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懸疑探案類的影集正中我的喜好,想著一陣子沒看到中意台劇的我,在Netflix照例亂槍打鳥式地標示著"這部片98%適合你"的推薦之下,就點進去看了。我覺得我可以簡單的下個"好看"的結論,不過看完本劇讓我產生一些許久未有的感想。強度劇透喔!
原本我是不太喜歡"自殺"題材的作品(影片有非常明顯的提醒),但對喜愛推理的我而言,"誰是被害者"這關鍵字實在吊足我的胃口了,只不過看到後來,片中幾位決心去死的角色仍然讓我覺得難受。雖然看完影集的我一向喜歡自以為是的評論劇本、導演,甚至分鏡、演員或推理的邏輯等等,然而我最多的感觸還是這個貫穿整部片的主題"自殺"。
本劇的主要角色都是以相當奇特且殘忍的方式死亡,剛開始我還想;要是真的想死,不能選簡單一點的方式嗎?當然隨著劇情的推進,這個疑問會得到解答。但那些個死法,不用經歷也會相信應該都是相當痛苦的,是甚麼原因讓一個人即使必須經歷極端的痛苦也堅決地想死?是因為看不見"希望"嗎?
片中劉光勇自己嘗試過自殺三次,在第三次獲救之後,他終於被老婆的愛拯救,打消了自殺的念頭。但在這之前沒有老婆的愛嗎?生活沒有希望嗎?我覺得他只是不斷地敗給了自己,他是這幾個自殺案例中擁有最實質的愛與希望的一個,但在這當中他仍然嘗試了三次自殺,狠心拋下那個不斷為他流淚、包容、無條件付出的妻子,看劇的時候忍不住想對劉光勇說;既然一定要死的話,可以讓我來揍死你嗎?!
但是其他案例的自殺就是合理的嗎?很可怕的是,就角色的主觀環境條件來看似乎是的,我想我能感覺得到那當中的絕望。
於是在這些角色對人生完全絕望時,出現了一位理解他們的人:李雅鈞。由於對自身處境的絕望,讓她對這些自殺者們充滿了感情與同情,這種感同身受的氣場讓自殺者們從她身上得到了實質的認同與安慰;但這個能力無法用在阻止自殺者嗎?我想李雅鈞應該是這些人當中最想尋死的一個,這也就是她能輕易得到其他自殺者信任的原因。
但李雅鈞並沒有死,她甚至連尋死也沒有。我感覺當她親眼看著這些人"完成遺願後滿足地死去"後,她也因此得到了救贖。她協助自殺者們完成遺願並成功自殺,這其實是她的求生方式......雖然她覺得這是在幫助人。自我沉浸是小說中連續殺人犯常有的特徵之一,不管多麼的令人同情,殺人犯之所以殺人的最終的目的,終究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慾望。不管李雅鈞是為了麻痺自己的痛苦,還是為了將自己殺男友的行為合理化;"幫助絕望的人完成遺願"成了她活下去的動力。我忍不住同情她,但也不想同情她。
於是這些人雖然表面上是自殺,但終究是實質的"被害者";劇名可能也暗示了這個意思吧。對那些自殺者而言,環境本身就是殺手。忙著"活"的人其實無法體會真正的絕望,於是無形中那些絕望中的人都沒有機會被拯救。李雅鈞的出現,幫這些人將自殺的行為從被動想法轉變成主動合理的行為,最重要的是,在她的協助之下,他們沒有後悔的機會。也許,這些人終究會死於"沒有被拯救的機會",但也許,哪怕能多活那麼一下,就有機會遇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