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空? (一)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懂才是正常的

「空」這個字堪稱是佛法最難理解的名詞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是佛法特有的觀點,其它文化,包含印度本身,都沒有直接等價於佛法上「空」的哲學概念(當然會有部分類似的觀點),這導至在討論「空」的概念時,會一直在文字上繞得暈頭轉向,最後就會證得雙眼看天,腦袋放空的境界。
第二個原因,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心經就可以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最高等級的聖位菩薩),在向阿羅漢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的內容。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和霍金討論黑洞方程式或是和愛因斯坦討論廣義相對論,那你也不應該覺得自己會有能力理解心經裡「空」到底在講什麼。畢竟那可是在深度的禪定之中才能「照見」的經驗(或感受),超出我們的認知範圍太多了。
第三個原因,是「空」的定義有深淺不一的程度,因為在等級比較低的修行人,也可以理解(經驗或感受)到空,只是不那麼完整。所以也有較簡易的定義或說明,但這也會造成搞不清楚那個地方用的是什麼定義。
第四個原因,不論是中文的「空」或英文的「empty」,都有本來在語言中的意義和用法,當佛典中有時候用一般語言的用法時,反而會造成混淆。
雖然無法真正知道的「空」在說什麼,但也是有我們這種程度就能理解的說法。

「有」「沒有」

把概念(定義)弄清楚,在佛法中非常重要,就和在科學中一樣。
這邊會把幾個常用到的字詞簡單的定義,方便之後討論用。
「 有,實,實有」:獨立存在=無條件存在,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
「無,沒有,斷滅」:不存在
「空」:有條件存在,
「實」「有」的概念比較單純,指的是一個事物可以單獨存在,像是物質(週期表上的元素),空間.....等等。這也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有這個有那個,就算文字上寫「不存在」或「空」,對我們來說那還是一個用「有」當基礎,去對應出來的概念。
因為「有」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所以我們無法真正認知「空」是什麼樣的狀態,只能從文字,邏輯上去理解和猜測,這是凡人的極限。
而「無」「沒有」「不存在」對我們來說只會是一種概念上的表述。不過有些人修行到一個程度後,認知和理解的方向錯誤,也可能會導出「一切都不存在」的結論。
有人說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或是空的),所以可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也沒有因果報應,因為「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以這種看似以「沒有」或是「空」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的人,只要問他撞到牆壁或被刀砍會不會痛就好了,不管是會痛還是會撞到牆,都代表他認知世界的方式還是「有」,要不然他應該可以穿牆遁地,或是被刀砍也不會覺得痛。
從上面可以看到,「空」也可以用邏輯命題來表述,也就是有條件存在,所以不是「有」也不是「沒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會員
    35內容數
    以簡潔的文字紀綠學佛的心得 「能不能用一句話,說明佛教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一位不信宗教的客座教授這樣問,看著面面相覷的我們,他緩緩的說:「Why people sufferin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清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他怎麼修的? 只有下硬功夫,好好的照著佛法的修行方法,慢慢的提升程度,漸漸的就能看懂佛法的內容了,除此之外別無它法,總不能想著要跑馬拉松但是連家門都不出去吧。 所以對我來說,這本書真正看的不是拉瑪那尊者說的話,而是他的行為。他怎麼修行的?這個問題可就具體多了。 首先是可以看到印度文化對修行人的支持和
    文字的問題(1) 用三毒裡的痴當例子,它有很多的定義和描述,我們來看幾個:「迷闇之心名為痴。心性闇鈍,迷於事理之法者。或對事理顛倒,因果迷亂。亦名無明」。「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無明。無明有兩層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錯誤的知。」 英文的痴,用的是delusion,中文翻成妄想(佛法
    我存在 唯識是佛法中說明心理如何運作的理論系統,雖然佛法也有不同的說法,但漢傳佛教以唯識為主,原因當然就是玄奘大師了。唯識裡也有不同的派別,就不細分了。用比較簡單的版本: 唯識裡,清靜、無染濁的本心,叫真如(真實如此),也就是涅槃之後,得到常樂我淨的那個我。真如+無明=第八識,比較有名的稱乎叫「阿賴
    我到底是? 「我」的定義,很早就有分成三種論述。 第一種,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全部。人格,思想,心智、感覺等等都只是大腦的運作的結果,一切都是依附於這個身體而有的,一但身體消失了,「我」也就不存在了--其實就是唯物論:人類(我)只是由物質組成的現象,佛法稱之為「斷(滅)見」。現實世界中,法律是以這種概念
    容易搞混的文字 朋友送了一本書,叫「真我與我」,對我來說,看這本書還真是個大挑戰,因為裡面非常多的文字,和我知道的佛法內容極端相似,有的只有很微小的差別,有的乍看之下是一模一樣,但其實不同。 身為一個自認正信的佛教徒,面對這種窘境其實是有「三法印」這條捷徑可以走的,不過這條捷徑不適合二種人,一種是習
    他怎麼修的? 只有下硬功夫,好好的照著佛法的修行方法,慢慢的提升程度,漸漸的就能看懂佛法的內容了,除此之外別無它法,總不能想著要跑馬拉松但是連家門都不出去吧。 所以對我來說,這本書真正看的不是拉瑪那尊者說的話,而是他的行為。他怎麼修行的?這個問題可就具體多了。 首先是可以看到印度文化對修行人的支持和
