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後印象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t)

  後印象派沿襲印象派對於光與物體的關係,但誇大個人主觀性,突破只重視世界的面貌的印象派,改往更深處的途徑發展。最顯著的表現手法是色彩的運用,直接感受色彩變化,用色大膽鮮明。形狀的結構和色彩的表現只是一種表現工具而非畫作的精髓,畫家所投射於其中的情緒才是他們所追求的。但後印象派相比之後的表現主義,仍保留些許寫實的元素,將所觀察到的世界視為一面鏡子,反照出內心的情緒。
〈星夜〉, 文森·梵谷, 1889
  後印象派這個名稱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傑.福萊(Roger Fry,1866-1934)在一九一一年的展〈馬內雨後印象派〉(Manet and the Post-Impressionists)所提出的,他認為藝術的美感來自於創作者主觀的內心世界。他也在〈美感概論〉(An Essay in Aesthetics)寫到:
情感是藝術的本質與目的,而藝術家對於四周環境的觀察是不會被自我固有的美感所影響,當他將他所看見這混亂充滿意外的世界融於自身,一種協調的美便會出現。                                  Art appreciates emotion in and for itself. The artist, is the most constantly observant of his surroundings and the least affected by their intrinsic aesthetic value. As he contemplates a particular field of vision the aesthetically chaotic and accidental conjunction of forms and colours begin to crystallize into a harmony.


山的想像

保羅·塞尚與廖繼春
Mont Sainte-Victoire seen from Bellevue, Paul Cézanne,1992〈從貝爾維尤看到的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淡江風景〉,廖繼春 ,1961
  保羅·塞尚的〈從貝爾維尤看到的聖維克多山〉與廖繼春三幅臺灣風景圖在構圖上非常相像,畫面可分成山景與城市,之中對比色的運用及呼應將距離很遠的兩個景色拉近至同一個平面。脫離文藝復興時期對於透視角的執著,缺乏深度的畫面也是印象派的一個特色,而後印象派則是誇大此效果,用鮮豔的顏色把風景平面化,將重點轉移至物體之間的關係與眼見的色塊。
〈淡江風景〉,廖繼春 ,1961
  廖繼春的兩幅淡水風景呈現了後印象派對於色彩主觀性的鐵證,一樣的構圖及一樣的風景,可能因天氣的不同或觀看角度的不一樣,而運用不同的色調和明亮度。就如我們人的視覺記憶,同一座山雨天和晴天的不同,畫家不可能完全將一個畫面永恆的捕捉起來,因為太陽每分每秒都在移動,光影日異月更。對於後印象派而言,重點絕非完美捕捉每個細節,而是將自我情緒、感官投射於畫面上。
〈觀音山〉,廖繼春,1956
  這種意境就像李白的浪漫:「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對比色-空間與平面

文森·梵谷與陳澄波
1890 〈麥田群鴉〉,文森·梵谷
〈淡水教堂〉,陳澄波,1935
  兩個看似非常不同的畫, 梵谷的〈麥田群鴉〉與陳澄波的〈淡水教堂〉。之前有提到,後印象派主要以景色取景加入自我主觀的意境。首先我們可以先發現後印象派最顯著的特色之一,畫面感覺非常平坦,感覺不到空間。但並非沒有透視角,若仔細觀察〈淡水教堂〉的建築物會發現,雖然建築物依循透視的原理,但卻沒有唯一消失點,所有的建築物好似沿著海岸線的視線,陳澄波便是運用這種錯覺以及較遠的物體會較小的原理,使畫面有前後之分。相同的,梵谷也運用相同的技巧,蜿蜒的道路由左下方延伸、縮小至畫面的中間,麥田上的烏鴉們也由中間到右上方越來越小,詮釋空間的錯覺。兩者使用了非常飽和鮮明的對比色,使畫作好像沒有前後之分,瞇上眼睛後會發現畫面好像喪失了空間感。

點、橫、豎、勾,各種筆觸

喬治·秀拉與陳瑞福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Georges Seurat, 1884〈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喬治·秀拉
〈結網〉,陳瑞福 ,1996.
  喬治·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可說是密集恐懼症最害怕的畫家之一,他最著名的點畫派是用無數的點構成一幅畫,若仔細看每個點的顏色,便會發現這不是只以單一顏色組成的色塊,綠色的草皮上可能是用無數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有點像液晶螢幕的原理。從莫內的短促到梵谷顯色嚴整的筆觸,印象派筆觸的演化終點站便是修拉的點畫。這反應後印象派對於顏色主觀性的特點,你說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眼睛所看到的顏色並非單一的色塊而是有無限的可能組合而成。而在陳瑞福的〈結網〉便可以看出融合梵谷規則的筆觸以及修拉對於顏色呈現的多變性。
我們也可以發現顏色呈現出情感的不同,修拉陽光普照的愜意下午對比陳瑞福灰濛港都的鬱悶,一個是飽和亮色調,另一個則是模糊的暗色調,呈現的意境也有所不同。可以說畫家不只將意境以色彩呈現,更將自我的意見反映在畫作上,光鮮亮麗的歐洲貴族對比刻苦耐勞的討海人,一樣在水邊的兩種人,在截然不同的畫中,過著天壤之別的人生。

