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行車環島,我的觀點

2020/04/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年10月左右,為什麼暖蛇「在」騎自行車環島?
註:我不是用「要」,而是描述一個環島的事實。接下來我要將「事實」給予我的「詮釋」,再附上我的「觀點」。
我大約是2016年知道暖蛇共學團小學一年級的開學儀式:整團自行車環島。它是非常特殊的開學儀式,環完一圈台灣,要25~35天!
大約在2019年1月時,我的觀點是:團體單車環島是團體熟成加速器。它的重點不是騎車也不是環島,而是24小時數日連續的相處再一起。因為沒有時間跟空間躲藏,所以"有機會"看得到同伴內心無法隱藏的一面。(我覺得也有可能看不到啦~) 連續20幾天24小時的相處,大人及小孩一定會面臨情緒失控數次的狀況,也一定會因此發生衝突。當一個團體,每天都有進度要進行,如何"誠實"地溝通協調,就顯得重要。而“進度”一詞,是假議題。旅行中的車票不能輕易變更。預付訂金的住宿也難變更。我們面對需要溝通的時候,可不可以"及時"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2019年10月,我有了更多案例可以補充我的觀點。
當小孩說:不騎了,要上保母車。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尊重小孩的決定需要建立在了解小孩之上,大人以真誠關心的態度去問:為什麼?真的不騎了嗎?有發生什麼事嗎?不適宜的尊重是當小孩的YES MAN;合宜的尊重是了解小孩背後的脈絡。
引用:《愛的藝術》如果不了解一個人,就不能尊重它,照顧和責任,如果不以了解做導引,就是盲目的。
我的女兒大約是5歲多開始騎兩輪自行車,我陪她從3公里的路程開始練習。現在她6歲多已經可以騎10幾公里。但是,暖蛇的孩子們騎車環島,所有人要面對的是彼此不同的價值觀,在旅程中無所遁形。有時候是孩子們的衝突;有時候是大人與小孩的衝突;又有時候是大人間的衝突。騎車的能力並不是這趟旅程的重要目的。
同伴內心無法隱藏的一面,可能是潛意識、匿名權威,或是大人的非理性應對模式。我認為,非理性應對模式,可能出現在身心疲憊的時候。
引用:《愛的藝術》(P.137) 絕大部分的人的「衝突」實際不是真正的衝突,而是企圖避免真正的衝突。這種人僅在瑣細的和膚淺的事情上表示意見不合,因之從本性上他們就沒有辦法得到問題的澄清和解決。兩個人之間的真正衝突--不是為了掩蔽或投射,而是體驗問題的深刻的內在真相---絕不是毀滅性的。這種衝突導致澄清,它們會產生出情感的淨化,從這個淨化中,兩個人浮昇出來,帶著比原先更多的知識與力量。
我非常喜歡上面這段話,而讓團體的成員明白「真正衝突」不是毀滅團體的,而是讓我們體驗真實內在。
    Glueglue
    Glueglu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