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舉大敗不久,英國工黨領袖郝爾彬接受BBC訪問時,被問到郝爾彬主義(Corbynism)是否已經死亡,這位資深左翼政治人物這樣回應:「從來沒有郝爾彬主義,只有社會主義,只有社會公義和激進主張。」不論郝爾彬自己承認與否,郝爾彬主義一詞已經成為英國左翼意識形態的代名詞。不少評論家把工黨的歸咎於郝爾彬主義。郝爾彬長年自稱社會主義者。郝爾彬主義泛指其領導下工黨一系列激進的左翼政策包括對重點事業如鐵路、郵政進行國有化、向富人徵稅、成立國家投資銀行、大學免學費和大幅增加醫療福利開支。在外交方面則反對「霸權主義」和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等。這些激進左翼主張自70年代以來一直是英國政壇的票房毒藥,郝爾彬和麥克唐奈(John McDonnell)等左派一直處於工黨內部的邊緣。自貝理雅在90年代當選黨魁後,為了贏取選舉,工黨採取了「第三條道路」(the third way),向中間和工商界靠攏,放棄左翼意識形態,即使工黨在1997年成功上台,仍然延續了不少保守黨和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右翼社會經濟政策。
工黨右傾化情況在2015年突然逆轉,郝爾彬當選黨魁後把工黨拉回左翼,重新激化黨內對社會主義思潮的熱情。郝爾彬領導下的工黨打破了不少慣例和傳統。他本人不僅提出了多項左翼經濟政策,在外交事務上一反英國「親美」的常態,公開稱讚前古巴革命元老卡斯特羅(Fidel Castro)是偉大的人物,當美國和委內瑞拉處於外交危機的時候,他公開支持「反美」的馬杜羅政府,反對美國干預。其影子內閣(Shadow Cabinet)的財政大臣麥克唐奈在下議院(House of Common)質詢時任財政大臣歐思邦(George Osborne)的時候,公開朗讀毛澤東語錄。麥克唐奈的經濟顧問接受英國Channel 4 電視台的訪問時,直言英國在經濟政策方面應該向中國模式學習。這些傳統左翼的政治主張和言論在2015年前絕對是一種「政治自殺」,郝爾彬和麥克唐奈的領導儘管未能完全把工黨徹底改造,但已經重新把左翼意識形態「正常化」。
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英美兩國被郝爾彬或桑德斯兩位老社會主義者啟發的年輕人不計其數,兩人在年輕群體中仍然擁有非常高的支持度。兩人縱使落敗但其提出的口號仍然引起不少人的共鳴。郝爾彬下的工黨的口號是「為了多數人」(For The Many, Not The Few),桑德斯的總統競選口號則是「不是我,是我們」(Not me, US)。兩句話意思非常簡單,但恰恰在這個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時代卻點中了不少人的心聲,帶出了普通人渴望改變的訴求。當郝爾彬仍是的工黨黨魁,在不少英超球賽、音樂節、大型派對甚至其他大型戶外社交活動都有英國的年輕人大聲吟唱「噢,郝爾彬」(Oh, Jeremy Corbyn),在英超和歐冠球賽有英國球迷自發高舉支持工黨的標語、高呼支持郝爾彬,彷彿郝爾彬本人已經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民間自發對政治領袖的支持在英國歷史是罕見的。在民主黨總統初選其間,桑德斯得到了不少民主黨新生代的支持,當中不乏高人氣的議員包括Alexandria Ocasio-Cortez和Ilhan Omar這些少數族裔出身的民主黨人。不可忽視的是,這兩位年過70的老人已經對英美兩國的政壇帶來了結構性轉變,相信這種變化會慢慢在未來的選舉中浮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