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後印象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t)

  後印象派沿襲印象派對於光與物體的關係,但誇大個人主觀性,突破只重視世界的面貌的印象派,改往更深處的途徑發展。最顯著的表現手法是色彩的運用,直接感受色彩變化,用色大膽鮮明。形狀的結構和色彩的表現只是一種表現工具而非畫作的精髓,畫家所投射於其中的情緒才是他們所追求的。但後印象派相比之後的表現主義,仍保留些許寫實的元素,將所觀察到的世界視為一面鏡子,反照出內心的情緒。

〈星夜〉, 文森·梵谷, 1889

〈星夜〉, 文森·梵谷, 1889

  後印象派這個名稱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傑.福萊(Roger Fry,1866-1934)在一九一一年的展〈馬內雨後印象派〉(Manet and the Post-Impressionists)所提出的,他認為藝術的美感來自於創作者主觀的內心世界。他也在〈美感概論〉(An Essay in Aesthetics)寫到:

情感是藝術的本質與目的,而藝術家對於四周環境的觀察是不會被自我固有的美感所影響,當他將他所看見這混亂充滿意外的世界融於自身,一種協調的美便會出現。                                  Art appreciates emotion in and for itself. The artist, is the most constantly observant of his surroundings and the least affected by their intrinsic aesthetic value. As he contemplates a particular field of vision the aesthetically chaotic and accidental conjunction of forms and colours begin to crystallize into a harmony.




山的想像

保羅·塞尚與廖繼春

Mont Sainte-Victoire seen from Bellevue, Paul Cézanne,1992〈從貝爾維尤看到的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Mont Sainte-Victoire seen from Bellevue, Paul Cézanne,1992〈從貝爾維尤看到的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淡江風景〉,廖繼春 ,1961

〈淡江風景〉,廖繼春 ,1961


  保羅·塞尚的〈從貝爾維尤看到的聖維克多山〉與廖繼春三幅臺灣風景圖在構圖上非常相像,畫面可分成山景與城市,之中對比色的運用及呼應將距離很遠的兩個景色拉近至同一個平面。脫離文藝復興時期對於透視角的執著,缺乏深度的畫面也是印象派的一個特色,而後印象派則是誇大此效果,用鮮豔的顏色把風景平面化,將重點轉移至物體之間的關係與眼見的色塊。

〈淡江風景〉,廖繼春 ,1961

〈淡江風景〉,廖繼春 ,1961

  廖繼春的兩幅淡水風景呈現了後印象派對於色彩主觀性的鐵證,一樣的構圖及一樣的風景,可能因天氣的不同或觀看角度的不一樣,而運用不同的色調和明亮度。就如我們人的視覺記憶,同一座山雨天和晴天的不同,畫家不可能完全將一個畫面永恆的捕捉起來,因為太陽每分每秒都在移動,光影日異月更。對於後印象派而言,重點絕非完美捕捉每個細節,而是將自我情緒、感官投射於畫面上。

〈觀音山〉,廖繼春,1956

〈觀音山〉,廖繼春,1956

  這種意境就像李白的浪漫:「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對比色-空間與平面

文森·梵谷與陳澄波

 1890 〈麥田群鴉〉,文森·梵谷

1890 〈麥田群鴉〉,文森·梵谷

〈淡水教堂〉,陳澄波,1935

〈淡水教堂〉,陳澄波,1935

  兩個看似非常不同的畫, 梵谷的〈麥田群鴉〉與陳澄波的〈淡水教堂〉。之前有提到,後印象派主要以景色取景加入自我主觀的意境。首先我們可以先發現後印象派最顯著的特色之一,畫面感覺非常平坦,感覺不到空間。但並非沒有透視角,若仔細觀察〈淡水教堂〉的建築物會發現,雖然建築物依循透視的原理,但卻沒有唯一消失點,所有的建築物好似沿著海岸線的視線,陳澄波便是運用這種錯覺以及較遠的物體會較小的原理,使畫面有前後之分。相同的,梵谷也運用相同的技巧,蜿蜒的道路由左下方延伸、縮小至畫面的中間,麥田上的烏鴉們也由中間到右上方越來越小,詮釋空間的錯覺。兩者使用了非常飽和鮮明的對比色,使畫作好像沒有前後之分,瞇上眼睛後會發現畫面好像喪失了空間感。


點、橫、豎、勾,各種筆觸

喬治·秀拉與陳瑞福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Georges Seurat, 1884〈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喬治·秀拉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Georges Seurat, 1884〈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喬治·秀拉

〈結網〉,陳瑞福 ,1996.

