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 理解與接納才是破案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近期Netflix推出的懸疑台劇《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描述一起震驚全台的連續殺人案,每場案件都慘不忍睹,警方追查後看似有線索有頭緒,但下一場命案卻完全推翻之前的邏輯,貌似是一場計畫好的「遺願」連續命案,到底是死者是自殺還是他殺?這些人目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命案本身不是關鍵,真正能讓真相水落石出的不是誰殺死了誰,而是深埋在心裡深處對生命本質的追求,對「認同」與「接納」的價值追求。

下文含劇透,請斟酌閱讀。


命案主角們雖毫無交集,但是他們最大的共通連結點,就是他們微不足道,甚至不被接受的存在。過氣歌手蘇可芸、為母親籌措醫藥費的酒店小姐江曉孟、想當女人的酒店小哥游誠皓、被公司壓榨罹癌的房產仲介張聰健、活在弟弟影子下的盲人天才木雕師方秉榮、活在悔恨裡的殺人兇手劉光勇、下半身癱瘓被療養院虐待要人權的病人周洋,及幕後的大boss,飽受丈夫家暴,在療養院及醫院當清潔工及護工的李雅均。這些都是被社會遺忘的存在,沒有價值,不被重視不被接納,甚至是用完就丟,看不見希望,不被愛的一群小人物。

可他們真的就沒有價值嗎?不,他們有,只是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蘇可芸因體驗過低潮,所以唱出來的歌曲清新脫俗,而非商業感的無病呻吟,卻因不是社會主流而不被接受肯定。江曉孟時常鼓勵母親活下去,又敢為被欺負的遊程浩發聲,勇氣與溫暖兼具。游誠皓因長期活在他人異樣的眼光下,想要融入,所以做人圓融,擅長應付奧客。張聰健業務能力強,勇於爭取權益,不甘成為公司用完就丟的工具。莊秉榮眼盲心不盲,強大藝術天賦使他能夠刻出反映人心的作品。劉光勇並不是故意殺人,殺人之後下半輩子都活在後悔中,想要彌補,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周洋沒因半身殘廢而喪失人性基本尊嚴,勇於揭發療養院的黑幕,為自己及他人爭取權益。

每人都有各自的閃光點,但因為是不被待見的小人物,對愛與接納的匱乏使他們感受不到這些閃光點,感覺不到生而為人的價值,而這匱乏讓他們結合在ㄧ起,為自己製造這場遺願連環命案。唯有透過自己的死亡,幫助他人完成遺願,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甚至證明自己有比別人更大的價值,那就是敢於死亡的勇氣。死亡成了他們另類的「生存」方式。

談論是他殺還是自殺,誰是加害者誰是被害者沒什麼用,因為這不是問題重點及解答。那麼要怎麼讓這些絕望的小人物感受到生存的希望呢?本劇的第四個命案主角劉光勇的妻子提供了解答—理解與接納。

不在乎你的過去和未來,只看到善良的你。

不論是社會還是劉光勇本人,甚至是他的自殺同夥們,都只看到劉光勇殺人、冷血無情、泯滅良心的那面,而給劉光勇下了個「永不翻身的殺人犯」的標籤,而不是像劉妻看到是劉光勇的全部,包含他的悔恨與善良,她真正的理解並接納劉光勇的一切,看到了劉光勇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不責怪劉光勇的一心尋死,只是陪著他,這對於看不到認同與理解的絕望之人來說,就已足夠給他們活著的勇氣,因為他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並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被肯定與認同,看到了活下來的希望與勇氣,不管是繼續活在悔恨中或有色的社會眼光裡,他都選擇活。

