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印象派?

印象派(Impressionist)
脫離當時歐洲流行的寫實主義,印像派的特色主要為光影變化,以短促的筆觸和柔和的色蘊捕捉當下的一瞬間。演化出這種畫風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崇尚科學的巴比松派( 例如米勒的〈拾穗〉 )影響,也有可能是因為相機的研發。雖然當時相機需要長時間曝光,照片只能捕捉到靜止物體,缺乏光與人物的畫面,脫離現實,彷彿靜止在時空中。仔細觀察印象派的畫作會發現,「光」是畫中的精髓,而柔和的光使畫面維持永恆的印象。
〈拾穗〉,1857¯,尚-法蘭索瓦·米勒
  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張相片是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的〈後院〉,約瑟夫對印刷技術有興趣,特別是蝕刻版畫,但他發現自己沒有藝術天份,沒有辦法畫出準確的圖畫,所以他開始著手發明一個可以捕捉光線的機器,利用許多畫家用來輔助的暗箱原理和氯化銀蝕刻在銅片上,成功「拍」出第一張相片。
〈後院〉,1826,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
  這張相片,如果我們把他想像成一個畫作,模糊不清的畫面、缺乏細節的建築物、以及強烈的光影對比,與後來印象派的畫作非常相像。例如,莫內的〈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如果我們瞇起眼睛對比這兩幅作品,其實可以發現「光」在兩者之中皆佔有一席之地。
莫內的〈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路易·樂華(Louis Leroy)根據〈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這幅畫提出了「印象派」稱呼。而莫內其實原本想將之取名為〈勒哈佛爾港口一景〉,是後來展出前突發奇想,才取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名字。

Olympia,1863,Edouard Manet〈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奈
  影響印象派深遠的愛德華·馬奈,最知名的畫作大約非〈奧林匹亞〉莫屬,赤裸的女子雙眼直視觀眾,毫不掩飾自己性工作者的身分,質問女性身份與身體的關係。李梅樹的〈裸女 〉在構圖或是女子的姿勢上皆與〈奧林匹亞〉非常相像,差別於其畫中女子並不是看著觀眾,手也未像〈奧林匹亞〉一樣遮擋自己的身體部位,這很有可能是李梅樹對於女性身份與身體關係提問的回答。
〈裸女〉,1933,李梅樹
  我們也可以發現,李梅樹的〈裸女〉在背景與其躺著的被單的處理與〈奧林匹亞〉寫實主義的不同。物體描繪的準確性已經不再是重點,而是光反射在其中的變化,少了勾勒的細節,位於背景的花和櫃子則因為在較陰暗的角落,只有一部分被畫出。

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1897,Camille Pissarro
〈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卡米耶·畢沙羅
  這兩幅畫在歸類上皆屬於印象派畫風,雖然與印象中莫內的畫看似不一樣,但因為兩者對於光影的運用與筆觸,可以將之視為印象派。一般而言,對於印象派的想像是那些霧濛濛的天氣,但在楊三郎的〈迪化街口〉中,從顏色強烈的對比與清晰的筆觸,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臺灣熱帶島嶼豔陽高照的夏天。儘管如此,他在影子模糊的描繪上,仍保留印象派那種保留一瞬於永恆的畫面。
〈迪化街口〉,1946,楊三郎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兩者的主題以及畫面上的物體都非常相似。同樣有建築物、車(馬車或三輪車)、行人。法國的蒙馬特大道是巴黎市中心的重要樞紐,和1946年日治晚期臺北的重要經濟道路一樣。這相隔50年的兩幅畫捕捉了繁榮與現代化的象徵,也是現代主義畫作中常見的主題。

  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印象派捕捉光影的畫風,現在來欣賞由臺灣畫家所創作的臺灣風景畫。
〈有香蕉樹的院子〉,1928,廖繼春
〈三峽風光〉,1957,李梅樹
〈臺南祀典武廟〉,1929,郭柏川
〈瞿塘峽〉,1992 ,羅慧明
〈四草綠色隧道〉,2014,郭芳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Tai? 臺灣藝術?
Tai? 臺灣藝術?
Tai?是由一群對台灣歷史與藝術有興趣的大學生創辦的粉絲團,主要以介紹近代台灣藝術史與世界史。 跟著TAI?,一起回答歷史上空缺的問題,怎麼看懂美術館的藝術品,以台灣史觀認識美術史流變及台灣藝術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