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與生活的息息相關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原報導於:2018-02-23
編採:鄭詠心 責任編輯:錢佳玥

男生比較喜歡藍色、灰色,女生比較喜歡粉紅色、紅色?前往Circle設計微誌的攤位,你也許會有新的發現。今年Circle設計微誌在雜學校進行了一個色彩調查,是關於不同性別在顏色上的偏好趨勢,每位參與者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顏色貼上去,女左男右。最後共有2505位參與者共同完成了這個長條圖。

學習不只是侷限於教科書裡的內容,生活中的美學、藝術亦是能增添樂趣的教材。呼應雜學校這次「有敢擇學」的理念,相信所謂的美學是青年們不可或缺的學習領域,Circle設計微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短短四天展期內與現場民眾一同完成了「性別對色彩學的偏好」統計圖!

raw-image

當翻開一本雜誌時,除了文章吸引外,其實會讓你想要繼續翻下去的通常都是被版面編排而吸引。這也是為什麼當翻開Circle微誌會停不下來的原因。一期期精彩的實用內容,以及經營的網頁精心提供的種種設計素材與美學新知,Circle設計微誌堅持著創辦理念—將美學傳遞給各階層的民眾。以系統的方式,逐步介紹平面設計的分門別類,同時延伸實驗不同的創意與觀點,每期深入分析不同類別的內涵與應用。

「設計師除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外,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每個案子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與創作。」

這句話出自《Circle 設計微誌》兩週年紀念刊中專訪的設計師——《漢聲》雜誌共同創辦人黃永松,他提及,設計不該只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才對。

有感於國外有許多設計專業的書籍可提供設計師所需要的內容,例如:英國的eye、美國的Print以及日本的Idea雜誌,反思於台灣是否也應根據自己的文化語言需求,有一本屬於中文的平面設計刊物呢? 因此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家、設計師們一同從內容企劃、寫作、插畫到版面編排參與製作,想要創作的是一本能同時擁有專業設計知識又兼具輕鬆閱讀的刊物,介紹幾種應用於設計的專業知識以及歷史脈絡,以及重要設計師的貢獻等,一步步建立起屬於平面設計的專業脈絡。

raw-image

我們身處在資訊與資源傳遞迅速的時代,具備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在我們的專業領域裡,具有設計的精神對每個人來說更顯重要,因為唯有透過用心的觀察、細心的雕琢、嶄新的思維與更宏觀的視野,才更有辦法整合跨界資源,來呈現一個好的「設計美學」。

