〈心經:〉可用以討論戀父情結。

(二)女性主義取向:張愛玲並不標榜自己是女性主義者,毋寧說,張愛玲是藉由書寫再現現實中的父權結構,讓小說人物的悲劇以敘代議地指出傳統中國家長社會的結構性壓迫。

1.〈金鎖記〉:可從女主角的社會處境討論父權倫理對女性的壓迫。

2.〈琉璃瓦〉、〈花凋〉、〈傾城之戀〉:從張愛玲「女結婚員」的主意象分別探討女性在父權社會的種種策略。

3.〈第一爐香〉、《半生緣》:呈現女性成為物化客體的議題。

4.〈第二爐香〉:表現「去性化」造成的男女悲劇。

(三)國族想像取向/影視化取向:張愛玲曾為了符應當局而寫作左翼文學、反共文學,而〈色・戒〉的改編提供了探詢張愛玲小說的新途徑。

1.《秧歌》:可管窺張愛玲看待中共土改運動的態度

2.〈色・戒〉原著與李安導演版電影:原著與電影女主角從事間諜工作的愛國初衷、投入真情而放棄任務,可視為對國族認同主流敘事的反動。電影的視覺表現可管窺導演對中原文化的認同與關懷。

三、學生評量方式:

(一)課堂須以學習單方式參與文本資訊釐清與議題討論,並且於分組合作環節參與故事摘要的口頭報告,於總體課程結束後挑選張愛玲作品,進行議題式的文本分析作為期末報告。

(二)配分:學習單40%,課堂參與40%,期末報告20%。


參考資料:

一、張愛玲相關專書

(一)傳記資料

1.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家族史、張愛玲小說(如〈金鎖記〉與〈花凋〉)的現實原型。可參考至張愛玲1951離滬前。

2.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簡述早期經歷,對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書寫較為詳實。

3.胡蘭成《今生今世》——專章及其他篇章,有作者個人價值觀。

4.魏可風《謫花——再詳張愛玲》——作者前作《臨水照花人》主要重心在「小煐」;本書重心在「愛玲」。採小說筆法,分年份記述張愛玲的生活,1940、1950年代著墨較多。

5.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余斌《張愛玲傳》(中國作者)——出版於1990年代。

6.第一手史料:

(1)《張愛玲私語錄》by宋淇、鄺文美

(2)《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百歲誕辰紀念版】:《I紙短情長》、《II書不盡言》by宋淇、鄺文美

(3)《張愛玲給我的信件》by夏志清

(4)《張愛玲來信箋註》by莊信正

7.自傳性小說:

(1)《雷峰塔》:4~18歲,可用以管窺張愛玲的童年生活。

(2)《易經》:18~22歲,少女時期,在上海、香港就學經歷。

(3)《小團圓》:大學之後,踏入文壇,與胡蘭成的關係。

8.自傳性圖文集:《對照記》。

(二)評傳

1.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評論張愛玲作品中的一些文學主題、兼及生平。《張愛玲課》——總結個人研究與教學的觀點與心得。

2.淳子《她的城,張愛玲地圖》——重訪相關舊址,有許多照片。更名為《花開:張愛玲上海三十年》,另有一本《花落:張愛玲美國四十年》。

3.李黎《浮花飛絮張愛玲》——重訪相關舊址,有許多照片。

4.西嶺雪《西望張愛玲之張愛玲傳奇》——總述張愛玲一生,兼用作品補敘。作者共出版三部曲,另有:《西望張愛玲之尋找張愛玲》、《西望張愛玲之那時煙花》。

5.劉紹銘《張愛玲的文字世界》——以學者的角度漫談。

6.蔡登山《色戒愛玲》——前作《傳奇未完——張愛玲》,本書聚焦於刺丁事件與小說〈色・戒〉的關係。

7.蔡詩萍《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看她內心強大,看她文字蒼涼,看她對愛執著》——筆調較輕鬆、論點較主觀。

8.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 (1952-1955) 小說》、《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有論文集、與張愛玲通信的回憶。

