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 後,為了國家,請去死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的趨勢,跟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發表的全球健康統計報告中,全球人口平均壽命為72歲,有長壽國之稱的日本繼續蟬聯榜首,男女性平均壽命預期為80.5歲和86.8歲,少子化的社會現象更加速日本人口老化,長遠對企業和國家經濟造成壓力。作家垣谷美雨筆下的《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 虛構了一個獨特的死亡法案去描寫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死亡法案規定每個日本公民都必須在七十歲生日後的三十天內執行安樂死,除皇室成員之外,所有人都必死無疑,此舉成為重振國家經濟最有力的方法,所以「為了國家,請去死吧!」法案執行在即,婆婆、兒女、媳婦、孫子都各有打算,法案雖然只是小說下的虛構情節,書中各人的心路歷程卻是活生生的現實寫照。

在應對養老問題上,英美國家提倡以「在地老化」概念照顧老年人,此概念有去機構化的意義,長者在熟悉和長久區住的環境、社區和生活圈子中老去,加拿大更演繹為「在家老化」(Aging at Home)觀念。清邁的Baan Kamlangchay安老院和荷蘭霍格韋克的失智老人村便是沿用此概念的好例子,有別於一般護老院舍,荷蘭當地打造了老年人熟悉的社區,工作人員扮演超市員工和社區不同角色,在看顧老人同時也讓老年人有自主獨立的生活。

然而美好的事例少之又少,家庭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加劇了人口老化,在日本就有超過600萬名的長者需要長期看顧,日本雖然也有跟隨去機構化的潮流,由2000年開始引入介護保險制度,以全民納保型的社會保險,增進國民的醫療保健和社會福利,只是在地老化的居家服務和日照中心卻面臨人手長期短缺、床位不足的問題,對於一些不良於行或長期需要臥床的長者,若等不到床位,居家式的看顧便變成出路,也導致家人下班後還要繼續接手照顧長者的情況。

日本《中日新聞》報導過一名獨生女獨自照顧母親的案例, 75歲高齡的母親患有認知障礙,女兒每日出門上班前必須先照料好母親的起居,她在長期照護的疲憊下無奈選擇將母親送入療養院,卻因為擱下母親的罪惡感,而不敢去參加公司聚會和應酬,最終遭到同事冷言冷語對待,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將近 9 年,直到無法應公司要求外派到其他地方,被迫選擇辭職。過去十年間,日本因為照顧家人而被迫離職的人數每年至少有10萬人,「介護離職」的趨勢對很多企業營運造成不少影響,國家經濟也會陷入惡性循環。

經常在家看顧沒有行動力的長者,亦令不少子女媳婦被逼捨棄自己的私人生活,演變成各種犯罪。《福島民報》曾報導過,2017年不堪家庭照護的折磨而虐待受照護者的個案達260宗。日本是少數不會提供現金補貼或照顧津貼的國家之一,國內也有婦女團體反對現金給付,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現金津貼會導致婦女被綁在家中照顧老人成為常態,因而不能外出工作甚至影響正常社交生活。

《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中的媳婦東洋子正是其中一員,因為全職家庭主婦的身分,丈夫認定她負責看顧長期臥床母親是理所當然的事,身為打工族的丈夫更認為看顧工作不比職場壓力,東洋子長期處於婆婆苛刻對待和睡眠不足的精神折磨,身邊的丈夫和兒女卻不肯分擔,正正是很多家庭主婦的寫照。另一方面婆婆痛恨自己連大小事也需要假手於人,凡事只能靠沒有血緣關係的媳婦,親生子女卻對自己虛情假意,感到自己只是社會和家庭的負累,孤立無援,由此將情緒發洩在媳婦身上,其實突顯了婆婆不想孤獨死去的事實。

「孤獨死」是近年日本很觸目的老人問題,有老人死後甚至要化為白骨才被人發現,傳媒不斷報道最後逼使政府開始調查及支援被社會孤立的長者。對老年人來說,光靠年金在居住和醫療成本都十分昂貴的日本捱過人生的最後幾十年,很可能意味着蝸居一室,省吃儉用的淒涼晚景,有很多老人為了逃避這種命運,選擇到生活指數較低的東南亞國家過晚年生活,泰國、柬埔寨和馬來西亞都是日本長者養老的熱門地方。然而跨國養老卻陷阱重重,很多老人就算居住泰國達二十年也不懂當地語言,被移民仲介騙財、被當地人騙婚甚至乎殺害的事例也出現過。雖說以日本的年金在泰國花費確實是能過上不錯的生活,然而現實是很多在異國養老的長者家人都棄親人於不顧,很多老人在外地花光了積蓄,臨終前想回到家鄉卻負債累累,有的付不起醫療費,甚至連延長退休簽證的幾千泰銖手續費都付不起,更買不起回國的機票,最終也只能孤獨地病死異鄉。

