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離開台灣到英國唸書,美其名叫進修,其實更像逃跑。逃離在台灣高壓的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食之無味的愛情、還有一籌莫展的家庭關係。然而,在逃跑之後,以上的一切「舒適圈」都令我懷念不已,也對自己的斷捨離充滿質疑,在人生終於累積了一點成績、累積了一點積蓄、累積了一點人脈、和一個人磨合出了家人般的習慣,卻也在我的身心靈都崩壞之後全部砍掉重來,在大西洋上的另一個島國上重來。
都決定了,也就沒必要多想了。買了人生第一張單程機票,沒有歸期地,來到了一個9月就要穿外套的國度,迎來了我的英國生活。至今默默地也超過兩年半了,幸運地沒有遇到什麼不幸的事情,在我和台灣的家人朋友們說自己暫時沒有打算回去,會找工作、想辦法留下來的時候,總會被問:英國到底哪裡好?
這個問題,套上每一個國家,可能都會被台灣人輕易接受。不知為何自己從小就生活在充滿崇洋媚外的社會環境,每年沒有出國旅遊都像魯蛇,總能聽到國外多好又多好、台灣就是鬼島、年輕就是要出國 bla bla bla等等的言論。
所以,在開始寫我喜歡英國的理由之前,我想先說,沒有比較好,只有比較適合而已。就像談戀愛,要找的不是更好的人,而是更適合自己的人。這是我的基本觀念。所以對我來說,台灣很好,日本很好,英國也很好,他們都有自己特色的好,而沒有一個地方,能面面俱到的完美,而我這篇寫下的,是我所觀察到我自己喜歡英國的理由。
今年花季估計沒能去賞花了,此為2019年格林威治民宅的紫藤花。
Keep Calm and Carry On.
這句二戰流傳下來的話,幾乎代表了英國。而我在剛到英國、準備領居留證的郵局人龍裡,莫名體驗到了。當時郵局的人龍多到已經排到郵局外了,但發放居留證的窗口始終只開一個,而那位印度裔的行員慢條斯理的一邊處理、一邊跟同事聊天。身為一個來自重視高效國度的人,開始了無限的負面情緒和各種想幫大家解決問題的大嬸心態,為什麼不多開一個窗口呢,為什麼不發號碼牌呢,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呢? 結果在排了一個多小時隊伍的4點半,我領到了號碼牌,然後窗口就關了。
對,關了。
我後面還有一堆人在排隊,那位先生只跟大家說「我要準備下班了,各位明天請早。」嗯?這郵局不是5點半關門嗎?但大家也只能一邊咒罵一邊散去。
老實說我驚呆了,原來可以這樣的,該下班就要下班,不用管別人的臉色。而排隊的群眾在排隊的時候也只是冷靜地等,等不到就算了明天再來,而不是去敲玻璃要他老闆出來負責!我第一次感受到英國人的淡定。後來的生活又遇過無數次類似的雷包,卻一個個都很難讓我生氣了,因為生氣也沒用,不如保持冷靜,然後繼續解決問題。
於是,我就喜歡上了這個 Keep Calm and Carry On 的態度,再也不會像在台灣的時候把自己每天的行程以小時計算塞得滿滿,因為倫敦公車司機會開到一半說自己要下班了把大家趕下車,所以要把交通彈性時間考慮進來、避免安排太緊繃的行程,不再因為公車不來而焦急易怒,也意外讓自己的生活步調舒服了起來。
在倫敦,人人都是外國人,沒什麼「道理」。
在倫敦,「外國人」是這個城市的多數。所以不管英國好不好、操著什麼口音的英文、穿著什麼樣的衣服,都不太會招來異樣的眼光。
這裡有很多歐洲人,英文不頂好,但會多種拉丁語言、甚至可能會中文和日文,所以別輕易用自己的語言說別人壞話。這裡有很多印度人,口音很重,但收入很高,聽得懂印度口音,可能意外重要。這裡有很多亞洲人,春秋之際就已經覺得冷得要穿大衣,和歐洲人的熱褲吊嘎呈現反差,也不算稀奇。這裡更有很多英國人,在艷陽天在草皮上打赤膊曬日光浴,你也不會對他說什麼。
對我來說,這種自由度是很舒服的。在台灣的時候我算是很我行我素的人,不穿胸罩、不愛穿褲子、往往一件長板one piece和夾角拖就出門,連鄰居都會跟家母告狀。社會輿論壓力之大,不只是逢年過節問候的結婚生子收入多少等話題而已,日常都像充滿了針孔攝影機,即便無所謂被偷拍都還是有人會對自己叫囂,大家都有一把自己的尺,卻套用在別人身上,有些關心便成了無形的壓力。
我睽違一年半回台灣的那一趟,充滿了文化衝擊,聽到討論誰整形、評論誰變胖等話題渾身不舒服,因為在倫敦的生活圈裡完全沒這類的討論,自己在台灣偏胖的體型在歐洲甚至算小隻,於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自己的尺,用在自己身上就好了,唯一通用的道理,「大概就是尊重別人的自由」。
小小追加,因為倫敦什麼人都有,所以異國食物非常多元,別說英國沒有美食,各國美食都可以是倫敦的美食。
歐洲人年假很多?
