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的標題取的完全沒有技巧,單純且直觀地只是記錄一部很棒的電影及一首很棒的歌。起初是因為聽了陳奕迅的《活著多好》,我才去看這部《常在我心》。
《常在我心》是一部距今將近快20年的老片,2001年由陳奕迅和蔡卓妍領銜主演。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劇情發展不算是別出心裁,然而,這樣撒狗血的真摯情感表現卻依然感動人心,尤其是當我看到最後,不由得鼻酸,眼眶泛淚。
劇情大概是說一位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女生─君兒(蔡卓妍飾演)委託從事殯葬業的小段(陳奕迅飾演)幫自己規劃喪禮。起初君兒面對疾病的態度是相當消極的,她不願意接受治療、手術,甚至不願意吃藥,對於家人也有諸多不諒解,尤其是對父親後來再娶的女人更是厭惡至極。隨著劇情發展,小段背負著以替君兒規劃後世的立場陪著她前去美國考察(因為君兒的母親葬在美國,君兒希望死後能葬在母親的墓地旁)。終於當君兒在母親的墓前痛哭失聲時,小段選擇讓她好好哭一回,而不是急著前去安慰,或要當事人馬上抽離那樣悲傷的情緒,我覺得這點不論是在劇情發展上,還是若真發生在現實生活中都會讓人倍感真正的體貼。想起了自己那些真正想哭的時刻,我覺得刻意去壓抑不哭,反而會讓人不懂得如何叫悲傷,因為無法真正懂了,所以,當然也就無法進入到下一階段 — 在悲傷裡尋一個出口。
小段因為要幫君兒規劃後事,所以不得不,也十分必要相當直接地讓君兒去面對或去思考一些問題,跟著電影劇情的流轉,我覺得小段問君兒的種種問題,其實也都是我們該好好問問自己的問題,例如:小段問君兒:「妳有立下遺書嗎?遺書要說明自己身後的財產要如何分配?」當君兒逃避地不願去面對父親、繼母及自己的病情時,小段甚至告訴她:「要是我是妳,我就會馬上回香港接受手術,不然死後就會有妳討厭的人翻妳的日記,把你的寵物送人,說不定還會穿妳的衣服」,這一方面是激將君兒要積極去面對自己的疾病,另一方面也是鼓勵著君兒嘗試去修復與家人的關係。
電影中有一段令我印想非常深刻的問話,是當劇情發展已經進入到君兒愛上小段的情節時,小段說:「我喜歡善良的女人」,於是君兒便接著問:「那我是個好人嗎?」小段的回答神妙,他說:「妳不算是個好人,因為妳對自己不夠好,也總是喜歡去看別人的缺點,不去看別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我從來沒想過會是這番回答,坦白說,自己也從沒認真去思考過 — 原來,對自己不好,其實也是不夠善良,如果說一個人連對自己好的善意都沒有,那麼又憑什麼去對別人給予呢?不懂得善待自己,竟是如此之罪。至於,如何看待他人的優點與缺點,我覺得更深刻的詮釋是在說一種看待生活的方式,當我們願意放下成見,並用溫柔的眼光去包容面對萬物時,我想那些能看見的畫面也會變得柔和、可愛些,不是嗎?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原本以為要和世界好好道別的一方,未必真的能一走了之,相對地,那些多麼想再更奮力活著的一方,卻亦只能心滿意足地感謝光陰倒數。劇情發展到了最後,君兒終於在小段的鼓勵下,接受了手術,病情也逐漸好轉,而當兩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時,小段卻突然彷彿人間蒸發般消失在君兒的世界。那不告而別的心裡糾結,看得尤其令人難過和揪心。小段並非不愛君兒,在我看來,那份愛是非常深沉的,然而,因為小段在當初認識君兒時,早已知道自己是癌症末期,所以並不願給君兒任何承諾,甚至連想要對方的一個擁抱,竟也都變成了一種奢求。我嘗試去體會那種「若明白自己已經給不起所愛之人未來的感受」,並在心底大聲質問自己:「如果是我病了,我還有愛人的勇氣嗎?」我無法說出肯定的答案,因為之於生死,愛就更令人不捨了,若我什麼都沒有(或許本來就什麼都沒有),我還能有全世界這樣愛我,是不是太幸福了呢?人怎麼都會如此懷疑自己值不值得被愛,我們是不是都還不夠愛自己?也都還不是足夠好的人呢?
電影《常在我心》與陳奕迅唱的那首《活著多好》都是如此之好的作品,不妨讓我們一起聽聽由黃偉文作詞的《活著多好》。因為是活著的人,所以才能體會活著有多好,我想這是一首以離世之人立場唱給活人聽的歌!「來好好給我活著,就似最初。 仍然在呼吸都應該要慶賀, 如果想哭,可試試對嘉賓滿座 , 說個笑話,紀念我。」
活著多好
作詞:黃偉文 作曲:胡波 編曲:胡波/孫偉明
當我還在 花園散步
當我還在 浴室洗澡
十步以內 可擁抱
遇著什麼 煩惱 想跟我說 都可聽到
翻到有趣 圖畫 何妨大笑 讓妙事亦被我看到
遊玩時 開心一點 不必掛念我
來好好給我活著 就似最初
仍然在呼吸都應該 要慶賀
如果想哭 可試試對嘉賓滿座 說個笑話 紀念我
到處還是 香水氣味 到處還是 塗鴉筆記 就像我未 拋低你