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片頭設計師: 索爾·巴斯(Saul Bass) 1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開播前入座,是確保能完整享受一部電影的方式。那些總是姍姍來遲的觀眾,和1955年之前的觀眾想的相同:「錯過片頭有什麼好可惜的呢?」在當時,被稱為『爆米花時間』的片頭段落,僅是作為片廠版權宣告、工作人員名單、片名等制式資訊的露出,和正片有著明顯區隔,別說觀眾,連放映師都不太重視,往往等到播完片頭、正片開始才拉開布幕。
1955年奧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的電影<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卻改變這個文化,送抵影院的膠卷盒上貼著一張給放映師的紙條,上頭寫著「在電影片頭開始前拉開布幕」。
幕後推手是片頭設計師索爾·巴斯(Saul Bass),他的嘗試也改變了導演和設計師對電影片頭的思考方式:「對一般觀眾而言,正片前的段落讓他們知道將只剩下三分鐘吃爆米花了。我想在這段『死亡時間』做得更多,擺脫掉那些令人不感興趣的名單,我的目標是預告觀眾即將發生什麼,引發他們的期待……我起初對電影片頭的想法是設定一種基調並呈現電影故事深層的核心,以一種隱喻的方式表達故事。我認為電影片頭是將觀眾代入情境的一種方法,而能在電影正式開始前,就已對故事產生情感共鳴。」
從平面設計起家的索爾·巴斯,創作過不少有名的廣告作品,也參與電影片頭設計。在<金臂人>之前,他也為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羅伯·阿德力區(Robert Aldrich)片設計片頭。
在索爾·巴斯前期的片頭設計中已有別插卡般的靜態形式,而透過背景的動態圖像(CARMEN JONES/ THE BIG KNIFE),預示主角的命運和性格,並嘗試以動感的色塊和字型建立出韻律節奏為影片訂下故事的調性(THE SEVEN YEAR ITCH)。在進行<金臂人>的片頭設計時,「在某一刻,我們只是看向對方並且說『為什麼不讓它動起來呢?』一切的開始真的就是這麼簡單。」
可以看到其中的設計元素彼此更有互動性,黑底上的白色粗線條就像一道道開啟的門灑曳的一線生機,四面八方搜尋、碰壁又或遭遇歧路,最終霹雷似的掙扎的手形象化了主角的狀態,另方面又巧妙結合導演名字的露出,和創作者猶如上帝之手擺弄角色命運的後設意涵頗有玩味之處。
「這個片頭的目的在創造一種脆弱的情緒和憔悴,並驅動一種張力……傳達出電影主題下成癮者生活的扭曲、拉鋸、脫節。」
由埃爾默·伯恩斯坦(Elmer Bernstein)創作經典爵士配樂,呼應喜歡賭博又有毒癮的鼓手主角背景。由於製作的時間緊迫,埃爾默·伯恩斯坦給索爾·巴斯一組節奏,他必須據此同時設計出畫面的節奏,當第一次結合音樂影像放映時,各方精巧的傑作完整了片頭,提供觀眾正片的線索……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8會員
183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