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給貧窮國家建設基礎設備是無用的《繁榮的悖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本是我在清明連假期間,完全沒出門時期看的其中一本書,也是當中我最推薦的一本。書名乍看之下很硬,但其實內容並不難,甚至讓我收穫不少。

這本書在作者自述下是給以下4種族群為目標讀者的書:

  1. 努力為世界消除貧窮的人。
  2. 想在新興市場建立成功事業的投資者、創新者、創業者。
  3. 想要制定政策以促進本國發展的政策制定者。
  4. 愈來愈感到希望破滅的年輕人,他們覺得這個世界似乎缺乏讓他們大顯身手的機會。

或許你不屬於上述的其中一種,但我覺得任何對商業領域感興趣的人,都應該好好閱讀這本書。

raw-image

我們常常會有一種迷思,認為要讓一個貧窮的國家富庶發達起來,最能做的就是先幫助他們建立基本建設,或是要有公正、公開、良好的法律制度,才能吸引國外投資者等等,但是這本書完全顛覆你的這種迷思。

如果光是靠制度就有用的話,那我們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在這些貧窮的國家,協助他們改革、幫助他們建設,為什麼過了十年,他們依舊在原地踏步?

提一個世界強權美國的鄰居「墨西哥」來說,他有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且和44個國家簽署了12項的自由貿易協定,更包括許多歐盟國家。再加上他隔壁就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美國,具有許多優勢。

更別提勞動生產力和多數的經濟大國相當,墨西哥人在工時上更是全球第一(南韓第二,要說他們不勤奮,那絕對說不通),工業和製造業相當發達,有穩定的總體經境環境,但是為什麼墨西哥仍無法普遍的繁榮起來?

這起因於墨西哥依賴的是效率性創新。何謂效率性創新,這邊就要將創新總共分為3項來依序向各位說明。

持續性創新

改進市場上現有的方案,這類創新通常是鎖定需要更好的產品或服務的顧客。例如汽車產業時常會改良販售的汽車車款,以提高銷售量。

效率性創新

讓公司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根本的商業模式和產品鎖定的目標客群維持不變,但是降低公司成本。像是將製造iphone的工廠移至人力成本較低的中國。

創造市場的創新

這也是本書最主要的核心概念,顧名思義就是創造新市場,但不是任何新市場,那個新市場是服務無產品可買的顧客,或是基於多種原因而負擔不起或無法取得既有產品的顧客。

回到墨西哥的問題上,該國就是過度依賴效率性創新,許多大型的國外企業,尤其是美國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紛紛將工廠移至墨西哥生產,但是這很容易促使一旦政治有所改變,或是墨西哥自身的人力成本提高,這些企業又會將工廠移至成本更低的國家,像是川普之前的貿易協定,促使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在2018年宣布要在2020年將重型貨車的生產從墨西哥移到美國的密西根州。


創造市場的創新就能避免這樣狀況發生。


這種創新是鎖定零消費的方式呈現,像是1990年代末時,伊布拉欣第一次萌生要在非洲建立一家行動電話公司,當時大家都說他瘋了,因為那裏的人從沒用過電話,更別提行動電話,且非洲極其貧困、缺乏基礎設施、政府的脆弱性、缺乏用水、醫療和教育等等。

但是他沒有放棄,他在沒有電力的地方自己供電,在沒有後勤物流的地方自己開發後勤物流,在沒有教育或醫療的地方自己培訓員工,在沒有道路的地方自己開拓臨時道路。

最終他成功了,在薩哈拉以南的非洲從頭開發了一間電信網路公司Celtel。

這就是創造市場的創新不同之處,它改變了這個國家的環境,提升就業率,甚至建立了基礎建設、提升人民的教育程度,靠著企業自身主動拉進許多制度及非營利組織或外人想協助都辦不到的事情,這就是國家能夠變得繁榮最主要的原因。

raw-image

這本書我給予極高的評價,主因於他顛覆了我很多想法,這裡再舉例像是我每個月固定捐款至非營利組織去非洲開挖水井,但是在書內作者表示這根本就是沒用的,因為水井就算成功建造了,當地居民也沒有餘力去負擔水井壞掉後的維修費用,等於那座水井就沒用了。我看完這段真的是非常震驚,所以我1年多來捐給這個組織、期待能讓這些國家的居民過更好的生活,只是我的一廂情願嗎?

