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決定是你了!

2020/04/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超認同「比規劃婚禮更需要先搞定的事」這句話!😂
或許是出於求生本能,過去在選擇對象以及面對追求者時,我總是十分謹慎。對於有些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堅持,不然只會徒增日後的痛苦。
幼時將父母不堪的婚姻看在眼裡,我以雙親的往事為鑑,深切地體悟到判斷能力對於選擇伴侶的重要性。由於童年長期受到來自父親的精神暴力,直到現在我仍深受其擾——當有意料之外的聲響或是物體突然出現在視線裡,我常會受到驚嚇。至於大聲爭吵、咆嘯或辱罵場面更是無法承受。或許因為如此,我會追尋來自和樂家庭、在良好照顧下長大的室友。(室友是我對配偶的中性代稱,因為住在一起///)
其次是遠離我沒興趣的追求者,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青少年時期曾遇過死纏爛打的追求者,還好幾番拒絕之後對方沒有什麼逾矩的行為。但自那之後我便很抗拒來自異性帶有追求企圖的凝視,總是會在他們有機會搭話或是發展任何行動之前盡我所能閃躲。長大後在活動或工作場合被搭訕時雖然會保持禮貌,但之後就是刻意冷淡應對讓對方死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過大概是另一種本能,當遇到覺得很可以成為人生隊友的對象,而且對方也對自己有好感的時候,為了不讓自己後悔,就大膽直球行動!就決定是你了!皮卡丘!
在交往之前,我是積極透過以下幾個線索來評估這個人是不是可以發展的:
1. 在SNS上的言論:性別意識和媒體識讀能力如何?是否有我不能接受的嗜好?
2. 兩人的網路聊天:判斷這個人對自己好感的程度,進而給他一些明示。
3. 共同朋友的看法:恰巧我們有共同朋友,聽聽看旁人是怎麼評價他的。
4. 見面時的互動:說話的態度是否真誠?有好好的在聽我說話嗎?吃東西的禮儀?等等細節。
如果這些無法退讓的堅持都逐一通過了,我想大概也不會差太遠。後來也確實證明了我的直覺是對的,室友相處起來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對我脾氣很好又不吝讚美、避免我可能會感到害怕的事情,總是適時的安慰與鼓勵我。
只是,我和室友不僅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相差甚遠,日常生活上的很多方面也幾乎是南轅北轍:例如飲食偏好、生活作息、花錢方式、對居家環境清潔度的要求等部分。差異這麼多的兩人要一起生活,該如何才能有效避免日後可能會有的衝突呢?
於是在結婚前我參考了美國暢銷作家 Gary Chapman 的咦?不是你去刷馬桶嗎:結婚前早該知道的12件事》(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We Got Married),兩人開始進行了一些練習。最初我是隨意從圖書館借回,看了之後覺得真是太棒了後來就買了一本,也曾在飯局的時候聊到、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們。
「面對人生其他領域,我們都承認需要接受教育,但諷刺的是,談到婚姻,大家卻覺得不用。絕大多數人花在規畫假期上的時間,遠超過預備進入婚姻的時間。因此,他們從度假獲得的幸福感遠高於婚姻,也不叫人驚訝了。」《咦?不是你去刷馬桶嗎:結婚前早該知道的12件事》
這本實用的書在不同時期閱讀會有不同的收穫,單身的人可以對未來有更多的想像、打算開始和伴侶同居的人可以預先做功課避免走冤枉路、對即將結婚或新婚的人來說感觸更深。即使以前覺得好像沒什麼派得上用場的章節,現在讀起來卻覺得心有戚戚焉。
「妥協的意思是找到一個交會處,需要雙方都願意為了婚姻和諧而放棄一些。假如雙方都堅持己見,那就又回到爭執模式。夫妻之間不應該是「照我的方式」,而是發現「我們的」方式。」《咦?不是你去刷馬桶嗎:結婚前早該知道的12件事》
雖然是一本頁數不多加上寬鬆的排版,短時間就能看完的小書,但實踐裡面提到的方法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像是看了第七章〈馬桶不是自動清潔的〉進行了家事的盤點,但因為以效率上來說我比較擅長做家事,所以固定的分工上室友目前只有進行一星期兩次的吸地板。又或者因第八章〈我們需要一套處理金錢的計畫〉而開始記帳、紀錄每個月的生活支出,但是存款或投資的計劃我們卻還沒有開始進行... 知易行難。
總之,將這本好書推薦給每一個認真看待伴侶關係、有心想解決問題的人。
-
如果覺得「要跑得比恐懼更快!」這個系列還不錯,底下歡迎幫我拍手 Like,非常謝謝!>////< (集滿一百個 Like 能換美金一元呢!)
下回見啦~
Luna
Luna
30代前半女子,現居溫哥華。熱愛日本文化、對可愛的東西抵抗力低落。喜歡冬日悠閒地坐在窗邊曬著太陽看書。2021年發佈的方格子文章部分整理後收錄於小論文《日本蘿莉塔時尚的興衰》,獲「2021 御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巴哈姆特論文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