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完美是種概念│美國殺人魔 American Psycho (200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為一部形式主義的作品,千萬別把「美國殺人魔」當成一個角色,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派翠克·貝曼,在電影一開頭就很直白的告訴觀眾:「派翠克·貝曼是種概念,抽象的概念」。在他那麼精緻、自律的日常規範下,他自剖的口白有種過度解說的干擾,到了最後才又發現是那麼必須,去呼應片尾他自剖罪行卻無人當一回事;若在觀影過程,我們不願意接受那樣的「干擾」,等同於和整個曼哈頓的人一起旁觀,使他的告解沒有意義。
是,派翠克·貝曼是種概念,是資本主義的劇毒,是集體的思覺失調。
不過是去父親公司掛個副總裁職稱,明明沒有任何正經事可做(唯一的事可能是去還錄影帶吧),仍舊每日西裝筆挺出入辦公室、名餐廳、酒吧、遊艇俱樂部……當旁人質疑他根本無所事事時,貝曼怒吼出自己最大的慾望 ”I WANT TO FIT IN ! ”,因此,在聚會打屁中空談「應該」關注任何一種歧視、減低核武軍備競賽等等,如同將「悲慘世界」的海報裱框高掛,不過視為一種秀異的展示,在人人亟欲成為一員的頂層小圈圈裡,每個人即使可以彼此碰觸(儘管貝曼非常討厭)實際上卻是不存在的,只是透過一個議題,連發表意見都遠談不上地搬弄那些主題標籤,以偽裝成思想、填補空白,實則無力去解決所有議題的核心,也難怪貝曼會對遊民說:「如果這麼餓,幹嘛不找工作?」何不食肉糜的菁英斯唯一旦受到冒犯,最終使剩下惱羞成怒的暴力,以毀滅和掩蓋處理掉問題的「產物」,問題本身卻在深淵裡直視貝曼的眼睛。
這群成功者兼失敗者,若要融入,勢必需要強大的定位,否則他們將會和中下階層沒兩樣、被這股洪流所吞沒。交換名片的段落固然荒謬搞笑,被誇大百倍的真實卻仍有真實之處;名片不只是名片,更承載了人的份量,是在掏出的剎,那道注目的眼光、決定你夠不夠格進入多西亞的門檻。
當然,更重要的那個「名字」。同樣誇張的「錯認」安排,代表的相似性等同於可取代性;忍受
保羅·艾倫(由傑瑞德·雷托飾演)錯認的貝曼和對方聊著他以為的貝曼,那個人又是誰?這個問題的「不重要」成為了重要的事:正因為貝曼是個概念,可以是任何人也就可以不是任何人,哪裡都進得去也就沒有哪裡值得去。保倫不僅是貝曼的假想敵,更痛的是保羅根本不把自己當作一回事;保羅的錯認,是在根本上否定了貝曼賴以生存所嚴厲維繫的一切,尤其在中後段有一幕大樓管理員喚貝曼為「史密斯先生」-就連一個「看門的」都能把他當成no body?走投無路的貝曼,只能以開槍作為反應了。
若 FIT IN 是最大的慾望,殺人則成為失望的宣洩。金寶警探和帶看屋的女人成為貝曼分裂出的角色,前者戳破他的完美假面、一步步使他露出馬腳,後者替他粉飾太平、告誡他不要再回到「這裡」(累積屍體的保羅公寓)來。所有的殺戮發生在他的腦中、他的筆記本裡,卻不代表一切並未發生,然而保羅究竟是死是活?究竟貝曼殺了多少人?這些或許仍不是重點,而是整個環境、所有人都是共犯結構,一起視若無睹、一起否認、一起做偽證;突然間人們的臉儘管有著人類特徵卻都沒有了情緒特徵,只剩下貪婪和不屑,同情別人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同情自己,但「自己」又是誰呢?彷彿陷入無間地獄般,又再度回到同樣的迷失裡。
沒有其他隔閡了,我跟不可控制的瘋狂以及邪惡的相同之處,我所造成的傷害和我的蠻不在乎,這些我都已經超越了,我停不了的痛苦十分尖銳,我不希望任何人能有更好的世界,事實上我希望加諸我的痛苦於他人,我不希望任何人能逃脫,可是在承認這點之後,還是沒得淨化洗滌,我的懲罰持續逃避我,我對自己更無進一步了解,我的告解得不到新知識,我的告解沒有意義。
最終貝曼達到了另一種「融入」,他成為了一種比他所厭惡的世界還大的概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7會員
232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所有童話都是大人寫的,因此沒有哪篇童話不哀傷。Peter Pan如此,以它為原型的亦是如此。 縱然是完全不同的敘事,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風格仍保留了奇幻的基調,只是沒有了飛行、沒有了小仙子,Sam成為了會看圖索驥、野地求生的童軍......
身為旁觀者,對悲劇不忍追問「然後呢?」,身為局內人,卻是不問也必須面對這個問題,更可能是,卡在那個當下去過著未來的日子。 由宮本輝同名小說改編的正是談到不會被說出口的悲劇之後;總是關注社會事件、背景「當下」的是枝裕和,在這部處女作中處理的卻是「之後」......
彼得潘是本片的原型,只是這次的童話兒童不宜,主角也換成長大之後的溫蒂/蘿拉。 童話中彼得潘是自願離家的,卻又成為「遺失男孩」的首領,在這群孩子心裡恐怕仍舊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所遺棄,而憑藉想像建構出永無島、靠著精神力在其中不老不死,脫離成為大人的那份殘酷。電影中這群孤兒也有同樣的背景,蘿拉原也是....