    文字的問題(1) 用三毒裡的痴當例子,它有很多的定義和描述,我們來看幾個:「迷闇之心名為痴。心性闇鈍,迷於事理之法者。或對事理顛倒,因果迷亂。亦名無明」。「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無明。無明有兩層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錯誤的知。」 英文的痴,用的是delusion,中文翻成妄想(佛法
    我存在 唯識是佛法中說明心理如何運作的理論系統,雖然佛法也有不同的說法,但漢傳佛教以唯識為主,原因當然就是玄奘大師了。唯識裡也有不同的派別,就不細分了。用比較簡單的版本: 唯識裡,清靜、無染濁的本心,叫真如(真實如此),也就是涅槃之後,得到常樂我淨的那個我。真如+無明=第八識,比較有名的稱乎叫「阿賴
    我到底是? 「我」的定義,很早就有分成三種論述。 第一種,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全部。人格,思想,心智、感覺等等都只是大腦的運作的結果,一切都是依附於這個身體而有的,一但身體消失了,「我」也就不存在了--其實就是唯物論:人類(我)只是由物質組成的現象,佛法稱之為「斷(滅)見」。現實世界中,法律是以這種概念
    容易搞混的文字 朋友送了一本書,叫「真我與我」,對我來說,看這本書還真是個大挑戰,因為裡面非常多的文字,和我知道的佛法內容極端相似,有的只有很微小的差別,有的乍看之下是一模一樣,但其實不同。 身為一個自認正信的佛教徒,面對這種窘境其實是有「三法印」這條捷徑可以走的,不過這條捷徑不適合二種人,一種是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什麼是空?空並不是沒有,沒有是零,不是空。就物質世界言,空是極短暫的存在。從時間、空間的角度來看,才能瞭解空。 所有的存在,必然存在於某種時間、空間中。這種存在,以人的感官來說,都認為是真實的存在。實際上,如果跳脫人的感官,純粹由理性角度看,就會發現萬物的存在極為短暫,可以說是幾乎不存在。
    Thumbnail
    Bit : 佛法說:「因惑生念造業。」 Bit : 可是,那個惑因又是啥?一個完美的知曉,怎麼會突然產生一個惑? Bit : 如果沒有一個外物,而且對自身也完全的了悟; Bit : 「我是誰」這種問題根本就不會發生; Bit : 「我從哪來要到哪去 」這種大哉問也根本無從起頭。 Namas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淺見如下: 色即是空 "色" 在佛教中代表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形體、現象等。而 "空" 則代表空性,即事物的本質是無自性的,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 "色即是空" 意味著,所有的物質現象雖然看似真
    因為直觀現象視於本質,再無語言定義,但一個人若未能入此狀態,語言名相還是需要存在去輔助,但需要一直輔助的人就是執念太重,幾乎變成掛著收藏學識,另外,作為師者空性二字是方便使用,因為包含難以說明的巨量涵義。我會增加這段說明其實是為了閱文者,我自己不需要這種額外的解釋,因為我在描述的主意是「破認知相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無」是一種昇華,「空」是一種給予,昇華後給予、給予後昇華,都是在良性循環裡。 「空」的給予,來自於其根源,當極致得尊重生命時,就會想讓該生命的蓬勃發展帶來生生不息的永續,宛如無限,所以要有一個空間裡面沒有任何阻礙,這樣子的宇宙就會是生命,生命也就是宇宙,因此真空是給予一個無限的存在,讓最會給予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古聖賢的主張與反應,覺察到「無為」與「四大皆空」的本質,原來一直都是擔心著我們怯懦的走走停停,說「無」講「空」,原來是在為我們的自我設限做準備。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導讀:   【何以故?】:空生起慧,解佛所說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什麼是空?空並不是沒有,沒有是零,不是空。就物質世界言,空是極短暫的存在。從時間、空間的角度來看,才能瞭解空。 所有的存在,必然存在於某種時間、空間中。這種存在,以人的感官來說,都認為是真實的存在。實際上,如果跳脫人的感官,純粹由理性角度看,就會發現萬物的存在極為短暫,可以說是幾乎不存在。
    Thumbnail
    Bit : 佛法說:「因惑生念造業。」 Bit : 可是,那個惑因又是啥?一個完美的知曉,怎麼會突然產生一個惑? Bit : 如果沒有一個外物,而且對自身也完全的了悟; Bit : 「我是誰」這種問題根本就不會發生; Bit : 「我從哪來要到哪去 」這種大哉問也根本無從起頭。 Namas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淺見如下: 色即是空 "色" 在佛教中代表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形體、現象等。而 "空" 則代表空性,即事物的本質是無自性的,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 "色即是空" 意味著,所有的物質現象雖然看似真
    因為直觀現象視於本質,再無語言定義,但一個人若未能入此狀態,語言名相還是需要存在去輔助,但需要一直輔助的人就是執念太重,幾乎變成掛著收藏學識,另外,作為師者空性二字是方便使用,因為包含難以說明的巨量涵義。我會增加這段說明其實是為了閱文者,我自己不需要這種額外的解釋,因為我在描述的主意是「破認知相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無」是一種昇華,「空」是一種給予,昇華後給予、給予後昇華,都是在良性循環裡。 「空」的給予,來自於其根源,當極致得尊重生命時,就會想讓該生命的蓬勃發展帶來生生不息的永續,宛如無限,所以要有一個空間裡面沒有任何阻礙,這樣子的宇宙就會是生命,生命也就是宇宙,因此真空是給予一個無限的存在,讓最會給予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古聖賢的主張與反應,覺察到「無為」與「四大皆空」的本質,原來一直都是擔心著我們怯懦的走走停停,說「無」講「空」,原來是在為我們的自我設限做準備。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導讀:   【何以故?】:空生起慧,解佛所說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