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有雷,但應該沒差,因為是歷史片。此篇不討論美學純分享時代的悲劇與人設。
用現代的觀點來拆解溥儀的生長環境,我覺得他長大後其實沒有精神病已經是奇蹟,他真的擁有很高層次情緒管理能力,或說他真的是一位非常非常樂觀單純的人。
溥儀,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出生帝王命的他,睜開眼睛萬人寵倖,三歲上位,六歲退位,之後長期被軟禁在一個很大很大的家。
小時候看這段歷史的時候只感到輕描淡寫,經過《末代皇帝》三小時的洗禮,完全經歷的一次溥儀的生命歷程,搭配上坂本龍一的配樂,看完電影的我依舊雞皮疙瘩,觀影完當下更是惆悵,無法想像這個魁儡人生會演得那麼久。
曾看過一句話「如果你覺得自由,是因為你還沒發現那道高牆。」雖然家很大,大到要用鳥瞰圖才能跟皇帝介紹整個紫禁城。但是,當你發現,原來美好的家園只是一個被軟禁的監獄,別人告訴你外面很可怕很危險,你會不會想出去一探究竟呢?
從帝王變成罪犯,從沒人敢正眼看你到唯一的僕人在監獄中直呼你全名,被人指著頭罵、跟過去的下人一起共浴同住。
我想著,如果是我溥儀,到底在哪一刻我會想要結束生命呢,可能在出紫禁城後就會有這個想法了吧。
我認為溥儀是一位生命力很旺盛的皇族,也許他天生就沒有皇帝命,但我卻認為他可能是所有皇帝最能忍的人。雖然被軟禁在宮中,知道自己沒有自由,只能偶爾發發皇帝脾氣,其實只是一個被控制的人罷了。這些事情溥儀都知道,但他也在皇宮中自得其樂,找了一個英國老師,學習騎腳踏車、打網球、學習外語、樂愛唱歌。
在影片的蛛絲馬跡中,發現溥儀其實就是一位天生的藝術家,身為一位藝術家的性格能這樣忍辱負重的在所有最不利的場所求生,雖不了解溥儀實際的情況,觀影後我感覺,他真的是一個非常樂觀,充滿希望的人。他在每個時候都認為,我可以改革,我可以再試一次,根本非常自得其樂。至少看得出來,他不是一位往死裡鑽的人格。
--
期待著去國外發展,期待能改革,期待再度成為皇帝。
忍受宮中太監的軟禁,忍受國民政府的操控,忍受日本人的掌控,忍受自己妻子的出軌。
依然懷抱著自己可能還能再次成為皇帝,到了解到這一切都是騙局,他就是一顆小棋子,他從小到大都只是顆令人擺佈的棋子罷了。
這些都是一般人沒想過也受不了的,他卻還是努力的忍著活下來了。
承受著在勞改營被辱罵、羞辱的日子,並且在勞改後還能好好的正常生活,遇到當時放自己出獄的典獄長,還願意在大街上替他求情,多麼善良的人呢。真想不到他是靠什麼樣的意志撐下來的,我一點都不覺得他軟弱啊。
到了最後一幕,溥儀年老後,自己買了票進了紫禁城,這一幕多麼令人同情。
最大的人生起伏也不過如此吧,這已經不只是滑鐵盧的劇情,而是絕對值得名存實亡的娃娃,唯一被尊敬的是皇族的血脈,也是這一生他承受不起的血液。
--
回頭看這部片居然在我出生之前就上映了,1987年首映,如此浩大的編製,擁有好多人物細節搭上一個複雜的歷史背景。雖然整體的編制跟背景都非常複雜,看完後卻覺得十分清楚每個階段的轉折,也能理解這樣的人設長大後可能會遭遇到的挫折,還有每個人物的原生角色賦予的原罪與無奈。
沒有灑狗血的情緒上演,反而都是內斂的,有舞蹈性的進行著劇情,搭配上坂本龍一的配樂,觀影時跟著音樂起伏沈浸在畫面中。
以前居然不知道本片的存在,而且是三國導演共同合導,一開始滿好奇為什麼使用英語發音,但厲害的是觀影完後,並無覺得有違和感。唯一覺得有點可惜的是,覺得導演把勞改以及鴉片戰爭的負面影響力算是點到為止(應該跟政治有關),我總覺得勞改的橋段能夠在激烈(寫實)一點。
特別喜歡幾個橋段,很佩服導演的詮釋,到現在還能記得這些畫面。
1. 6歲的溥儀還在跟乳娘討奶的畫面。
2. 想要出紫禁城,但衛兵擋著,溥儀無能為力只好氣到把寵愛的老鼠往門牆一扔。這一扔,老鼠死了,他的希望也死了。
3. 對於與皇后洞房花燭夜的那一晚。
4. 文繡的解脫,從封閉走向自由的象徵。
5. 溥儀買票回家,坐著三歲時登機的龍椅的雀躍模樣。
還沒看的朋友,趕 快 去 看 這部史上大作,沒想到外國人詮釋的很恰如其分呢。
很喜歡婉容與文繡的角色,也非常喜歡劇中的美術服裝,但就不多贅述。
還有尊龍真的太帥了。(又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