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那些冀望能被看到的傷痕

2020/05/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誰是被害者》劇照
一名亞斯伯格症的偵查隊鑑識員方毅任,發現自己失聯已久的女兒竟與一場命案有關。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他隱瞞了警局同事,並和善交際的記者徐海茵合作調查、欲私下找出真相。而這一起起連續案件,帶領觀眾進入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
《誰是被害者》是 2020 年台灣的懸疑推理原創影集,一推出便在網上掀起話題。不論是演員、劇情、還是美術設計,都帶領觀眾走進這樣沉重的故事中。這八集的故事都各自有一個主題:「指紋」、「報導」、「蠟燭」、「車站」、「刺青」、「遺願」、「水芫花」和「傘」。這八個概念串起了整篇故事,將劇中角色的傷口赤裸裸地嶄露在觀眾眼前。而最後一集透過徐海茵(許瑋甯飾)與李雅均(林心如飾)的對話,直截了當地道出劇中的核心主題:「生」與「死」。
用我的死,換你的願;用你的死,換我的夢。
劇中的自殺者心裡皆有著無法抹滅的傷痛,他們渴望被肯定、被理解、被愛,但這樣的期待卻沒有被實現。而在他們最需要被人傾聽時,李雅均出現在他們的身邊。她擁抱了他們的傷,告訴他們「生命是可以為別人犧牲的,另一個人為你犧牲的死亡,能夠帶來你被完成的生命,你就能帶著自由無憾地死亡。」於是他們選擇了以這樣的方式來終結自我,希望能藉由這樣的死亡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儘管不被眾人認可,但她的確成了他們唯一的慰藉與出口,在沒有人願意傾聽時,給了他們被重視的感覺。
沒有人不享有黑夜,只是有人的夜長,有人的夜短。
徐海茵的父親在她童年時期帶著她和母親在車內自殺,而這也成了她的陰影。她曾恨過、痛過,但她最後藉著自己的過去,告訴李雅均「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她認為這些被害者「需要的其實不是死亡的勇氣,而是活下去的希望。」她相信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就有力量能夠去改變。即使身處於黑暗,仍不要放棄尋找可能出現的一絲光亮。她告訴李雅均,也許那些自殺者就只差那麼幾秒,就能得到希望。如果有人能幫他們看到除了傷痛以外的事,他們就會知道自己還是被愛著、知道自己早已賦予了屬於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著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世界對於自殺者往往不能理解,認為這是脆弱、不負責任的表現。但我們其實無法保證活著一定比較好,也無法說選擇死亡一定是懦弱的表現,沒有任何人有資格批判選擇了結生命的人,因為我們從來都不知道這些人都承受了些什麼。要一個人願意把自己的痛攤開來檢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至少我們可以讓對方知道不論他是什麼樣子,他都值得被愛;讓他知道就算活著並不容易也不輕鬆,他永遠都不會是孤單一人。世界這麼大,到處都有對於現狀感到無力的人們、到處都有心靈破碎的靈魂,而這之中,有些人沒有辦法拯救自己。但其實我們不需要害怕自己的任何情緒,開心的時候好好地去開心;悲傷的時候,我們也還是能夠好好地去悲傷。接受自己有的所有情緒、好好善待自己、好好地擁抱自己。也許我們還無法讓這世界變得溫柔,但我們可以先從對自己溫柔開始。

您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一部分的我寄放在這,
另一部分的我寄放在 IG
@elliets_26
Ellie
Ellie
現為一名編輯。暫時將一部份的我寄放於此,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