學習,除了在教室,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在雜學校這個亞洲最大的創新互動教育平台,你會發現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Circle設計微誌的設計師不是單分享生活的美學,而是將生活所需以實用的美學概念設計出來給大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雜學校的沙龍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雜學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05
過台灣中輟生、走過美國普林斯頓校園、迦納村落、海地難民營、和監獄教書的日子。繞一圈,「教育」始終是創辦人劉安婷放不下的議題。二○一三年,她告別高薪與舒適圈,和林普晴共同捲起袖子,創辦TFT。每年,TFT招募熱情的年輕人,培訓一個月後送到偏鄉當兩年老師,提供輔導,解決台灣偏鄉教育師資缺乏的問題。
Thumbnail
2020/06/05
過台灣中輟生、走過美國普林斯頓校園、迦納村落、海地難民營、和監獄教書的日子。繞一圈,「教育」始終是創辦人劉安婷放不下的議題。二○一三年,她告別高薪與舒適圈,和林普晴共同捲起袖子,創辦TFT。每年,TFT招募熱情的年輕人,培訓一個月後送到偏鄉當兩年老師,提供輔導,解決台灣偏鄉教育師資缺乏的問題。
Thumbnail
2020/06/05
走進雜學校主場館,在眾多新創教育團隊攤位中,你會看到一整間酒吧矗立其中,以 ZA Bar(雜酒吧)之名,帶著〈如果這世界酒消失了〉的主題影片,與特地為展場設計的調酒ZA Punch,Punch是派對常見的調酒類型,SELFPICK以一杯杯帶有不同口感的微醺體驗在雜學校中登台......
Thumbnail
2020/06/05
走進雜學校主場館,在眾多新創教育團隊攤位中,你會看到一整間酒吧矗立其中,以 ZA Bar(雜酒吧)之名,帶著〈如果這世界酒消失了〉的主題影片,與特地為展場設計的調酒ZA Punch,Punch是派對常見的調酒類型,SELFPICK以一杯杯帶有不同口感的微醺體驗在雜學校中登台......
Thumbnail
2020/06/05
2017可謂「網紅經濟」崛起的爆炸年,以影音平台Youtube為首,拍攝影片拍出名堂來的Youtuber儼然成為年輕人聊天時的熱門話題。作為台灣第一位破百萬訂閱的知識型Youtuber,阿滴英文頻道三年來的心血,一併在雜學校呈現給所有觀眾。
Thumbnail
2020/06/05
2017可謂「網紅經濟」崛起的爆炸年,以影音平台Youtube為首,拍攝影片拍出名堂來的Youtuber儼然成為年輕人聊天時的熱門話題。作為台灣第一位破百萬訂閱的知識型Youtuber,阿滴英文頻道三年來的心血,一併在雜學校呈現給所有觀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這人人都能設計的時代,不只受限於商業場合,對所有人來說,設計都是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能力,不論是行銷、自媒體,甚至是商業簡報都用的到設計的能力。 本書透過實際範例和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基本的設計原則,就算是沒有設計基礎的初學者也能充分理解。
Thumbnail
在這人人都能設計的時代,不只受限於商業場合,對所有人來說,設計都是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能力,不論是行銷、自媒體,甚至是商業簡報都用的到設計的能力。 本書透過實際範例和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基本的設計原則,就算是沒有設計基礎的初學者也能充分理解。
Thumbnail
以前聽過設計是一種符號,是一種溝通語言,最近參加活動,我才理解到「語言」的意義。 最近在製作圖解明信片,它可以採用的配色細節超過我過去的認知。( 應該說,我明明就不是平面設計師,到底為什麼在做平面設計 ) 以前我製作簡報或圖卡時,會使用網路上的圖標,但頂多小小修改上面的填色,或直接選擇適合的顏色;當
Thumbnail
以前聽過設計是一種符號,是一種溝通語言,最近參加活動,我才理解到「語言」的意義。 最近在製作圖解明信片,它可以採用的配色細節超過我過去的認知。( 應該說,我明明就不是平面設計師,到底為什麼在做平面設計 ) 以前我製作簡報或圖卡時,會使用網路上的圖標,但頂多小小修改上面的填色,或直接選擇適合的顏色;當
Thumbnail
【品味,從知識開始】書籍推薦 + 設計乾貨分享 為甚麼品味如此重要? 品味可以學嗎?如何培養品味?
Thumbnail
【品味,從知識開始】書籍推薦 + 設計乾貨分享 為甚麼品味如此重要? 品味可以學嗎?如何培養品味?
Thumbnail
像是我這樣的初心者,這本書就提供了不少平面設計上的指引。書中針對不同情境下所適合的設計手法,分別提供失敗案例與成功案例來作對照,並且明述兩者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其中兩相對照的案例都是使用相同素材,但透過色彩、色塊、裁切、字體、間距、行高、行寬、插圖等等的配置,會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Thumbnail
像是我這樣的初心者,這本書就提供了不少平面設計上的指引。書中針對不同情境下所適合的設計手法,分別提供失敗案例與成功案例來作對照,並且明述兩者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其中兩相對照的案例都是使用相同素材,但透過色彩、色塊、裁切、字體、間距、行高、行寬、插圖等等的配置,會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Thumbnail
大概是這樣吧,十年前的書也買不到了,推不推薦也無所謂了,市面上一定會有新的類似且近幾年出的比較新的色彩學書籍,還是去找新書吧。至少配圖應該不會那麼辣眼睛。
Thumbnail
大概是這樣吧,十年前的書也買不到了,推不推薦也無所謂了,市面上一定會有新的類似且近幾年出的比較新的色彩學書籍,還是去找新書吧。至少配圖應該不會那麼辣眼睛。
Thumbnail
時尚圈日漸惡化的跟風問題,大眾真的知道自己消費了甚麼嗎?社會階級?炫耀心理?透過穿插於消費行為中的教育性質空間,是否能做到這件事情? 本土設計師必須經歷各大國際時裝周的洗禮,才有機會嶄露頭角,但參與一次時裝周的經費不容小覷,又回到經費的問題-本土服裝品牌極度缺乏舞台。
Thumbnail
時尚圈日漸惡化的跟風問題,大眾真的知道自己消費了甚麼嗎?社會階級?炫耀心理?透過穿插於消費行為中的教育性質空間,是否能做到這件事情? 本土設計師必須經歷各大國際時裝周的洗禮,才有機會嶄露頭角,但參與一次時裝周的經費不容小覷,又回到經費的問題-本土服裝品牌極度缺乏舞台。
Thumbnail
色彩結構 色彩結構是在色彩藝術中除了色彩關係外 又一重要的概念 簡單說來 色彩關係是動態的 色彩結構是靜態的 結構可以是內在的基礎 也可以是外觀的現形 可以是整體 也可以是細節 是色彩關係的因 也為色彩關係的果 色彩結構非常重要 那它的重要性在那裡呢 它是探索畫面色彩穩定 結實 力量 和諧的組成與聯
Thumbnail
色彩結構 色彩結構是在色彩藝術中除了色彩關係外 又一重要的概念 簡單說來 色彩關係是動態的 色彩結構是靜態的 結構可以是內在的基礎 也可以是外觀的現形 可以是整體 也可以是細節 是色彩關係的因 也為色彩關係的果 色彩結構非常重要 那它的重要性在那裡呢 它是探索畫面色彩穩定 結實 力量 和諧的組成與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