回到剛剛提到的高評價,另一部分我覺得這本書對資本主義是很支持的,這點或許對部分社會派的人士來說不甚認同吧,因為企業發展過大對這個國家而言,並不一定是好事,尤其看看現在美國的幾家大型企業,但這又都無法反駁當初若不是這些企業,恐怕美國也無法發展的如此快速且繁榮。

另外還有一點,書內提了好幾次我們臺灣的事情,包括我們最初專注為小島上的800萬人口開發紡織、加工食品等簡單產品,但不久就放眼海外世界,促使臺灣的繁榮。這真的很讓人開心,儘管我們只是一個小島國,但能在這位商業領域頗負盛名的作者書內出現,好讓人感動啊。


✨喜歡我的文可以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順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持續分享好書,謝謝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悅陽財經閱讀筆記
167會員
177內容數
熱愛閱讀,現創作內容為:讀後心得、投資理財、課程心得及原創長篇小說。
2024/12/15
這本書雖是在探討日本因為高齡化,導致各產業缺少勞動力的議題,但也是在向台灣預先示警,因為日本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和台灣並沒有差別,甚至未來我們也會遇到一樣的難題,面對大缺工的時代來臨,我國又能如何透過日本作為參考,找出一條解決之道。
Thumbnail
2024/12/15
這本書雖是在探討日本因為高齡化,導致各產業缺少勞動力的議題,但也是在向台灣預先示警,因為日本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和台灣並沒有差別,甚至未來我們也會遇到一樣的難題,面對大缺工的時代來臨,我國又能如何透過日本作為參考,找出一條解決之道。
Thumbnail
2024/11/24
「值得堅持不懈的困難事情絕對很多,而韌性與毅力都能讓你撐下去。只因為艱難就放棄是不會成功的。然而,堅守不值得的艱難事情一樣不能讓你成功。」 剛好我前陣子對人生有許多迷惘,所以當閱讀到這本書時就格外有體悟。 「關鍵是辨識出何時要堅持,何時要走人。」 這句話就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宗旨,我們從小
Thumbnail
2024/11/24
「值得堅持不懈的困難事情絕對很多,而韌性與毅力都能讓你撐下去。只因為艱難就放棄是不會成功的。然而,堅守不值得的艱難事情一樣不能讓你成功。」 剛好我前陣子對人生有許多迷惘,所以當閱讀到這本書時就格外有體悟。 「關鍵是辨識出何時要堅持,何時要走人。」 這句話就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宗旨,我們從小
Thumbnail
2024/10/31
雖然這本書的書名乍看之下,會讓人比較不好意思在公開場合閱讀,但其實書中對於如何選擇還有投入空間的消費市場、推出熱賣的商品,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商業觀點。 且這些觀點不只適合有創業夢、準備創業的讀者,我自己覺得也能運用在投資標的的挑選以及創作的主題上,是一個不想創業、沒有創業夢也能藉此得到啟發的一本書。
Thumbnail
2024/10/31
雖然這本書的書名乍看之下,會讓人比較不好意思在公開場合閱讀,但其實書中對於如何選擇還有投入空間的消費市場、推出熱賣的商品,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商業觀點。 且這些觀點不只適合有創業夢、準備創業的讀者,我自己覺得也能運用在投資標的的挑選以及創作的主題上,是一個不想創業、沒有創業夢也能藉此得到啟發的一本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能舉辦一次有包容、多元化的書展,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是社會文化軟實力的一次展示,赤裸裸地展示。當人們有疑問卻沒辦法在這樣的展覽裡找到答案,或是反證,那可能就說明了這是一個知識黑洞
Thumbnail
能舉辦一次有包容、多元化的書展,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是社會文化軟實力的一次展示,赤裸裸地展示。當人們有疑問卻沒辦法在這樣的展覽裡找到答案,或是反證,那可能就說明了這是一個知識黑洞
Thumbnail
2018年川普主張提振美國內需市場,將外移的產業移回美國,設置保護主義的各種貿易措施,拉開中美貿易戰的序幕。疫情後拜登提出製造業回美國、半導體自主等想法,且透過種種法案一一實踐。這一連串的改變都讓以往的國際貿易型態出現很大的變化,整個世界的經濟模式也從「國際化」逐漸轉為「區域化」。
Thumbnail
2018年川普主張提振美國內需市場,將外移的產業移回美國,設置保護主義的各種貿易措施,拉開中美貿易戰的序幕。疫情後拜登提出製造業回美國、半導體自主等想法,且透過種種法案一一實踐。這一連串的改變都讓以往的國際貿易型態出現很大的變化,整個世界的經濟模式也從「國際化」逐漸轉為「區域化」。
Thumbnail
你還在用「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來區分世界嗎? 這是1960年時劃分世界等級的方法,但現在已經不適用了。
Thumbnail
你還在用「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來區分世界嗎? 這是1960年時劃分世界等級的方法,但現在已經不適用了。
