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和朋友閒聊到一些舊地名,除去費心思向不熟稔台語的朋友解釋一些台語讀音,其實這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探討的議題,關於歷史脈絡,也關於人文變革。就拿臺灣這個地名來說好了,臺灣二字最早並非指稱整個臺灣,而是專指現今的安平區王城里一帶,當時稱「西拉雅族臺灣社」。西拉雅族在臺灣史上被外來者以福爾摩沙人(Formosan)稱呼,屬於平埔族的一支。
其實也不只有台語讀音,有些地名是用平埔族語直接音譯的。像雞籠、凱達格蘭、蛤仔欄(噶瑪蘭Kbalan)…等等都是。還有一些舊地名是跟農業開墾有關的,像是大稻埕Tuā-tiū-tiânn,有「大曬穀場」之意。三張犁、六張犁,一犁約為五甲地。五分埔的由來則是1769年開墾時為何、周、沈、杜、李五姓人家合力向巴賽族人買下此地開墾,面積約有四甲。
仔細探究各個朋友故鄉的舊名,可以發現很大一部分地名都是跟平埔族有關。像中興新村叫做營盤口,屬於阿立昆族勢力。員林舊名燕霧陂,也屬於阿立昆族。崙背舊名崙背庄,屬於費佛朗族。而我居住的大肚,從來沒改過名字,跟清水(牛罵頭)同樣屬於拍瀑拉族,有時間會再專門寫一篇有關大肚王國的。
認真要研究起來,其實每個地方都可以開一個專欄介紹很多,是非常有趣而且深度廣度都具備的議題。而這些命名方式,以陳國章先生《台灣地名學文集》中的分類法,大致可分為:地形、方位、氣候、天然動植物、地緣、血緣、拓墾、水利、產業活動等。每個項目都能獨立寫一篇論文,那就不是不才小弟能窮一人之力輕易辦得到的事情了。認識這些舊地名,除了理解歷史進程之外,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深化土地認同,探本溯源進而熱愛鄉土,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參考書目:
陳國章 (1994)。《台灣地名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