應該大家都有聽說歐美假很多這件事,我在來英國前可是期待到不行,結果發現英國根本沒有!國定假日也就8天,聖誕節只休25、26兩天,還不如台灣休一週春節!然而英國的特休年假,一年是20天起跳,連計時打工都適用,相較於我在台灣第一年0年假的悲慘經驗來說,這裡確實是天堂。20天特休+8天國定假日,就是英國人的基本假期。歐洲人認為工作是為了好好生活,所以非常重視work-life balace。我在英國的第一份工作,表定6點下班,是6點關燈鎖門!亞洲腦我6點準備關電腦已經是全辦公室最後一個人了,這著著實實也是另一個文化衝擊。
不僅如此,在英國請特休基本沒有什麼難度,頂多就是同一個團隊的人不能同時休假罷了,不像我在台灣的時候,請個假需要各種理由、休假時還要回訊息、休完假還要被揶揄休了假很爽......。
在我們覺得在英國工作很爽的時候,我的希臘朋友滿面愁容的說「英國人都是工作狂,我快受不了了。」後來才知道,法國、德國年假應該是30天起跳,而且國定日非常多,法國甚至有些有一整個月的暑假。相較起來,英國人確實是工作狂,但在慣老闆的眼裡,你們根本都是另一個世界的生物啊。
於是,當家父催促我回台灣工作的時候,我只開了一個條件:20天特休。然後家父就摸著鼻子走掉了。
不花錢也能過得豐富滋潤
倫敦的生活水準高,交通費和住宿費之高是眾所皆知,但是倫敦的活動也非常多,不論是官方活動、社區活動、私企活動、公益活動都總是塞滿了整個城市的每個角落,不花錢就能參與到很多很棒的體驗。當然更棒的都所費不貲,但就免費的水準來說,倫敦真的很難被超越
1. 免費博物館
英國的公立博物館、美術館幾乎都不用入場費,除了特展需要收費之外,從知名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泰特當代美術館到恐龍和藍鯨標本著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等等,全都免費!所以週末無事的最佳去處,就是這些博物館和美術館了,不管展品好不好懂,泡在裡面就是種享受。我一直認為,免費入場這件事讓英國人的美學素養很好,不用因為怕時間不夠而充滿壓力的看展,可以每一段時間來消化一個區域,而家庭也不會因為經濟因素或其他原因不去美術館。當小孩子可能從小就在透納作品前的地上翻滾、在高第特展的互動裝置拼樂高、在泰特美術館盪鞦韆。這些都是成長的生活場景,和藝術毫無距離感地長大,潛移默化有時候未必需要巨額投資。(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稅收的一部分就是給公立博物館的經費了。)
2. 大型公園
英國有很多很多公園,社區性的「小」公園和「小」墓園不談,光是倫敦地區就有好幾個「大公園」、「荒野」和「濕地」,我自己最喜歡的前三名是攝政公園 (Regent Park)、格林威治 (Greenwich Park) 和 邱園 (Kew Garden)。除了第三個是皇家植物園、需要入場費外,其他兩個都是免費場所,而且佔地都是以50公頃以上甚至上百公頃的大公園,更別說,除此之外還有最有名的海德公園 (Hyde Park)、住著野生鹿群的Richmond Park、富人區的Battersea Park、北邊的Hamstead Heath、大型野鳥濕地Walthamstow Wetlands等地方,也全都是免費入場。咫尺可達的森林和濕地可也是倫敦的現實生活之一。
3. 市集
剛到倫敦的時候,我非常愛逛市集,從比較有名的 Bricklane、Portobello 開始,逛到比較當地的 Old Spitalfields Market、Columbia Road、Broadway Market、New Covent Garden 甚至是地區性的農夫市集。不同於超市和百貨公司,在市集裡更有接地氣的感受,有種融入當地生活的錯覺(要融入英國人的生活才沒那麼容易)也更能體驗到每個區域的不同風格與活力。逛街本身不花錢,而這些市集有的賣生鮮、有古董、有新銳設計、有季節更迭、有因地制宜,更能看到真實的倫敦、不同於白金漢宮與大笨鐘的那一面。
所到之處都迷人可愛
最後一個理由,可能比前幾個都更主觀,那就是倫敦很美。
當然倫敦也有很可怕的社會角落,一出地鐵就會懷疑這裡真的是倫敦嗎?的地方,但在大部分一二區的倫敦,都很美。即便在待了兩年後、以為自己已經習慣這個城市了之後,有時在路上走著走著,還是會被某些畫面美到讚嘆、駐足。有時候是充滿時代感的建築、有時候是人與人的互動、有時候是粉紅色的天光、有時候是自己已經很少去卻不經意經過的觀光景點。
也許,當你充滿愛的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世界回饋的樣貌也會異常可愛吧,是走在街上偶爾會感嘆「生活在倫敦真是太好了!」這就是英國腦粉的心得。
P.S. 英國並不常下雨
在結束這篇文章之前,我想澄清一件事情,那就是相對於台北來說,倫敦其實很不常下雨!!!
我剛剛真的去查了一下,Google說倫敦平均一年下106天的雨,而降雨量是583.6 mm。台北則是 165.5天,降雨量是 2405.1mm!根本懸殊!來自亞熱帶氣候的台灣人們別再擔心倫敦愛下雨了,台北在下雨這方面真的大勝,尤其木柵念過書的人就知道,沒有人比我們更耐雨了好嗎!!(但倫敦因為風大所以大家也不愛帶傘)
以下為被問到受不了的結論:
倫敦沒有愛下雨、英國的龍蝦和海鮮沒有比較好吃、但英國有好吃的食物。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