所有童話都是大人寫的,因此沒有哪篇童話不哀傷。Peter Pan如此,以它為原型的亦是如此。 縱然是完全不同的敘事,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風格仍保留了奇幻的基調,只是沒有了飛行、沒有了小仙子,Sam成為了會看圖索驥、野地求生的童軍......
身為旁觀者,對悲劇不忍追問「然後呢?」,身為局內人,卻是不問也必須面對這個問題,更可能是,卡在那個當下去過著未來的日子。 由宮本輝同名小說改編的正是談到不會被說出口的悲劇之後;總是關注社會事件、背景「當下」的是枝裕和,在這部處女作中處理的卻是「之後」......
彼得潘是本片的原型,只是這次的童話兒童不宜,主角也換成長大之後的溫蒂/蘿拉。 童話中彼得潘是自願離家的,卻又成為「遺失男孩」的首領,在這群孩子心裡恐怕仍舊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所遺棄,而憑藉想像建構出永無島、靠著精神力在其中不老不死,脫離成為大人的那份殘酷。電影中這群孤兒也有同樣的背景,蘿拉原也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是由彼得威爾執導,於1998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由金凱瑞、蘿拉琳妮及艾德哈里斯等主演。本片的劇情在當時尚未進入21世紀的世界是相當令人震撼的內容,描述男主角懷疑自己的生活被人監視,開始進行調查,進而發現真相比想像中更為可怕。
Thumbnail
《American Beauty美國心玫瑰情》是山姆曼德斯執導,於1999年發行的美國劇情電影,由凱文史貝西、安妮特班寧等人主演,故事描述美國中產階級父母與子女分別會有的慾望與焦慮,及這些焦慮中的虛偽、慾望中的諷刺,以及美國核心家庭看似完美的郊區生活其中的真相。
Thumbnail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就是「臥底行動已經絕跡了」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本文(上集)介紹「雷普利」的原著小說、作者及電視劇內容,並介紹本劇的導演及人物/演員,最後介紹劇中的重要道具(打字機、信件、電話、報紙、其他)。「雷普利」是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所著的小說「天才雷普利」,由史蒂芬·柴里安編劇兼導演,已於4月4日於Netflix上線。
Thumbnail
布萊德·彼特製作並主演的「魔球」,是根據知名財經作家麥可·路易斯2003年出版的《魔球》一書所改編,而故事的內容是真人實事。 丹尼爾·康納曼與阿莫斯·特維斯基的"誤判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排除傳統球探選人方式的偏見謬誤。正如馬克·吐溫名言所述:「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Thumbnail
《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是伍迪‧艾倫(Woody Allen)作品中我最喜愛的一部(沒有之一),本片融合了哲學、愛情、謀殺等人性各種面向的投射,結局更是充滿伍迪式幽默。 「我想不起活著的理由,想到了又沒有說服力。」一位對生活沒有目標的哲學系教授 ─艾比·盧卡斯(瓦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心靈判官》(日語:PSYCHO-PASS サイコパス) ,是Production I.G所製作的電視動畫系列。 因為想要達到完全的和平,但是卻有致命盲點. 裡面提到的他們的世界創造出集體最強腦袋瓜的系統性判斷,卻還是出現問題。 但是那應該是他們沒有深入不同人的認知和處遇和狀態,也就是說編劇們他
Thumbnail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是由彼得威爾執導,於1998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由金凱瑞、蘿拉琳妮及艾德哈里斯等主演。本片的劇情在當時尚未進入21世紀的世界是相當令人震撼的內容,描述男主角懷疑自己的生活被人監視,開始進行調查,進而發現真相比想像中更為可怕。
Thumbnail
《American Beauty美國心玫瑰情》是山姆曼德斯執導,於1999年發行的美國劇情電影,由凱文史貝西、安妮特班寧等人主演,故事描述美國中產階級父母與子女分別會有的慾望與焦慮,及這些焦慮中的虛偽、慾望中的諷刺,以及美國核心家庭看似完美的郊區生活其中的真相。
Thumbnail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就是「臥底行動已經絕跡了」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本文(上集)介紹「雷普利」的原著小說、作者及電視劇內容,並介紹本劇的導演及人物/演員,最後介紹劇中的重要道具(打字機、信件、電話、報紙、其他)。「雷普利」是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所著的小說「天才雷普利」,由史蒂芬·柴里安編劇兼導演,已於4月4日於Netflix上線。
Thumbnail
布萊德·彼特製作並主演的「魔球」,是根據知名財經作家麥可·路易斯2003年出版的《魔球》一書所改編,而故事的內容是真人實事。 丹尼爾·康納曼與阿莫斯·特維斯基的"誤判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排除傳統球探選人方式的偏見謬誤。正如馬克·吐溫名言所述:「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Thumbnail
《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是伍迪‧艾倫(Woody Allen)作品中我最喜愛的一部(沒有之一),本片融合了哲學、愛情、謀殺等人性各種面向的投射,結局更是充滿伍迪式幽默。 「我想不起活著的理由,想到了又沒有說服力。」一位對生活沒有目標的哲學系教授 ─艾比·盧卡斯(瓦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心靈判官》(日語:PSYCHO-PASS サイコパス) ,是Production I.G所製作的電視動畫系列。 因為想要達到完全的和平,但是卻有致命盲點. 裡面提到的他們的世界創造出集體最強腦袋瓜的系統性判斷,卻還是出現問題。 但是那應該是他們沒有深入不同人的認知和處遇和狀態,也就是說編劇們他
Thumbnail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