Thumbnail
作者Mark Penn有超過四十年的行銷、民調資歷,是比爾.蓋茲和許多世界級領袖所依賴的顧問,也是柯林頓夫婦參選總統時的首席策略師。亮眼的資歷,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它的書名,有種可以看見未來的感覺。
Thumbnail
作者Mark Penn有超過四十年的行銷、民調資歷,是比爾.蓋茲和許多世界級領袖所依賴的顧問,也是柯林頓夫婦參選總統時的首席策略師。亮眼的資歷,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它的書名,有種可以看見未來的感覺。
Thumbnail
《槍炮、病菌與鋼鐵》 如果你與我一樣,對於這世界為什麼如此不平停等感到好奇,作者已經寫出這本書作為答案,我推薦這本書給你。
Thumbnail
《槍炮、病菌與鋼鐵》 如果你與我一樣,對於這世界為什麼如此不平停等感到好奇,作者已經寫出這本書作為答案,我推薦這本書給你。
Thumbnail
在一個政治隨時可以抽走任何經濟成果的國家,就連馬雲這種曾經備受關注,與黨也關係良好的成功企業家,都可以被關靜音,甚至可以被奪取一切權利。在這個經濟體下,從事具有創新力的經濟活動,風險就遠高於在其他經濟體下冒險。政治體制是安全閥,被封閉權力體系捏住的安全閥,只會為統治者而開啟。
Thumbnail
在一個政治隨時可以抽走任何經濟成果的國家,就連馬雲這種曾經備受關注,與黨也關係良好的成功企業家,都可以被關靜音,甚至可以被奪取一切權利。在這個經濟體下,從事具有創新力的經濟活動,風險就遠高於在其他經濟體下冒險。政治體制是安全閥,被封閉權力體系捏住的安全閥,只會為統治者而開啟。
Thumbnail
>BY李彔 1+1>2不能完全解釋現代化經濟長期成複合增長的現象,為什麼? 因為當所有的人都餐與道自由交換的市場中,社會分工極大化實,社會財富的增長到達極限... 李彔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他指出人的知識積累對社會分工和交換所產生的增量的放大作用。 *李彔認為什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制度創新? >>現
Thumbnail
>BY李彔 1+1>2不能完全解釋現代化經濟長期成複合增長的現象,為什麼? 因為當所有的人都餐與道自由交換的市場中,社會分工極大化實,社會財富的增長到達極限... 李彔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他指出人的知識積累對社會分工和交換所產生的增量的放大作用。 *李彔認為什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制度創新? >>現
Thumbnail
多數人的印象中,非洲始終停留在貧窮、飢餓、戰爭、疫情等關鍵字,不過在今年2月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南非電信公司Rain發表了商用5G通訊網路,承諾會在今年底正式上線。再看目前積極推動5G網路的國家,除了南韓、美國、瑞典以外,其他已開發國家仍然抱持觀望,等待技術成熟與市場需求明朗。
Thumbnail
多數人的印象中,非洲始終停留在貧窮、飢餓、戰爭、疫情等關鍵字,不過在今年2月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南非電信公司Rain發表了商用5G通訊網路,承諾會在今年底正式上線。再看目前積極推動5G網路的國家,除了南韓、美國、瑞典以外,其他已開發國家仍然抱持觀望,等待技術成熟與市場需求明朗。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有一種迷思,認為要讓一個貧窮的國家富庶發達起來,最能做的就是先幫助他們建立基本建設,或是要有公正、公開、良好的法律制度,才能吸引國外投資者等等,但是這本書完全顛覆你的這種迷思。 如果光是靠制度就有用的話,那我們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在這些貧窮的國家,協助他們改革、幫助他們建設,為什麼過了十年,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有一種迷思,認為要讓一個貧窮的國家富庶發達起來,最能做的就是先幫助他們建立基本建設,或是要有公正、公開、良好的法律制度,才能吸引國外投資者等等,但是這本書完全顛覆你的這種迷思。 如果光是靠制度就有用的話,那我們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在這些貧窮的國家,協助他們改革、幫助他們建設,為什麼過了十年,
Thumbnail
書籍: 經濟殺手的告白/ by John Perkins 目的: 美國在1970年代對充滿資源(如: 擁有石油、 運河或廉價勞工)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遊說,推銷基礎建設計畫,對當地企業進行“民營化”與“
Thumbnail
書籍: 經濟殺手的告白/ by John Perkins 目的: 美國在1970年代對充滿資源(如: 擁有石油、 運河或廉價勞工)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遊說,推銷基礎建設計畫,對當地企業進行“民營化”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