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0
篇文章
0
專題
0
NFT
0
成就值
126
追蹤者
0
追蹤中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成就值
熱門
・
全部
排序
結合地方創生與生涯探索 Only實驗教育翻轉高雄前草
七年前為了小兒子,開始投入實驗教育的Only實驗教育―自學生家庭陪伴系統創辦人蕭典義,自去年底開始,和雜學校的國發會「提升教育數位新創能量」計畫合作,要在高雄前鎮草衙推動教育創新。長期耕耘前草的蕭典義,能為地方、學校創造什麼火花?
發佈於
雜學校_校刊
2021-07-23
2
將教育創新力量引入南澳 籿苗打開偏鄉孩童視野
由扣扣老師陳子倢領軍、長期關注大南澳地區的「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自去年底起,與雜學校的國發會「提升教育新創數位能量」計畫合作,試著從108課綱出發,媒合合適的教育創新團隊,為南澳的學生、師長,完備情感、土地、冒險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發佈於
雜學校_校刊
2021-07-22
2
家庭教育-雞湯來了
:感情要怎麼上來? :怎樣才能跟異性比較快認識? :為什麼感情會變淡? —來自南澳地區某國小學生神秘且真誠的匿名發問🤣 家庭教育團隊「雞湯來了」的世芃老師、芸慈老師、芷晴老師和我們在四、五月一起進到南澳國小、金洋國小、南澳中學、小人一號,為南澳地區的國中小學生帶來情感課程,從自我特質認識,身體界
2021-07-02
2
StudioUno x 線上課
#普列斯製造宜蘭南澳 :今天要做一個戴在頭上,你自己也很喜歡的植物頭冠。 :下次戴著頭冠,一起去環山步道開Party吧! 疫情讓很多事情停擺,也促使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將很棒的課程依舊能帶到孩子的身邊。 而原本要到小人1號為孩子進行課程的 Studio Uno 的 Uno 老師,被我們邀請來拍攝線
2021-07-01
2
為什麼念了「三次大學」還是讓我懷疑人生?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發佈於
雜學校_校刊
2021-03-03
10
一個台大新生的迷航記:原來不當「學生」這麼難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發佈於
雜學校_校刊
2021-03-03
2
疫情後的高教「破口」:誰來在乎學生心情?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發佈於
雜學校_校刊
2021-02-26
2
大學不分系正夯,哪種學生適合「跨領域」?
「跨領域」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彙,現在的大學生因為網路資源豐富,早就能自己接觸到來自不同領域的資訊與知識,很容易就發展出屬於自身的跨領域歷程,但校園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跨域,就讓中山人科教授分享他的第一線經驗吧:
發佈於
雜學校_校刊
2021-02-26
1
主編的話:書本外的「大學」才值得念
麥特戴蒙在《心靈捕手》的經典名言「所以你付一萬五(美金)獲得的教育,我花一塊五就可以在圖書館得到⋯⋯」話猶在耳,現在的大學除了念書,還剩下什麼?大學跟圖書館又有什麼兩樣?這次校刊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大學的本質」。
發佈於
雜學校_校刊
2021-02-23
14
線上教育崛起,但會是「終生學習」的解藥嗎?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成長,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後,就可以離開平台去探索了。但從「商業角度」來看,我們卻希望用戶留在平台上消費更多,買更多的課程。這兩者似乎一定有所衝突?讓「商業思維學院」院長Gipi談談自己的「解方」:
發佈於
雜學校_校刊
2021-02-23
1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此作者尚未有任何成就值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 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