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林小山
蔡政府自從2018年底地方選舉慘敗後,推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成功在2020年連任總統,其中一個措施,就是在政府的政令宣傳上,大量使用“網路迷因”的形式來打進年輕族群,利用網路的力量來快速傳播信息,不斷引起許多話題。
所謂的“網路迷因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誇張的表情、有趣的動作,或是配合時事裡流行的題材,搭配簡短的文字或是影片,讓網民覺得“有意思”,所以願意去“轉發”,達到宣傳的目的,而且還能夠打進原本政令宣傳很難鎖定的目標族群。
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就曾經於2019年底的一場演講中提到,目前台灣政府的相關部會,都已經組成了“迷因工程”團隊,在有需要的時候,60分鐘內就能夠生產出一個新的迷因,用來宣傳政令、澄清信息等等。
“迷因”(meme)原本是指一個特定文化中的最小傳承單位,可以用來描述文化傳承的過程和變化。但在網路上,迷因已經成為了熱門、流行的圖片、笑話、影片等等的代名詞,例如台灣總統蔡英文和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大笑圖”、中國大陸網路流行的表情包和段子等等,都可以說是迷因。
原本迷因應該是自然產生後,由網民自發使用和轉發,才會成為一個知名的迷因。例如“黑人問號圖”、“黑人抬棺圖”等等,都是先在正常的訪問場合中拍攝到了影片和圖片,在時間的流傳下受到網民的偏愛,不斷轉發並增加有趣的文字註解,最後才奠定了有名迷因的地位。
但是具有強大動員能力和資源的政府,因為看上了迷因的強大網路傳播能力和不同族群間的穿透能力,用人為的方式用類似的方法論來創造出“人造迷因”,雖然從網路聲量數字來看,這種方法的確有效果,但也有隱憂。
首先網路迷因本來是自發性的,引人發笑的,這些笑話中當然有許多“政治不正確”的成份在,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階級歧視等等,由於是在網路上由匿名的網民發出來,本來也不怎麼需要考慮後果,但是如果政府單位強行模仿,就恐怕會引發道德和倫理上的問題了。
海巡署就於2020年4月23日在Facebook上發出圖文迷因,一幅圖是豬隻說出歌手“小豬”羅志祥的歌詞“我行不行”,另一幅圖則回答“有病當然不行”,並且在文章中表示“我們都怕豬”。這則迷因被認為是在諷刺羅志祥的桃色八卦、羅志祥有病等等,受到輿論譴責後被撤下。
另一方面,網路迷因本來就有著強大的“演化”能力,相同的一張圖片,只要經過不同的網民加上不同的註解、甚至是改圖,就會產生出同等數量的“子孫迷因”。但是如果政府是用政令宣傳當作目的,怎麼能夠允許隨意改動文字、賦予不同意義呢?但如果政府強行禁止網民的“再創作”,那迷因也就等於是死了。
行政院長蘇貞昌,原本於2019年發出一張網路迷因,宣傳政府對勞保基金投資成功,“幫勞工賺了錢”;結果於2020年,新北市議員葉元之就改圖諷刺,認為現在台灣政府對勞保基金投資失敗,“幫勞工虧了錢”。
其實,所謂的“迷因宣傳”,本質上和2010年過後曾經在台灣網路流行過一陣子的“懶人包”類似,都是“去脈絡化”、“一句話打死”的形式,只是更加的簡化、扼要而已。最後“懶人包”的宣傳模式,也就因為“大家都能做懶人包”,造成網路上充斥不同立場的簡化說明,最終網民還是必須要重新回到文本的閱讀,才能做出有意義的討論。
所以,“迷因宣傳”恐怕也將會走上這樣的模式,因為迷因比起懶人包更簡單,甚至可以直接把迷因改圖、改字,成為完全相反的意思,最後網路上充斥著相似面貌,卻是不同立場、不同說法的迷因,反而降低了宣傳的效果。迷因宣傳確實有效,但長久來說,如何使用?怎麼掌握分際,對於政府而言是一柄雙面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