很慶幸台灣能夠有如此優良的良心劇,我並不覺得李雅鈞是十惡不赦的女魔頭,如果此劇能多鋪陳李雅均的故事背景,再多從她的scenario去探討,我想我會更能理解她為什麼會把死亡當成唯一的出口,把幫助他人死亡當作對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gel的心靈漫遊
17會員
18內容數
我是Angel,一位熱愛書籍與公共事務的探索者。擁有政治學與傳播學背景,專注於國際關係、東亞安全與兩岸議題。我創建這個部落格,分享對時事的觀察、讀書心得以及生活點滴,希望在這裡與同樣熱愛成長的您相遇,一同交流思維,拓展視野。
Angel的心靈漫遊的其他內容
2025/02/03
《三體》影集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劇情精彩,角色塑造成功,引發了觀眾對於人類文明、人性以及國際關係的深度思考。本文深入分析劇情、和「黑暗森林法則」等核心元素,並點評影集優缺點。
Thumbnail
2025/02/03
《三體》影集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劇情精彩,角色塑造成功,引發了觀眾對於人類文明、人性以及國際關係的深度思考。本文深入分析劇情、和「黑暗森林法則」等核心元素,並點評影集優缺點。
Thumbnail
2024/11/18
本文探討省籍問題如何影響臺灣的身份認同,特別是外省族群與本省族群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藉由楊孟軒的《逃離中國》一書,分析歷史創傷如何塑造今日臺灣的社會脈絡,以及多元文化在族群融合中的重要性。文章提出臺灣需要超越藍綠政治,建立包容性民族認同,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與和解。
Thumbnail
2024/11/18
本文探討省籍問題如何影響臺灣的身份認同,特別是外省族群與本省族群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藉由楊孟軒的《逃離中國》一書,分析歷史創傷如何塑造今日臺灣的社會脈絡,以及多元文化在族群融合中的重要性。文章提出臺灣需要超越藍綠政治,建立包容性民族認同,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與和解。
Thumbnail
2024/10/04
能源議題在近年來成為國際間熱議的焦點,無論是「廢核」與「擁核」的爭論,還是再生能源的發展戰略,都持續佔據全球關注的中心。隨著 ESG(環境、社會、治理)、FFV(靈活燃料車)、E10(乙醇汽油)等概念的普及,能源話題變得愈發多樣化和複雜化。但我們是否把能源議題看得過於繁瑣了?至少對我來說,曾經如此。
Thumbnail
2024/10/04
能源議題在近年來成為國際間熱議的焦點,無論是「廢核」與「擁核」的爭論,還是再生能源的發展戰略,都持續佔據全球關注的中心。隨著 ESG(環境、社會、治理)、FFV(靈活燃料車)、E10(乙醇汽油)等概念的普及,能源話題變得愈發多樣化和複雜化。但我們是否把能源議題看得過於繁瑣了?至少對我來說,曾經如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部懸疑探案類的影集正中我的喜好,想著一陣子沒看到中意台劇的我,在Netflix照例亂槍打鳥式地標示著"這部片98%適合你"的推薦之下,就點進去看了。我覺得我可以簡單的下個"好看"的結論,不過看完本劇讓我產生一些許久未有的感想。劇透
Thumbnail
這部懸疑探案類的影集正中我的喜好,想著一陣子沒看到中意台劇的我,在Netflix照例亂槍打鳥式地標示著"這部片98%適合你"的推薦之下,就點進去看了。我覺得我可以簡單的下個"好看"的結論,不過看完本劇讓我產生一些許久未有的感想。劇透
Thumbnail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Thumbnail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Thumbnail
「道歉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幹嘛?」相信不管聽過或看過流星花園這部偶像劇的你,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 讓我想到近年來,許多校園或職場霸凌事件逐漸浮上檯面,不論是受害者或加害者還有第三方媒體,儘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但,事件過後,又該如何去面對並避免下一個悲劇呢?
Thumbnail
「道歉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幹嘛?」相信不管聽過或看過流星花園這部偶像劇的你,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 讓我想到近年來,許多校園或職場霸凌事件逐漸浮上檯面,不論是受害者或加害者還有第三方媒體,儘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但,事件過後,又該如何去面對並避免下一個悲劇呢?
Thumbnail
殺人、自殺,一定都有它內在必然會「成形」的理由。簡化了這個部分,故事就容易扁平,如果連著五六個都一樣,就必然只會剩下「完成一個作品」,而少去那個稱之為靈魂的東西。
Thumbnail
殺人、自殺,一定都有它內在必然會「成形」的理由。簡化了這個部分,故事就容易扁平,如果連著五六個都一樣,就必然只會剩下「完成一個作品」,而少去那個稱之為靈魂的東西。
Thumbnail
精彩的戲劇題材與人設,探討許多現今社會議題,像是性別認同、高齡化照護、勞資剝削與過勞,以及媒體嗜血心態等,將整部影集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到台劇的新境界。
Thumbnail
精彩的戲劇題材與人設,探討許多現今社會議題,像是性別認同、高齡化照護、勞資剝削與過勞,以及媒體嗜血心態等,將整部影集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到台劇的新境界。
Thumbnail
心得,微雷,尚未追完的觀眾慎入。 最後一集讓我非常有感觸。 當方毅任對女兒說:「你有沒有拉他一把?」,「我現在想拉你一把」。 當徐海茵對李雅昀說:「活下去」、「想盡辦法活下去」。 這集對我來說就像在挖掘自殺的人在最後一刻,有沒有可能再看見一個陌生的曙光,再延緩一點時間,給予他們更多看見或是被理解
Thumbnail
心得,微雷,尚未追完的觀眾慎入。 最後一集讓我非常有感觸。 當方毅任對女兒說:「你有沒有拉他一把?」,「我現在想拉你一把」。 當徐海茵對李雅昀說:「活下去」、「想盡辦法活下去」。 這集對我來說就像在挖掘自殺的人在最後一刻,有沒有可能再看見一個陌生的曙光,再延緩一點時間,給予他們更多看見或是被理解
Thumbnail
近期Netflix推出的懸疑台劇《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描述一起震驚全台的連續殺人案,每場案件都慘不忍睹,警方追查後看似有線索有頭緒,但下一場命案卻完全推翻之前的邏輯,貌似是一場計畫好的「遺願」連續命案,到底是死者是自殺還是他殺?這些人目的到底是
Thumbnail
近期Netflix推出的懸疑台劇《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描述一起震驚全台的連續殺人案,每場案件都慘不忍睹,警方追查後看似有線索有頭緒,但下一場命案卻完全推翻之前的邏輯,貌似是一場計畫好的「遺願」連續命案,到底是死者是自殺還是他殺?這些人目的到底是
Thumbnail
Netflix台劇-誰是被害者,短短八集,讓我們經歷一次次試圖抓住想離去之人的驚險過程,想走的,想慰留的,我們追求的又有什麼不一樣?幾個觀後的感想與你分享:
Thumbnail
Netflix台劇-誰是被害者,短短八集,讓我們經歷一次次試圖抓住想離去之人的驚險過程,想走的,想慰留的,我們追求的又有什麼不一樣?幾個觀後的感想與你分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