〈結網〉,陳瑞福 ,1996.

  喬治·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可說是密集恐懼症最害怕的畫家之一,他最著名的點畫派是用無數的點構成一幅畫,若仔細看每個點的顏色,便會發現這不是只以單一顏色組成的色塊,綠色的草皮上可能是用無數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有點像液晶螢幕的原理。從莫內的短促到梵谷顯色嚴整的筆觸,印象派筆觸的演化終點站便是修拉的點畫。這反應後印象派對於顏色主觀性的特點,你說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眼睛所看到的顏色並非單一的色塊而是有無限的可能組合而成。而在陳瑞福的〈結網〉便可以看出融合梵谷規則的筆觸以及修拉對於顏色呈現的多變性。

我們也可以發現顏色呈現出情感的不同,修拉陽光普照的愜意下午對比陳瑞福灰濛港都的鬱悶,一個是飽和亮色調,另一個則是模糊的暗色調,呈現的意境也有所不同。可以說畫家不只將意境以色彩呈現,更將自我的意見反映在畫作上,光鮮亮麗的歐洲貴族對比刻苦耐勞的討海人,一樣在水邊的兩種人,在截然不同的畫中,過著天壤之別的人生。


臺灣現代主義之父--陳澄波



〈嘉義街外〉,陳澄波,1927 .

〈嘉義街外〉,陳澄波,1927 .

  被譽為「臺灣現代主義之父」的陳澄波可以算是後印象派的扛霸子,在陳澄波的畫中光的份量其實不大,他的畫作與他崇拜的梵谷非常相像,但如果要評論後印象派畫家,應該要以畫家本身的畫作做比較,畢竟每一幅都是他們主觀的感受,就算畫同一個風景,每個畫家畫的都不一樣,所反映的情緒也不一樣。

  就〈嘉義街外〉這幅我們可以推測他當時創作的情緒,缺乏影子的畫面可能是因為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嘉義在立夏是沒有影子的,但這比較可能是畫家有意識地選擇不畫影子。影子對於畫面的影響,是時間的認定,如米勒的〈拾穗〉影子使我們認定當時可能是秋天的傍晚,回家的時間,拾穗的農人們也顯得更刻苦耐勞,表現出農民的勤勞。而缺少影子的嘉義,可能便是缺乏時間的嘉義,停留於陳澄波記憶中的嘉義街外,顯現出的可能是對於他童年純樸農家回憶的感慨,也可能是正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的陳澄波對於家鄉的懷念。畫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人的描繪與比例的改變,站在電線桿下的人們明顯比一般我們所熟悉的人的大小有所差異,縮小的人們缺乏細節,只用了幾點的顏料表現出人的體態,可以看出這是在移動的人,而這些人又好像藏匿於畫中,需要費點力才能辨識他們,就如回憶中的場景,我們所記得的風景裡,路人的出現提醒著存在的真實性,而模糊不清的人又使我們脫離現實。


  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後印象派表達個體感受的畫風,現在來欣賞由臺灣畫家所創作的臺灣風景畫。