臺灣現代主義之父--陳澄波

〈嘉義街外〉,陳澄波,1927 .
  被譽為「臺灣現代主義之父」的陳澄波可以算是後印象派的扛霸子,在陳澄波的畫中光的份量其實不大,他的畫作與他崇拜的梵谷非常相像,但如果要評論後印象派畫家,應該要以畫家本身的畫作做比較,畢竟每一幅都是他們主觀的感受,就算畫同一個風景,每個畫家畫的都不一樣,所反映的情緒也不一樣。
  就〈嘉義街外〉這幅我們可以推測他當時創作的情緒,缺乏影子的畫面可能是因為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嘉義在立夏是沒有影子的,但這比較可能是畫家有意識地選擇不畫影子。影子對於畫面的影響,是時間的認定,如米勒的〈拾穗〉影子使我們認定當時可能是秋天的傍晚,回家的時間,拾穗的農人們也顯得更刻苦耐勞,表現出農民的勤勞。而缺少影子的嘉義,可能便是缺乏時間的嘉義,停留於陳澄波記憶中的嘉義街外,顯現出的可能是對於他童年純樸農家回憶的感慨,也可能是正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的陳澄波對於家鄉的懷念。畫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人的描繪與比例的改變,站在電線桿下的人們明顯比一般我們所熟悉的人的大小有所差異,縮小的人們缺乏細節,只用了幾點的顏料表現出人的體態,可以看出這是在移動的人,而這些人又好像藏匿於畫中,需要費點力才能辨識他們,就如回憶中的場景,我們所記得的風景裡,路人的出現提醒著存在的真實性,而模糊不清的人又使我們脫離現實。

  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後印象派表達個體感受的畫風,現在來欣賞由臺灣畫家所創作的臺灣風景畫。
〈塔山(阿里山)傳奇〉,劉文三 ,2013
〈臺南公園(秋)〉,黃連登
〈紅玉滿園〉,黃光男,2015
〈阿諾河餘暉〉,劉耿,1988
〈港都〉張恭誌,2014
〈淡江風景〉,李澤潘 ,1972
.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臺灣現在共有50幾間美術館,偶然走入其中一間,卻看得霧煞煞,心裡開始浮現這個問題,各個到底在幹嘛? 跟著TAI?,一起回答歷史上空缺的問題,以台灣史觀認識美術史流變及台灣藝術家。每個禮拜我們會介紹19世紀末開始現代思潮的不同藝術派別,與相對應的台灣畫家和藝術家們。讓你成為「上鮮ê」藝術文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印象派(Impressionist) 脫離當時歐洲流行的寫實主義,印像派的特色主要為光影變化,以短促的筆觸和柔和的色蘊捕捉當下的一瞬間。演化出這種畫風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崇尚科學的巴比松派( 例如米勒的〈拾穗〉 )影響,也有可能是因為.......
現代主義源於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改變,是社會共同在文化、思想、科學的運動。就藝術而言,如果要強加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
現在五花八門的藝術品跟畫作,看懂藝術的門檻似乎模糊不清,我們應換一個問題試試。 為什麼藝術一定要看懂?不懂會怎麼樣嗎?.  
  要暸解藝術的重要性,我們先來看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尼采怎麼說......
印象派(Impressionist) 脫離當時歐洲流行的寫實主義,印像派的特色主要為光影變化,以短促的筆觸和柔和的色蘊捕捉當下的一瞬間。演化出這種畫風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崇尚科學的巴比松派( 例如米勒的〈拾穗〉 )影響,也有可能是因為.......
現代主義源於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改變,是社會共同在文化、思想、科學的運動。就藝術而言,如果要強加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
現在五花八門的藝術品跟畫作,看懂藝術的門檻似乎模糊不清,我們應換一個問題試試。 為什麼藝術一定要看懂?不懂會怎麼樣嗎?.  
  要暸解藝術的重要性,我們先來看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尼采怎麼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最初源於繪畫,後來也擴展到音樂。這一運動主要形成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法國,涵蓋了 1867 年至 1886 年間的藝術創作。印象派的畫作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為特點,與精確客觀的視覺現實描繪有所不同。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表現主義的涵義 表現主義是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則很少見。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表現主義的簡史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印象派畫派展覽的心得。作者描述了在展場中親眼所見的震撼和對畫作的愛慕之情,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於印象派藝術的熱愛和震撼。
Thumbnail
說到印象派的畫,我想到20年前的自己,那時人生第一次去北美館看印象派的畫展,是跟職訓局的同學們一起去看的,那時覺得好SHOCK,覺得很多在書本上介紹的畫家,都在這邊看到了,而且看到的是真跡,超級感動的。 那時在一堆的畫作當中我後來愛上了莫內的紫色,他的睡蓮池的紫色系列讓我覺得很迷幻,那時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最初源於繪畫,後來也擴展到音樂。這一運動主要形成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法國,涵蓋了 1867 年至 1886 年間的藝術創作。印象派的畫作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為特點,與精確客觀的視覺現實描繪有所不同。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表現主義的涵義 表現主義是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則很少見。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表現主義的簡史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印象派畫派展覽的心得。作者描述了在展場中親眼所見的震撼和對畫作的愛慕之情,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於印象派藝術的熱愛和震撼。
Thumbnail
說到印象派的畫,我想到20年前的自己,那時人生第一次去北美館看印象派的畫展,是跟職訓局的同學們一起去看的,那時覺得好SHOCK,覺得很多在書本上介紹的畫家,都在這邊看到了,而且看到的是真跡,超級感動的。 那時在一堆的畫作當中我後來愛上了莫內的紫色,他的睡蓮池的紫色系列讓我覺得很迷幻,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