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麻煩(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存在

唯識是佛法中說明心理如何運作的理論系統,雖然佛法也有不同的說法,但漢傳佛教以唯識為主,原因當然就是玄奘大師了。唯識裡也有不同的派別,就不細分了。用比較簡單的版本:
唯識裡,清靜、無染濁的本心,叫真如(真實如此),也就是涅槃之後,得到常樂我淨的那個我。真如+無明=第八識,比較有名的稱乎叫「阿賴耶識」。
由第八識轉化(衍伸)出來的第七識(末那識),唯一的功能,就是讓人產生一種「我(存在)」的感覺--它就是前面說的「認知主體」。不一樣的是,它不是獨立存在,而是「有條件存在」。
人死亡後,第七識會跟著第八識一起轉世,而產生「我」投胎、轉世的感覺。相當於一般人對「靈魂」的概念,但意涵不完全相同。
再往下,第六識就是我們平常理解的「意識」以及五感等前五識。那到底有沒有那個「獨立存在的認知主體」呢? 單以文字來說,沒有。所以一樣是「無我」。
復習一下一開始說的,「無我」並非「我不存在」或「沒有我」,而是「我的存在只是一種感覺,這個的感覺是有條件才形成的,而且不能真正的主宰和支配」。這是對「我」的否定命題。
寫成邏輯是這樣的:命題(p->q)的否命題(~p->~q)。
1。因為有獨立存在的認知主體,主體有主宰和支配的能力(p),所以「有我」(q)。2。認知主體是有條件才存在的->沒有獨立存在的認知主體;我們其實無法決定任何事情->沒有主宰和支配的能力(~p),所以「無我」(~q)
看起來不就是在玩文字遊戲嗎? 只是把概念再細分,或是重新組合後,給與不同的名詞而已。那有什麼用處? 這要多花幾段來說明。

解門、行門

解門就是研究佛法理論的部分,行門就是真正實修的部分。如果偏廢一邊,就會有點像儒家說「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的問題。不學教理,就是盲修瞎練,白費功夫就算了,要是見解錯誤可是害人又害己。只研究教理而不實修,就無法「真正理解」佛法的內容,因為佛法理論和科學理論一樣,是實做中發展出來的,沒有修到那個程度,是無法理解(體會、經驗)到它「真正的意涵」。所以佛法的修行強調「解」、「行」並重。
上面那幾段,討論的就是「解」的部分,很有距離感,因為而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那種程度的修行,所以只能從文字上、邏輯上去理解。但隨著實修過程中,經驗的累積和能力的提升,有一天修行程度到了,就能理解到底在說什麼了。
也就是說,對看得懂文字,邏輯上理解的人來講,實修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因為缺少實修,所以真的碰到事情時,那些理論都用不上,也不會用。這還是小事,有些人以為自己「看懂文字」就等於「證道」了,那可真是天大的誤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會員
35內容數
以簡潔的文字紀綠學佛的心得 「能不能用一句話,說明佛教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一位不信宗教的客座教授這樣問,看著面面相覷的我們,他緩緩的說:「Why people sufferin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清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到底是? 「我」的定義,很早就有分成三種論述。 第一種,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全部。人格,思想,心智、感覺等等都只是大腦的運作的結果,一切都是依附於這個身體而有的,一但身體消失了,「我」也就不存在了--其實就是唯物論:人類(我)只是由物質組成的現象,佛法稱之為「斷(滅)見」。現實世界中,法律是以這種概念
容易搞混的文字 朋友送了一本書,叫「真我與我」,對我來說,看這本書還真是個大挑戰,因為裡面非常多的文字,和我知道的佛法內容極端相似,有的只有很微小的差別,有的乍看之下是一模一樣,但其實不同。 身為一個自認正信的佛教徒,面對這種窘境其實是有「三法印」這條捷徑可以走的,不過這條捷徑不適合二種人,一種是習
我到底是? 「我」的定義,很早就有分成三種論述。 第一種,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全部。人格,思想,心智、感覺等等都只是大腦的運作的結果,一切都是依附於這個身體而有的,一但身體消失了,「我」也就不存在了--其實就是唯物論:人類(我)只是由物質組成的現象,佛法稱之為「斷(滅)見」。現實世界中,法律是以這種概念
容易搞混的文字 朋友送了一本書,叫「真我與我」,對我來說,看這本書還真是個大挑戰,因為裡面非常多的文字,和我知道的佛法內容極端相似,有的只有很微小的差別,有的乍看之下是一模一樣,但其實不同。 身為一個自認正信的佛教徒,面對這種窘境其實是有「三法印」這條捷徑可以走的,不過這條捷徑不適合二種人,一種是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