〈塔山(阿里山)傳奇〉,劉文三 ,2013

〈塔山(阿里山)傳奇〉,劉文三 ,2013


〈臺南公園(秋)〉,黃連登

〈臺南公園(秋)〉,黃連登


〈紅玉滿園〉,黃光男,2015

〈紅玉滿園〉,黃光男,2015


〈阿諾河餘暉〉,劉耿,1988

〈阿諾河餘暉〉,劉耿,1988


〈港都〉張恭誌,2014

〈港都〉張恭誌,2014


〈淡江風景〉,李澤潘 ,1972

〈淡江風景〉,李澤潘 ,1972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ai? 臺灣藝術?的沙龍
10會員
5內容數
臺灣現在共有50幾間美術館,偶然走入其中一間,卻看得霧煞煞,心裡開始浮現這個問題,各個到底在幹嘛? 跟著TAI?,一起回答歷史上空缺的問題,以台灣史觀認識美術史流變及台灣藝術家。每個禮拜我們會介紹19世紀末開始現代思潮的不同藝術派別,與相對應的台灣畫家和藝術家們。讓你成為「上鮮ê」藝術文青。
2020/05/27
印象派(Impressionist) 脫離當時歐洲流行的寫實主義,印像派的特色主要為光影變化,以短促的筆觸和柔和的色蘊捕捉當下的一瞬間。演化出這種畫風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崇尚科學的巴比松派( 例如米勒的〈拾穗〉 )影響,也有可能是因為.......
Thumbnail
2020/05/27
印象派(Impressionist) 脫離當時歐洲流行的寫實主義,印像派的特色主要為光影變化,以短促的筆觸和柔和的色蘊捕捉當下的一瞬間。演化出這種畫風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崇尚科學的巴比松派( 例如米勒的〈拾穗〉 )影響,也有可能是因為.......
Thumbnail
2020/05/27
現代主義源於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改變,是社會共同在文化、思想、科學的運動。就藝術而言,如果要強加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
Thumbnail
2020/05/27
現代主義源於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改變,是社會共同在文化、思想、科學的運動。就藝術而言,如果要強加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
Thumbnail
2020/05/27
現在五花八門的藝術品跟畫作,看懂藝術的門檻似乎模糊不清,我們應換一個問題試試。 為什麼藝術一定要看懂?不懂會怎麼樣嗎?.  
Thumbnail
2020/05/27
現在五花八門的藝術品跟畫作,看懂藝術的門檻似乎模糊不清,我們應換一個問題試試。 為什麼藝術一定要看懂?不懂會怎麼樣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這次的講座是印象派150周年系列講座,講的是愛德華.馬內〔奈〕,馬內也是這一次奇美特展,有展品展出的大師之一,歸類在印象派繪畫,不過這次的講座對馬內下的標題是:不算印象派的印象派先驅,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在看展之前先感受一下大師的魅力吧!
Thumbnail
這次的講座是印象派150周年系列講座,講的是愛德華.馬內〔奈〕,馬內也是這一次奇美特展,有展品展出的大師之一,歸類在印象派繪畫,不過這次的講座對馬內下的標題是:不算印象派的印象派先驅,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在看展之前先感受一下大師的魅力吧!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顏色能夠引發情緒反應,暗紅色會帶來甚麼的情緒?作者從遊覽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驅羅斯科(Rothko)展廳,分享了這位現代繪畫藝術先驅如何純粹用顏色(色域)去勾起觀眾的情緒,羅斯科的創作目的是去表達情緒,而顏色塊就是他的藝術語言。環境對藝術體驗也有影響,作者也介紹了展場環境如何有助觀眾專注感受藝術品。
Thumbnail
顏色能夠引發情緒反應,暗紅色會帶來甚麼的情緒?作者從遊覽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驅羅斯科(Rothko)展廳,分享了這位現代繪畫藝術先驅如何純粹用顏色(色域)去勾起觀眾的情緒,羅斯科的創作目的是去表達情緒,而顏色塊就是他的藝術語言。環境對藝術體驗也有影響,作者也介紹了展場環境如何有助觀眾專注感受藝術品。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2.1.4 列賓的眼淚 到底什麼是藝術?藝術是模仿嗎?藝術是絕對精神嗎?藝術是無功利目的的審美嗎?藝術是對意志表象的超越嗎?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2.1.4 列賓的眼淚 到底什麼是藝術?藝術是模仿嗎?藝術是絕對精神嗎?藝術是無功利目的的審美嗎?藝術是對意志表象的超越嗎?
Thumbnail
圍繞這個名字,我們的時代又塑造出一種迷思:藝術之美經常以心智為代價。這裡面帶著一種無可救藥的浪漫,但歸根到底,這種浪漫正是詩人奧登在古典名家的畫作中觀察到的現實。在任何時代,人們都冷漠看待他人的痛苦,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冷漠被重新以溫情包裝,化為文字或影像,總能賺人熱淚,但那裡面往往沒有真正的同情。
Thumbnail
圍繞這個名字,我們的時代又塑造出一種迷思:藝術之美經常以心智為代價。這裡面帶著一種無可救藥的浪漫,但歸根到底,這種浪漫正是詩人奧登在古典名家的畫作中觀察到的現實。在任何時代,人們都冷漠看待他人的痛苦,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冷漠被重新以溫情包裝,化為文字或影像,總能賺人熱淚,但那裡面往往沒有真正的同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