(三)紀念文集

1.皇冠書版社《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1995年張愛玲去世後出版。

2.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零度看張》——作家、學者們看張愛玲。

(四)論文集

1.麥田出版《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香港牛津大學出版《再讀張愛玲》

3.高全之《張愛玲學》(增訂二版)、《張愛玲學續編》

4.聯經出版《張愛玲:傳奇・性別・系譜》

5.聯經出版《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

6.聯經出版《千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

(五)專書研究

1.嚴紀華《看張・張看——參差對照張愛玲》

2.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

3.許子東《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

4.張小虹《文本張愛玲》、《張愛玲的假髮》

5.鍾正道《佛洛伊德讀張愛玲》、《鏡夢與浮花: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

6.嚴紀華、鍾正道《張愛玲與《傳奇》》

7.嚴紀華《愛張・張愛:讀解張愛玲》

8.高詩佳《故事張愛玲: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之旅》

9.梁慕靈《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

10.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張愛玲未完》

11.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

12.楊昌年《張愛玲小說評析——百年僅見一星明》

13.楊佳嫻《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臺大中文博論,梅家玲指導,2010年)

二、文學史

1.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第15章「張愛玲」

2.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14章「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主義」

3.王德威主編《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41年「張愛玲在香港」by李歐梵

三、單篇論文

1.心理學取向

(1)鍾正道:〈臨摹夢中的圖案——張愛玲小說的夢式閱讀〉(東華中文學報,2011)

(2)蘇偉貞:〈鴉片床與診療椅:張愛玲〈金鎖記〉、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心理治療圖示〉(東吳中文學報,2008)

(3)鍾正道:〈女兒的自我療癒——論張愛玲《小團圓》中「木彫的鳥」〉(東華漢學,2017)

(4)張巽雅:〈張愛玲《小團圓》及其夢境象徵〉(有鳳初鳴,2018)

2.女性主義取向

(1)張炳陽:〈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倫理文化批判〉(北教大語文集刊,2008)

(2)楊佳嫻:〈重探張愛玲小說裡的病態身體——以〈花凋〉、〈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為主〉(人文中國學報,2017)

3.國族想像取向

(1)郭玉雯:〈張愛玲〈色・戒〉探析——兼及相關之歷史記載與李安的改編電影〉(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007)

(2)莊宜文:〈文學/影像的合謀與拮抗——論關錦鵬《紅玫瑰,白玫瑰》與李安〈色・戒〉和張愛玲原文本的多重互涉〉(政大中文學報,2008)

四、碩博士論文

(一)高被引論文

1.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中文系博論,指導教授:李瑞騰,民90年。被引93次)

2.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東吳中文系博論,指導教授:沈謙,民91年。被引35次);《張愛玲散文研究》(東吳中文系碩論,指導教授:沈謙,民86年。被引30次)

(二)張愛玲小說專題性研究(以可download為主)

1.心理學取向

(1)林姿梅:《張愛玲《傳奇》之精神分析顯影》(國北教大人文系碩論,指導教授:張炳陽,民99年)

(2)許舜傑:《裸狼——張愛玲及其作品的性別原型與象徵:以〈茉莉香片〉為核心》(中山中文系碩論,指導教授:簡錦松、楊雅惠,民98年)

(3)許閔淳:《變易之外——論張愛玲《雷峰塔》、《易經》、《小團圓》中的「母女」關係》(東海中文系碩論,指導教授:周芬伶,民107年)

2.女性主義取向

(1)林幸謙:《從女性主義視角重讀張愛玲的小說》(香港中文大學博論,1996年)(download不到)

(2)羅涵云:《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政治觀——以張愛玲作品為例》(台師大政治學碩論,指導教授:曲兆祥,民95年)

3.國族想像取向

(1)李虹儀:《流轉的歸屬感-論張愛玲與李安《色,戒》中的國族想像》(台藝大應用媒體藝術所碩論,指導教授:廖金鳳,民99年)

五、以張愛玲為主題的課程大綱

1.臺灣大學通識/張小虹:「閱讀張愛玲」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102%2012200&class=&dpt_code=0000&ser_no=74088&semester=109-1

2.中正大學中文系/蕭義玲:「張愛玲小說選讀」http://coursemap.ccu.edu.tw/select_course_group.php?courseno=1104613