因此應付老齡化社會問題,福利支援等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家人的關心支持,鼓勵仍然有活動能力的長者以不同方式退而不休,才能使他們身心健康,不會有成為社會負累的感覺。日本有一套義工服務制度,市民可以透過做義工,以小時分卷形式,做一小時義工儲一分「點數」,點數可以留作自用或轉贈他人換取社區服務。有在城市打工的年輕人,假日做義工幫附近行動不便的老人購物、打掃和與他們聊天,他便可以把儲下的義工點數轉到鄉下的父母名下,讓他們換取社區服務和支援,也有中、老年人趁有氣力時候「以老護老」,為更老的長輩服務,儲下的點數便留待自己將來再沒有行動力時使用。這樣社區互助的方法,確實是可以解決到很多老人心理質素差的問題,就如書中提到老人們都在流傳的一個地下法案流言,只要繼續做無償義工貢獻社會,便可擺脫七十歲安樂死的命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彤的沙龍
2會員
7內容數
家住二十樓洋樓,養番狗,面對東邊海,左青龍,東海入財,絕頂福宅。我一不斟茶遞水,二不洗衫掃地,三不鋪床摺被。東西不用我買,飯不用我做。民間疾苦看不到,人間煙火吃不到。這些所為高尚生活我厭了,唯有親身感受人間甜酸苦辣五味雜陳,可怒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老人不知從哪得到「小道消息」: 如果能不領年金、自費醫藥費、證明自己還有價值,就可以領到免死金牌。
Thumbnail
老人不知從哪得到「小道消息」: 如果能不領年金、自費醫藥費、證明自己還有價值,就可以領到免死金牌。
Thumbnail
「在宅老化」要真能做得完整,有沒有社區醫療照護是關鍵,目前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的黃勝堅醫師,在他擔任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時就組織了成員有三十二人的社區安寧團隊,走進巷弄,醫生出診到病患家,為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全套服務,包括了疼痛控制,心理照護、善終準備,臨終照護、悲傷輔導……等等,讓病人與家屬
Thumbnail
「在宅老化」要真能做得完整,有沒有社區醫療照護是關鍵,目前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的黃勝堅醫師,在他擔任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時就組織了成員有三十二人的社區安寧團隊,走進巷弄,醫生出診到病患家,為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全套服務,包括了疼痛控制,心理照護、善終準備,臨終照護、悲傷輔導……等等,讓病人與家屬
Thumbnail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即將在2025年走入超高齡社會,每5位台灣人就有1位65歲以上,熟齡人口逐漸增加,人口結構在這幾年產生巨大的變化,預估未來老年人口比例還將進一步提高,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包括經濟、社會保障、醫療護理等等,針對這些即將到來的問題,大家都做好準備了嗎?
Thumbnail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即將在2025年走入超高齡社會,每5位台灣人就有1位65歲以上,熟齡人口逐漸增加,人口結構在這幾年產生巨大的變化,預估未來老年人口比例還將進一步提高,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包括經濟、社會保障、醫療護理等等,針對這些即將到來的問題,大家都做好準備了嗎?
Thumbnail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前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而依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在民國107年3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即已達到14.05%,也就是說,7個台灣人中就
Thumbnail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前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而依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在民國107年3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即已達到14.05%,也就是說,7個台灣人中就
Thumbnail
在這個不存於現實社會的機構與故事中,卻擁有生活般的真實,能見早川千繪不只執導有方,更寫出了一個可能實現的科幻故事。這無疑是特別且重要的。
Thumbnail
在這個不存於現實社會的機構與故事中,卻擁有生活般的真實,能見早川千繪不只執導有方,更寫出了一個可能實現的科幻故事。這無疑是特別且重要的。
Thumbnail
美日歐政府為何不像中國採取嚴厲的防疫政策,其目標就是用與病毒共存的方式,讓國內老人染病提早死亡,以減輕財政負擔,以減輕國內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
Thumbnail
美日歐政府為何不像中國採取嚴厲的防疫政策,其目標就是用與病毒共存的方式,讓國內老人染病提早死亡,以減輕財政負擔,以減輕國內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
Thumbnail
在日本,有一群「下流老人」,都60,70歲了,還在電車上… 。 。 。 通勤去工作。 這邊說的下流老人,不是x片中的那種;而是日本有一群已經退休的老人,過著中下階層的生活水平,為了日常生計,仍必須去工作。
Thumbnail
在日本,有一群「下流老人」,都60,70歲了,還在電車上… 。 。 。 通勤去工作。 這邊說的下流老人,不是x片中的那種;而是日本有一群已經退休的老人,過著中下階層的生活水平,為了日常生計,仍必須去工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