3.清華大學通識/楊佳嫻:「細讀張愛玲」https://www.openedu.tw/course.jsp?id=103

六、教案

1.台中清水高中/紀千惠:性平教育教案比賽佳作「從張愛玲小說〈金鎖記〉探討家庭中的性別權力」http://gender.nhes.edu.tw/images/icagenda/files/lessonplan/108/09.%E3%80%90%E4%BD%B3%E4%BD%9C%E3%80%91%E5%BE%9E%E5%BC%B5%E6%84%9B%E7%8E%B2%E5%B0%8F%E8%AA%AA%E3%80%88%E9%87%91%E9%8E%96%E8%A8%98%E3%80%89%E6%8E%A2%E8%A8%8E%E5%AE%B6%E5%BA%AD%E4%B8%AD%E7%9A%84%E6%80%A7%E5%88%A5%E6%AC%8A%E5%8A%9B.pdf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貝冷絲皇的沙龍
217會員
80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貝冷絲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26
109年台北陽明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擬答。
Thumbnail
2022/08/26
109年台北陽明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擬答。
Thumbnail
2022/08/26
109學年度屏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大題第二小題擬答。
Thumbnail
2022/08/26
109學年度屏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大題第二小題擬答。
Thumbnail
2022/08/21
111學年度台南一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模擬答案。
Thumbnail
2022/08/21
111學年度台南一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模擬答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10學年度竹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110學年度竹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什麼時候才能看清“愛”呢?是某日的生日蠟燭一吹,還是某夜止不住的淚水?
Thumbnail
什麼時候才能看清“愛”呢?是某日的生日蠟燭一吹,還是某夜止不住的淚水?
Thumbnail
張愛玲和張小嫺的作品中有着強烈的對女性自我意識的關注。由於兩人的時代背景、成長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的差異,她們筆下的女性角色在對待自我的情感問題、婚姻生活以及兩性關係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女性自我意識雖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差異。
Thumbnail
張愛玲和張小嫺的作品中有着強烈的對女性自我意識的關注。由於兩人的時代背景、成長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的差異,她們筆下的女性角色在對待自我的情感問題、婚姻生活以及兩性關係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女性自我意識雖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差異。
Thumbnail
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對於課綱每一次的調整,都很有感觸。不論怎麼改動課綱,終究不變的是學生該擔負的責任。但往往,教改企望的解套與放鬆無法如期降臨,反倒是一次又一次地讓孩子不得不擔起更多的責任與自我認識:學會書寫完美的學習檔案了嗎?學會檢視自己的學習歷程反思了嗎?通過校外的某某檢定及考試了
Thumbnail
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對於課綱每一次的調整,都很有感觸。不論怎麼改動課綱,終究不變的是學生該擔負的責任。但往往,教改企望的解套與放鬆無法如期降臨,反倒是一次又一次地讓孩子不得不擔起更多的責任與自我認識:學會書寫完美的學習檔案了嗎?學會檢視自己的學習歷程反思了嗎?通過校外的某某檢定及考試了
Thumbnail
(一)前言   時代闃闇,頻仍的戰火中,並未將所有人拖入絕望,其從筆尖看到纖毫的光,執筆起草著自己的鎏金歲月。張愛玲,原名張煐,以英文名Eileen譯音後易名愛玲。民國初年出生,為海派作家的代表,擅長創作散文及小說,著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其於1938年發表〈天才夢〉,這一篇短篇散文以自敘的口吻,
Thumbnail
(一)前言   時代闃闇,頻仍的戰火中,並未將所有人拖入絕望,其從筆尖看到纖毫的光,執筆起草著自己的鎏金歲月。張愛玲,原名張煐,以英文名Eileen譯音後易名愛玲。民國初年出生,為海派作家的代表,擅長創作散文及小說,著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其於1938年發表〈天才夢〉,這一篇短篇散文以自敘的口吻,
Thumbnail
「哇!這真了不起,同時結合了數學、形狀及色彩。」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種綜合的稱讚方式。 我反思意識到,這短短一句話涵蓋多重層面:主動和善的態度、愉快的聲音以及綜合具體的讚美方式,那是種統整性眼光。他表達出的,不只是「妳好棒!」而且是「妳為什麼是棒的」,以及最重要的,展現出多重意義的觀看角度。
Thumbnail
「哇!這真了不起,同時結合了數學、形狀及色彩。」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種綜合的稱讚方式。 我反思意識到,這短短一句話涵蓋多重層面:主動和善的態度、愉快的聲音以及綜合具體的讚美方式,那是種統整性眼光。他表達出的,不只是「妳好棒!」而且是「妳為什麼是棒的」,以及最重要的,展現出多重意義的觀看角度。
Thumbnail
其中一篇「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短篇小說寫到:「也許每個男人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 紅的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 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
Thumbnail
其中一篇「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短篇小說寫到:「也許每個男人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 紅的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 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
Thumbnail
無意間發現這門課,剛好有時間,報名了莊宜文老師主講的【林海音】。 文學是什麼?我認為文學承載著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結晶,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將文化集結起來,就是文學。
Thumbnail
無意間發現這門課,剛好有時間,報名了莊宜文老師主講的【林海音】。 文學是什麼?我認為文學承載著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結晶,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將文化集結起來,就是文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